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自己,生生地把我自己的人生版圖,拓展出一大片。
《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綜藝實在太火爆了。
一群30+到50+,而且多少都有點「過氣」嫌疑的姐姐們,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拼盡全力地展示自己,讓整個世界都耳目一新,不約而同地喊起來: 「OMG,這群女人!」
到了2021年, 「浪姐」對於全體女人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稱讚和榮耀, 專門指著那些30+、青春已逝、少女感不再,但卻把自己日子,越過越精彩的女人們!
在今天,三十幾怎麼了,四十幾又怎麼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只要找到了自我,什麼時候都來得及!
對我來說,每次說到「乘風破浪的姐姐」,我第一反應想到的,並不是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寧靜、張雨綺、萬茜或者李斯丹妮,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那種努力而奮力地活著,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點亮的女人、令人佩服的女人,真的有很多!
而在我人生中,我現實中認識的一個朋友: 盧璐,這個45歲女人的人生經歷,才真的是讓我佩服的。
下面就是盧璐姐「乘風破浪」的故事,我相信真的能夠鼓舞到每個人!
如果在人生中,十年算是一個階段,那麼對於四十幾歲的我來說,回首前半生, 我過得最艱難的就是從我大學畢業二十三歲開始到法國讀書,一直到三十歲這幾年。
我記得特清楚,我二十七歲的時候,人在南法,論文寫了四個提綱,都被導師斃掉了,拿不到學歷,也就找不到像樣的工作。
二十八歲,我不得不搬進了一個房東沿著牆根修起來的小房子裡,大概連十平也沒有,十分細長,窗戶很小,房頂低且薄,半夜聽得到野貓在上面跳躍打架的咆哮聲。
28歲
後面就是那個不到十平的小房子
南法的秋天,常常有颶風。有個晚上,房東夫妻出門度假了,電跳了閘。我一個人坐在360度黑漆漆的床上,聽著大雨落在屋頂上,發出空洞的迴音。
我突然害怕起來,這房子好像是個棺材,我究竟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了?
恐懼讓我拚命地把自己蜷成一個球兒,最後索性放聲大哭,我覺得好難啊、好苦啊、好無望啊! 沒工作、沒房子、沒愛情,也沒錢,我這一輩子都已經錯過了!
哭,其實是個力氣活兒,我在黑暗中一面哭一面慢慢地睡去了,第二天眼睛腫得跟桃子一樣,看著外面的藍天白雲,沒有劫後餘生的喜悅,而是很有危機感地,去買了蠟燭和打火機。
在無比的焦慮中,我的三十歲還是來了,毫不遲疑。
30歲生日之後的第四天,我認識了我的先生,從此我的人生仿佛是一輛帶著一串車廂的長火車,不由分說地進入高速運轉期。
我們32歲結婚,從33歲到39歲這六年里,我生了兩個孩子,在喂奶、漾奶、拍隔、換尿布之餘,我也曾努力過,去兼職教中文,工資每月兩千七,最多三千五,還不夠付阿姨的工資,所以, 全職主婦就是我,一做就是六年。
34歲
現在看來,我當年真是好東南亞啊!
大女兒是個很不會睡覺的孩子,一直到兩歲半,基本每天兩三點都會醒,我只能推著嬰兒車一圈一圈地在客廳里轉。
即便周末,我也不會讓我先生起來哄女兒睡覺,作為全職主婦,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愧疚。
在那些披頭散髮、頭暈腦脹的深夜裡,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把這些人生片段都寫下來,給幾百萬人看。
38歲
在那六年,無論誰看到我永遠都是這樣子:素顏束髮、平底鞋、什麼都能掏出來的媽媽包
39歲,我開了一個公眾號:「盧璐說」,開之前我去百度了一下,確認不需要交錢。
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寫著我的人生、我的故事、我的經歷。
40歲那年,我寫出來幾篇千萬加的爆文,那時我沒有團隊,寫文排版開白回復,全都要靠我自己, 《人民日報》、《新華社》、《讀者》、《意林》、《十點讀書》、《洞見》、《邏輯思維》……從官媒到大型平台,突然之間原來仰著頭看得脖子酸疼、星光閃閃的名字,都來找我開白轉載。
40歲
寫出全網爆轉的十萬加,很多平台管我要公關照,約了攝影師去拍,這是休息時的花絮
其實, 並不是寫出一篇十萬加,就可以變成專職自媒體,這是一個磨人和艱苦的過程,需要無比堅持和努力。
我是從40歲開始,正式從一個隨便寫寫的全職主婦,變成專業的自媒體。
從39歲到現在的45歲,六年間,我註冊了公司,建立了團隊,從0到百萬,經營著我的自媒體平台,我和很多好的品牌和產品合作,我還出版了三本書。
是我自己,生生地把我自己的人生版圖,拓展出一大片。
我現在的感覺好極了,因為我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我做到了經濟、人格和個人價值都獨立。
今天,我們生活在個人英雄主義的年代,尤其是女性,每次說到某個女性,都要有個輝煌不已的背景:學霸985、美國藤校、華爾街、世界500強…… 好像不是從生下來就優秀,好像不是從開始就學霸,就不能成功似的!
