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不耽誤治國,他可能脾氣壞但絕不昏庸

2019-07-24     倬見

作者:倬琰

當年有一部"神"劇,說它神是因為真的精彩,將大明朝最"有意思"的皇帝的一段精彩歷史刻畫地生動又真實。這部《大明王朝1566》里,天才且孤傲,一度勤政愛民但又怠政無為的嘉靖帝,是明朝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在後期20多年修道惰朝的日子裡,看似內有宦官干政,外有嚴嵩專權,事實上他卻牢牢地掌握著權力一刻都沒有丟。他是怎麼做到的,他又是怎麼在後世被認為如此昏庸。


┃莫欺少年弱

嘉靖的即位是個"錯誤",或者更準確的講是個意外。"會玩兒"的正德皇帝三十歲就把自己"玩"死了,沒留下一個兒子,連養子都沒有。

【嘉靖畫像】

正直但也擅權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拿著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以"兄終弟及"的原則,選了明憲宗的侄子、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堂弟,興國的繼承人朱厚熜,後來的嘉靖帝。那時的嘉靖才十五歲,選擇他,除了宗法上確實是血緣最近的皇族外,一個年幼的小皇帝也符合楊廷和一般老臣的想法。

只不過,所有人都想錯了,嘉靖既不是前面朝代諸多被權臣"挾持"的小皇帝,也不是後面被老師壓制的孫子萬曆。初一登位,嘉靖就給了正德老臣們一個大大的下馬威,這個事在歷史上被稱為"大禮議"事件。

這件事起因很簡單,也不能說是楊廷和等人欺負小嘉靖。作為一個藩王入嗣,也就是小宗入繼大宗的繼承人,自己做王爺的的父親的封號是一個很需要商榷的問題。而作為"守禮"的老臣們,搬出漢哀帝和宋英宗的先例,因為這兩人都是旁支即位,所以他們都是認正宗為父,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

如果只從宗法禮議和歷史經驗來看,這樣並沒有啥問題,老臣們也能繼續展現著自己的影響力,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嘉靖無法接受,且不說爭權,認伯父做父親是實實在在的背叛自己的生父。

事情就這樣僵持下來,嘉靖朝的新科進士張璁出頭支持嘉靖,提出當年漢哀帝和宋英宗都是在前任皇帝死前就正式過繼立為太子,所以他們那樣做是沒問題的,但嘉靖和他們不一樣。聰明的嘉靖抓住了救命稻草,而且開始借勢而為。

嘉靖首先軟硬兼施,既痛哭流涕揚言要退位、又拿出皇帝的權威強行讓自己的母親以皇太后的禮議搬入了皇宮。這是嘉靖的第一步勝利,三年之後,隨著地位的穩固,以及以張璁、桂萼為首的支持嘉靖的"議禮派"勢力漸漸強大,嘉靖開始反攻。

張璁等人順著嘉靖的意思,上書請求將嘉靖生父的尊號定為"皇考興獻帝",其實就是讓朝廷承認嘉靖生父也算作正統。看到羽翼漸豐的嘉靖蠢蠢欲動,楊廷和以辭職為要挾,嘉靖早就厭惡楊廷和的跋扈,因而直接順坡下驢,同意了楊廷和的辭職,這個最難啃的前朝遺老,沒想到就這麼"被自己"罷黜回了家。

【嘉靖-藝術形象】

原本勢力強大的前朝官員團體瞬間群龍無首,不得以想到了採取"激進"的做法。這些老臣首先作了一篇《大禮辨》的文章,以王陽明的大弟子鄒守益和前朝狀元唐皋為首上書反對。嘉靖自然很生氣,罷黜了一批大臣,但因為人數實在太多,雙方勉強達成了一致。

幾個月後,看到風波過去的嘉靖再次打算更改尊號,這次群臣們真的不幹了,直接在楊廷和之子楊慎的帶領下,二百多位大臣在左順門邊跪邊哭了一天,要求嘉靖改主意。原本嘉靖害怕法不責眾,事情搞太大,但看到群臣不給自己面子,也就撕破了臉。

嘉靖這次沒有撫慰,甚至沒有斥責,直接命令錦衣衛逮捕了為首八人下詔獄,把十幾個四品以上官員停薪留職察看,一百三十多五品以下官員則很悲催直接施以廷杖,打死了十六個人。

