如果昆汀說話算數,拍完十部電影就退休。
那麼《好萊塢往事》,就是他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可想而知這一年我有多期待著這部電影,甚至比對《寄生蟲》《小丑》的期望還要多!
坎城電影節上映之後,IMDb評分一度飆到9.8的超神分數!
爛番茄新鮮度一度高達91%。
上個月《時代周刊》公布的2019年度十佳影片中,《好萊塢往事》也僅次於《痛苦與榮耀》和《愛爾蘭人》位列第三。
讓人不禁感嘆,昆汀依舊是那個才華橫溢的天才!
可能這個時候你會好奇,這和你聽到看到的風評不太一樣啊?
豆瓣評分僅僅7.3,三分之一的觀眾給了三顆星,熱門評論甚至直指這是個「平鋪直敘的無聊故事」。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肯定會有疑問:《好萊塢往事》到底好不好,我到底該相信誰?
那麼,就請你接著看下去——
《好萊塢往事》
一|這部電影是有觀影門檻的
首先你要了電影的時代背景,不然真的會一頭霧水。
六十年代中後期,美國因為越戰的慘痛消耗,民眾日益不滿,社會不再安穩,動盪和變革觸手可及。
這樣的社會環境也催生了各種不安分的文化形式,人們要自由要反抗,於是搖滾樂開始煥發新生。
不願意生活在父輩和社會拘束下的美國年輕人,開始用公社式和流浪的方式來宣揚主張,於是「嬉皮士」誕生了。
垮掉一代的美國年輕人,擁抱著嬉皮士文化來了一次徹底的狂歡。
在這種情況下,「曼森家族」誕生了。
這是一個近乎邪教的組織,一群無知少女被查爾斯·曼森洗腦控制,瘋狂地仰慕著這個看起來狂狷邪魅的男子。
而查爾斯·曼森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制定出了一個「終極計劃」,宣揚末日到來唯有自己可以帶著信眾躲過大劫。
而這個「終極計劃」的第一批受害者,就是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演員妻子莎倫·塔特及塔特的4個朋友。
1969年8月9日,莎倫·塔特邀請她的朋友來自己的豪宅聚會,卻沒想到禍從天降。
曼森家族的成員突然闖入,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將他們一個個殺死,而此時莎倫·塔特已經懷有8個月的身孕。
這段歷史,是《好萊塢往事》的真實背景,同時也是一條輔線。
電影中小李子調侃波蘭斯基的畫面也暗示了這一點。
二|這是昆汀極其私人的作品
昆汀曾表達過:它(《好萊塢往事》)對於我而言,就像《羅馬》之於阿方索·卡隆。
但真要拍出像《好萊塢往事》這樣,任由導演揮灑情懷,結構鬆散,台詞囉嗦的電影,恐怕也只有昆汀這樣的人才有資本願意買帳。
正因為這部電影太過私人,才會有兩種極端的評價,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昆汀,也有人說這是最爛的昆汀。
從電影名稱就能看出,昆汀是在致敬義大利電影大師萊昂內。
眾所周知,昆汀對義大利通心粉電影的熱愛,完全不遜於香港武俠片,而萊昂內留給世界影壇的正是「往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
昆汀在這部電影也戲仿了很多元素,影片開頭的《Bounty Law》就是借鑑史蒂夫·麥奎因《Wanted: Dead or Alive》和《Maverick》;
里克火烤納粹的情節戲仿了昆汀自己的電影《無恥混蛋》最後火燒影院的一幕。
電影結尾小李子更是親自為「紅蘋果」牌香煙代言,這是昆汀在電影《低俗小說》里虛構出來的香煙品牌。
所以說,不論你是對昆汀不夠了解,還是對那個年代的影片不了解,都會對你觀看這部影片產生阻礙。
或許你可以說這完全是昆汀的自嗨,但不可否認的是,昆汀又一次塑造了屬於他的「反類型」電影的經典。
三|「昆汀式」的溫柔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昆汀虛構出來的人物。
小李子扮演的Rick Dalton是曾經紅過現在過氣的電視明星,皮特扮演的Cliff Booth是他的特技替身演員。
你會發現電影主線和輔線(波蘭斯基)幾乎沒什麼聯繫,這是昆汀一貫的風格,只是這一次做的更加徹底。
小李子和皮特既是工作夥伴又是好兄弟,皮特是小李子的替身演員,也兼是他的司機、保姆、傾聽者等等,這種彌足珍貴的友情,奠定了電影溫馨的情感基調。
他們這種組合在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很常見:
像伯特·雷諾茲、史蒂夫·麥奎因、科特·拉塞爾和哈里森·福特這樣的明星,一輩子基本只用一個動作替身演員,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會持續一生。
然而這種情誼在當今的好萊塢已經漸漸消失了。
昆汀又何嘗不是借著好萊塢往事,訴說著自己心裡的往事。
那個已經遠去的黃金時代,最後都成為心底不可觸碰的溫柔心事。
和歷史事實不同,電影結局曼森家族並沒有完成自己罪惡的使命,反而被小李子和皮特反殺。
電影最後30分鐘,也是觀眾真正找回昆汀感覺的一段。
熟悉的暴力美學,在昆汀的演繹下,竟有了溫柔的美感,他把一件足以令世界悲痛的慘案,戲謔地更改了結局。
讓悲痛不再,讓溫柔填滿每一個觀眾的心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XXI-G4BMH2_cNUgn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