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楊》的幕後故事鮮為人知:媽媽身懷六甲,犧牲在了邊防線上

2019-07-07     路生觀史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乾兒壯,守望著北疆。微風吹,吹得綠葉沙沙響……」今天,很多人都會唱這首被傳唱了數十年的軍旅經典歌曲,甚至在K歌房裡也會唱的。但是,這首歌曲背後的故事一直是鮮為人知的,不僅是代代軍人戍邊的情感史,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的歷史。

小白楊哨所是中哈邊界中國新疆境內塔城裕民縣塔斯提邊防哨所,在巴爾魯克山的一處無名高地。據說,「塔斯堤」在哈薩克語裡的意思是「石頭堆」,這個哨所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堆」,四周全是光禿禿的石山,方圓10公里範圍寸草不生,更不見樹木。駐守在這裡的邊防軍人曾經連生活用水都要從幾公里外的小河裡去取,艱苦的條件可想而知。

上世紀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錫伯族戰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把邊防哨所的故事講給母親聽。如果不了解小白楊哨所的歷史,就會想當然地認為,陳福森講給母親的哨所風吹石頭跑、天上無飛鳥的艱苦生活條件。其實不是,陳福森講給母親的是另一個母親的故事,她懷孕六個月時,犧牲在了邊防線上,是沒有被歌曲《小白楊》直接唱起的媽媽。

另一個媽媽的名字叫孫龍珍,1940年出生在江蘇省泰縣,1959年支邊來疆,1960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69年6月10日在祖國的邊防線上英勇犧牲。她的故事是這樣的:

孫龍珍進疆後,最先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化工廠乾熬硝爐、砸礦石的工作。經常在40℃左右的艱苦條件下工作,但她埋頭苦幹,毫無怨言,月月被評為紅旗手,是廠里的骨幹,有名的「鐵姑娘」。那時候的邊防不像我們現在充滿了和平,總會有一些時不時的小摩擦。

1962年春,根據上級指示,兵團動員一部分人到邊境從事生產建設。孫龍珍得知此事後,連夜找到廠領導,堅決要求到邊境第一線去工作,經工廠領導批准來到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農九師一六一團十二連牧一隊做牧工。

同年,孫龍珍的丈夫於志林也從家鄉來到山區,從事放牧工作,兩人由此組成了一家紮根邊防了。孫龍珍干一行、愛一行,由於細心鑽研,短時間內便掌握了放牧技術。山區氣候變化無常,時而冰雹、時而風雪,為了看管好羊群,她自己經常受凍挨餓,哪裡工作最艱苦,哪裡就有她的身影。牧隊的工作,牛羊群分散在滿山遍野,常常需要收攏整群,為此,隊里特選了身強力壯的男同志做這個工作。但孫龍珍堅決要求參加,她和男同志一樣爬高山、過河流,收攏羊群,讓青春的足跡在牧區里燦爛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孫龍珍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

1969年6月10日傍晚,牧民張成山在趕著羊群返回牧業一隊的途中,突然看到18名蘇聯騎兵侵入我國境內,這些騎兵不但搶走了羊只,還把張成山押至裝甲車與羊只一起拉走了。牧一隊領導發現情況後,及時帶領40名牧工手持各種工具,奔赴出事現場。當時,身懷六甲的孫龍珍,不顧親人勸阻,也積極參加了這一鬥爭。小姑子於志蘭說對她:「嫂子,你有身孕,不能去!」她說:「我不能去,誰能去?我是民兵!」但在大家一起穿過野草叢生的坡溝時,她不幸中彈犧牲。

當時,子彈打中了孫龍珍的腹部,也打中她腹中還沒來及出生的孩子。她的遺體被抬回,家人們無不悲痛欲絕。同年8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授予孫龍珍「革命烈士」稱號,人在美麗的巴爾魯克山腳下為她樹了紀念碑,成為了戍邊軍人的精神象徵,邊疆的媽媽,被一茬茬地邊防戰士銘記。

陳福森講給自己母親的正是這個故事,母親為此落淚了。在陳福森歸隊時,母親為他送了10棵小白楊樹苗,要他和戰友們一起種在哨所里,守好祖國的邊疆。這就有了歌曲《小白楊》唱的:「當初呀離家鄉,告別楊樹莊,媽媽送樹苗,對我輕輕講,帶著它,親人囑託記心上……」我們無法在想像中描述媽媽送樹苗時的感人一幕,全我們知道,伊犁籍錫伯族戰士陳福森的身上還有著這樣的歷史背景:

錫伯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先後平定準噶爾政權和大小和卓之亂,統一新疆。為加強西北邊防,清朝政府於1762年至1766年間,陸續從熱河(今河北承德)、涼州(今甘肅武威)、黑龍江、張家口等地調滿洲、蒙古官兵萬餘人進駐伊犁。

由於伊犁地區地處祖國邊陲,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雖有萬餘名清軍駐守,仍感兵力不足。所以,清朝政府又決定,從盛京(今瀋陽)各城,再調錫伯族官兵1020名攜帶眷屬調往伊犁。1764年4月,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共4030餘人,扶老攜幼,趕著牛車,分兩批離開盛京,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跋涉,終於在第二年7月20日、22日先後抵達目的地,勝利完成西遷的艱難歷程。

據史料記載,「有清一代,邊患之大,莫過於新疆」。這支錫伯人就是為了祖國的邊疆而來,開始在開始在伊犁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為開拓和發展北疆的屯墾戌邊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福森身上流動著的正是這支錫伯人的血液。邊疆不分朝代,也不分民族。媽媽送來的樹苗中,當然有著代代邊防軍人前赴後繼守好邊疆的美好希冀。

小白楊樹苗被栽在了哨所的營房邊。由於哨所乾旱缺水,戰士們每天用洗臉刷牙節省下來的水精心澆灌它。儘管如此,小白楊仍然難以忍受乾旱、風沙、嚴寒的肆虐,相繼枯死,10棵小白楊中只有1棵頑強地活了下來。這棵小白楊在戰士們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日夜伴隨著守衛邊疆的戰士們。

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很清楚:1983年夏,著名詩人、詞作家樑上泉來新疆邊防部隊採風,為小白楊事跡所感動,譜寫了歌曲《小白楊》,1984年「八一」建軍節那天,閻維文在慶「八一」文藝晚會上,第一次將《小白楊》唱了出來,唱響了祖國大江南北。從此,塔斯提哨所被稱為小白楊哨所,小白楊就成了戍邊軍人的象徵,小白楊哨所則成了邊關將士的精神家園。

小白楊就這樣被人格化了,今天,走近塔斯堤門外一行大字「衛國戍邊無私奉獻」非常醒目,哨所營房在後院種著那顆著名的白楊樹,高大的樹幹上抒寫著:「小白楊守邊防」幾個紅色大字。我們想要說的是,那棵白楊樹雖然不會同戰士們一樣會唱歌曲《小白楊》,但它沙沙響的綠葉卻呼喚著這樣兩個字:媽媽。(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OOVCmwBmyVoG_1ZgP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