這場"左順門事件"後,前朝老臣基本被嘉靖清洗殆盡,即使沒有被罷黜的也不再敢反對嘉靖。而以張璁為首的"議禮派"們則因此一飛沖天,紛紛掌管六部甚至進入內閣,嘉靖朝的主體文官隊伍在僅僅三年的時間裡,因為"大禮議"被徹底換血,身邊基本全都是自己的心腹或者自己即位後才及第的讀書人。

除了"心腹"們的配合,"大禮議"的勝利是嘉靖依靠使用自己的絕對皇權達到的,這使得嘉靖在加強了自己的皇權的基礎上,也更加會使用權力。自此之後,嘉靖朝的官員們各個對嘉靖言聽計從,所有的國家大權被他牢牢地握在了手中,這為他日後所謂的大規模"放權"卻還不丟權打下了基礎。

【嚴嵩-藝術形象】

這也是為什麼如《大明王朝1566》裡面所表現的那樣,嘉靖把所有事情都丟給嚴嵩,自己去修仙求道,可嚴嵩且不說沒有機會篡權,還始終戰戰兢兢地猜著嘉靖的心思過活。最後當想要除掉嚴嵩的時候,看似權傾天下做了二十年的首輔,嘉靖不費吹灰之力就除掉了整個嚴家父子。


┃中興帶集權

嘉靖很出名,出名在他二十年不上朝,出名在他喜歡求仙問道,出名在他為了煉丹而搞出的秘辛野史。但其實,嘉靖是帶領明朝走回富強的人,雖然最後變成了"明實亡於嘉靖"的結果,但他實實在在弄出來過一場"嘉靖中興"。

【明世宗著袞龍袍畫像】

嘉靖是個天才少年,雖然從小不是被作為皇位繼承人培養,但命運讓這個合適的人做了皇帝。嘉靖很敏銳的發現了明朝以及皇帝權力逐漸衰弱的原因,組成權力的體制出現了問題,當然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被嘉靖"改正"的體制其實沒啥問題,皇帝的權力得到制衡,而不至於獨大。

只不過,這可不是嘉靖喜歡的。由於從宣德皇帝開始的歷代明朝皇帝,要麼比較弱勢、要麼比較胡來,這給了文官和宦官的膨脹機會。到了嘉靖時期,文官和宦官已經成了能夠制衡皇權的力量。尤其是文官們,內閣的成熟使得閣員尤其是首輔已經開始有了近乎宰相的強大權力。甚至宦官都能在朝政上說得上話。

嘉靖為中興做的第一項準備,就是壓制這兩個集團的勢力。由於文官比較強大,嘉靖就先拿宦官開刀。嘉靖時期,宦官被非常嚴厲地禁止干政,懲處力度是前面幾朝都罕有的。之前,宦官的最主要部門司禮監手握著"掌印"、"秉筆"等實質性大權,碰上衰弱的皇帝和強勢的宦官,甚至可以替皇帝施政。

嘉靖首先將司禮監的實權剝奪,僅僅變成了擺設和真正服務於自己的機構。同時,宣德朝以降,各地都有不同級別、不同職權的鎮守太監,雖然皇帝們的本意是讓他們為自己看著下面,但這些太監久而久之變成了"土皇帝",皇帝都快無法控制。嘉靖將各地的鎮守太監悉數召回裁撤,經過仔細甄選,留下可信忠心的繼續給自己服務。

解決掉了宦官集團,嘉靖的權力也就更大了,他就再次對文官集團下手了。之前因為"大禮議"和"左順門事件",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前朝老臣都基本被清除。但這還不夠,為了自己的權力,也為了此時嘉靖還有的改革熱情,嘉靖對文官的職能和任用都進行了革新。

首先,嘉靖賦予了內閣成員密奏的權力,這可是個好權力,但嘉靖不傻,所有閣臣都能密奏,嘉靖也就有了秘密控制所有人的能力。同時,嘉靖還不停地制衡各方勢力,不讓任何一派占上風,這使得大臣們無法串通一氣,密奏也就有了監視的功能。

在做完這些事情後,嘉靖的權力更加強大且堅固。文官和宦官都不再對自己掣肘,《大明王朝1566》里不斷重複這樣的場景,每一個最有權的宦官都權勢熏天,但嘉靖都能夠隨時撤換,一旦沒有用了,看起來有再大的權力也沒有用處。新上任的大宦官依然有權,但也同樣逃不了這個命運。