可事實證明、人生證明,普普通通、有點迷糊、有點懶散、有兩個娃、一直在懷疑和否定自己的平凡女人的我,反而越活越有滋味,快意江湖。
我用我的人生證明了一件事情,女人的美麗,並不是年輕的膠原蛋白來決定,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
有很多人問過我:「盧璐姐,從不起眼,甚至有點小挫敗的普通女人,你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成功?」
首先,我要承認,我沒有頭懸樑,也沒有錐刺股,也沒有給自己背上刺字,因為我怕疼,對我來說,方法和變化一定是有的, 而最天翻地覆地改變,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邏輯。
42歲
我的第一本書,在深圳的讀者見面會
今天,我回過頭來,看我三十幾歲的焦慮、不安、恐懼等所有的惡劣情緒,在環境和社會之外的另一個,更加深刻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這就好像是,平日,考試時全班都做一樣的卷子,為什麼有人能考滿分,有人只能考零分?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不變永恆的真理, 「誰痛苦,誰改變」,當我們並不能改變客觀狀態下,我們只能改變自己;而當我們改變了自己,就會發現原來世界隨之而變了,變得更親和友善。
44歲
去德國開會過程中,一張被偷拍的照片
我把我這些年,走過的路、路過的風景、看過的人,想過的思想、邏輯和方法,都寫了下來,就是為了以身作則告訴全天下所有深陷焦慮、迷茫,無法分身,卻還內疚自責的女性們:
到底怎麼才能亦步亦趨地找到真實的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
到底怎麼才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自己不完美和平相處?
又到底怎麼才能從一個抬不起頭自卑的女人,仰首挺胸變得自信?
45歲
這是2021年1月6日的我,有點模糊,因為這是為新書宣傳錄製視頻的截屏
西蒙娜·波伏娃,在她著名的《第二性》中寫到: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造就的。」
是的,我認為,我們每個女人,都完全可以有意識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造就自己!
在今天的社會中,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人生和幸福快樂之間,缺的不是錢、不是能力,或機會,而是一套自己能夠獨立循環運行的價值邏輯體系。
這,就是我決定要寫這本 《三十幾,來得及》的初衷和目的。
《三十幾,來得及》
這本書,並不是一碗心靈雞湯,一段人生感悟,一個段子,或者一陣五分鐘熱度的頭腦發熱。
《三十幾,來得及》
這本書,是 有張有序、有步驟有節奏,由外向內,如何從被動向主動,掌握自己的、有實操性的方法。
這也是我這些年來,深一步淺一步,走出來的經驗和總結。
譬如,我節選幾個例子:
-- 自我並不是說找就有的,而是由內之外的7個層面;
-- 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的5個步驟,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 分身無術的女人到底如何管理時間;
-- 法國女人如何面對自己的美麗;
-- 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增加自己的「運氣」……
《三十幾,來得及》這本十幾萬字的書,我寫了35個月。
無數次,我寫到抓狂,中間我的圖書策劃人和編輯都輪著去生二胎,然而事實證明,好事多磨,值得等待。
即使耗費了巨大的精力,我甚至拼著燈枯油盡,還是九牛二虎寫完了這本書,其中最關鍵的力量並不僅僅在於我自己。
我想用我自己這個,大號的、微胖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每個來路並不太輝煌、天天都覺得來不及、焦慮無比的女人們:
我的人生,我主動、我選擇、我掌握,我可以,你也可以!
而現在,我只想說: 三十幾,來得及!人生只有一次,我們都能成就自己!
盧璐:
《三十幾,來得及》
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21天裡賺到百萬」,但這本書卻是在告訴你,這一輩子,無論起點無論來路,如何能活得精彩,揚眉吐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AsSangBMMueE88vjz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