【嘉靖-影視形象】

嘉靖依靠著雷厲風行的行動,確確實實斬除了很多弊端。比如在經濟上,由於大權在握,嘉靖有能力核查全國所有的皇親貴戚和高門大戶的田莊數量,並限制他們繼續兼并土地。民眾有了更多的土地,稅收也就得到了改善,嘉靖順勢降低了稅率,因而在嘉靖前期,百姓的負擔是明朝開國以來最輕的時期之一。

這些措施,使得嘉靖朝前半段,國家財政穩定,國庫充足,甚至每年還能存下五百多萬兩白銀,軍隊糧草更是可以使用十數年。也是在這一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大的發展。

任何事情在進入良性循環後都會越來越好,因為不斷加強的皇權,以及越來越好的經濟,嘉靖的地位越來越穩固,沒有了災禍反對與爭議也幾乎沒有。沒有了任何威脅,聰明的嘉靖知道,自己可以開始自己的"放縱"人生了。


┃昏庸&無為?

嘉靖出名在這,被批評也是在這,那就是他在統治的後半段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求仙問道,而最終導致了自己親手打造的高峰在自己的手上衰落。

嘉靖算不上昏君,他是倦怠了,大明朝在他的"新政"下重新有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天才覺得沒有意思了,即使在那二十年不上朝的時間,嘉靖也從沒有昏頭。看起來他只知道煉丹而不理朝政,實際上每道奏摺、每條密奏,嘉靖都親自過目並批閱,宦官無法干預,嚴嵩也從沒有能力自己決定。

【影視中修道形象的嘉靖】

暫且不馬後炮地說最終結果,僅從用人來說,嘉靖都是經過認真代的考量的,他任用嚴嵩父子,雖是嚴家父子善於逢迎,但嘉靖也卻是想要用他們的能力。《大明王朝1566》最後有一段表現,在這裡嘉靖說:"古人云'聖人處,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水濁而偏廢。黃河一旦泛濫,朕便治理,這是朕罷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長江一旦泛濫,朕也要治理,這是朕罷黜楊廷和,殺楊繼盛的道理。"

嘉靖從來沒有昏頭,他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要的一直是大權獨攬。只不過,前半段,他還要天下昌盛,社稷安定;後半段,要的是自己的快樂,和對長生的追求。

只不過嘉靖也不是個賢君,大明實始亡於嘉靖,並不是對他的汙衊,就像唐玄宗一樣,"玩"累了,就想真的玩一玩,只是沒想到一不小心玩大了。明朝在嘉靖時期達到了一個小高峰,經濟的富足、國家的穩定,讓自負、得意的嘉靖覺得自己不需要再像前二十年那樣辛勞。天下大臣全在我手,天下大政全出我手,玩一玩,又何妨。

那嘉靖又是否是無為,嘉靖從來都不是真無為。嘉靖很明白一個道理"一旦把話說出來,就會成為話的奴隸",他常說《道德經》里的一句話"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宮廷內外的事情,交給司禮監和內閣做,自己看似無為而治,實則清清楚楚地看著所有人。

【高拱、張居正-影視形象】

還是《大明王朝1566》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嘉靖給兒子裕王、也就是之後代得隆慶帝出了一道謎語,謎面是"好雨"和"明月"兩個詞。裕王不敢怠慢,召集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一起解密,好不容易解出來謎底是,嘉靖想讓李時珍給自己看病以及讓他們給海瑞定罪。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當大太監陳洪向嘉靖回稟的時候,嘉靖其實早就對裕王等人解密的過程了解的一清二楚,只是想看看他們到底會怎麼做。

這何止不是無為,這簡直是無所不為。既玩著"無為而治",又把整個國家和所有大臣治理得服服帖帖,縱觀整個帝王史,嘉靖也是獨一份兒了。


如果只以嘉靖自己的人生感受而論,他是個成功的人,既做了事又讓自己開心;如果以一個皇帝的身份而論,他是半個成功的皇帝,中興社稷,歷朝歷代也沒有太多皇帝做到;但從整個國家而論,卻實實在在是失敗的,皇權被削弱的勢頭在嘉靖這徹底被遏止,從此以後皇權越來越強大。而後期嘉靖"讓自己開心就好"的作為,也讓一度繁盛的商品經濟走了下披路。雖然不上朝,卻掌控國家,他很有水平。雖然不是昏君,但也確實不是一個好皇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M6xLWwB8g2yegNDcET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