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教室應該長成啥樣?——優秀老師都是能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的人

2023-05-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程紅兵:教室應該長成啥樣?——優秀老師都是能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的人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實驗》

優秀老師都是能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的人

作者|程紅兵

楊絳先生曾經寫過一句話: 「當你身居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這讓我一下子聯想到教師教學,我忽然覺得,課教得好的老師都是能夠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的人,反之,課堂教學有問題的多半都是沒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的教學永遠是為學生服務的,為學生服務,你就應該思考學生的感受,想想當初你當學生時,你希望老師怎麼上課,怎麼教學。事實上在現實教學中,我們一些教師常常忘記了自己當初做學生時的感受。

我聽過一節世界史課,這堂課有三個環節,三個環節都是屬於信息篩選類型的。第一個環節,關於組成文明的五大特徵,教師邊問邊答。

第二個環節,關於文明社會的基本要素,教師也是邊問邊答。第三個環節,讓學生就希臘文明填寫相關文明社會基本要素的表格。

第一,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得知道這堂課「主要目標是什麼,讓我們幹什麼,讓我們達成什麼」。

整堂課教師都沒有明確地告訴學生目標,學生目標不明,糊裡糊塗跟著老師走,其實即使讓學生填表,教師也應該告訴學生為什麼要填這個表,這個表的意義何在,並明確告知讓學生在多少時間完成填表的工作,計時計分,提前完成的,給予獎勵。

第二,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還要知道老師的指令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在有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指令含義不明,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但並不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自己邊問邊答。

老師一邊提出問題,一邊自己解答問題,完全屬於自問自答,學生不明白老師的指令到底何意,老師到底「要不要我思考、要不要我回答」。

教師這樣一種話語方式,似問似答,非問非答,說是問題,但又不要學生思考,甚至無需學生回答;說不是問題,它常常以問話的方式出現。

而且教師的問題常常是細碎化的問題,甚至於教師常常是把一句話拆開來說,拆成問題來說,一堂課下來,教師這樣的問題多達幾十個,全是碎片化的,學生無法明確教師課堂里這麼多的問題到底指向什麼核心問題,無法建立整體概念。

課堂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行為,互動方式之一就是對話,對話就是要有來有往,清晰明確,糊裡糊塗的話語方式,也就導致學生糊裡糊塗的學習結果。

第三,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要知道這堂課的邏輯關係、邏輯脈絡到底是怎樣的。也就是說教學內容要結構化。

為什麼要結構化?結構化的目的在於方便學生理解,方便學生掌握。結構化的方式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把一堆的內容條理化,理清楚,把它們之間的關係梳理清楚。

第四,站在學生的角度,整堂課教師沒有提出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學生完全停留在淺表層面上的信息篩選,缺乏有質量的問題,對學生而言就缺乏挑戰, 學生情緒容易疲乏,容易瞌睡。

淺層次的信息篩選和深層次的問題應該交互進行,張弛有度,難易有度,節奏感明快,學生學習積極性會比較高。

第五,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想知道教師的評價、好惡原因何在。我聽過一節語文課,教師讓學生就《沁園春·雪》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逐一提出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老師連連誇獎「太棒了」,用語極度誇張,但問題是學生根本沒有明白為什麼這個問題非常好,好在哪裡。其實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猜猜教師為什麼高度肯定這個問題,賣個關子,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教育。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就課文提問。

第六,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師給出的信息一定要具體、明確,否則學生就雲里霧裡。當學生提出問題之後, 許多教師好為人師的毛病又出現了,開始講解起來,什麼目的論,什麼機械論,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說,不給學生講邏輯定義,只給學生舉例子。

但我們知道所有的例子都是有缺陷的,常常是以偏概全的。在《沁園春·雪》這堂課上,這位老師用打桌球來解釋機械論, 但這個例子的彈性是很大的,可以從多方面去理解,比如可能會被理解為「事情發生的整個過程」,是否正確, 讓人不得而知。

而最後教師把「這首詞在後世有多大影響」這個問題歸為機械論,就讓人無法理解到底是什麼含義。教師必須扣住機械論的特徵來解釋這個例子, 讓例子與原本含義相一致。面對初中學生,教師講的內容還是必須要明確,學生似懂非懂,雲里霧裡,教學效率大打折扣。

其實這個時候,讓學生評說問題,學生說不出所以然來,可以讓學生給問題歸類,教師可以做出相關的提示,比如問話的著眼點、問話的方向等,最後教師出場再來講解目的論、機械論、文學本體論、歷史本體論等,給學生高屋建瓴的啟示。

教師永遠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教學永遠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既然如此,教師就應該想想學生的感受,想想學生的希望,想想學生對教師的期盼。

來源|明師育人教育、守望新教育。

程紅兵:幸福感——學習的內驅力

程紅兵:怎樣找到為師的幸福之道?

教室應該長成啥樣?

作者|程紅兵

走進許多優秀的學校參觀考察,這些學校的環境一般而言都是不錯的,大凡優秀的學校,其建築總體的外觀色彩統一,單體建築的內部顏色各具特色,與建築物的功能吻合。教室、實驗室多採用乳白、淺藍、淺綠為主。因為乳白、藍、綠色給人以冷靜、沉思、智慧、安全和遙遠清新的感覺。飯廳常常以淡淡的橙紅為主,輔以淺藍,與麥當勞餐廳風格相近,活潑生動,節奏明快,誘發食慾,適合於青年學生。而運動場是一個色彩變化最多的區域,以純度較高的紅色、綠色、黃色為主,富有動感。

但是走進教室卻不一定讓你眼前一亮。我們都知道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地方,教室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地方,教室是教師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教室也是教師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場所。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應該長成啥樣?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沒有去想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一直在標準大小的教室里生存,而且我們長期以來在國內看到的教室大都是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間,基本大同小異,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但今天不同了,在社會創新的時代大潮影響下,在教育創新的大背景下,我們在國內、在國外一些學校看到了許多嶄新的教室,它們千姿百態,功能各異,給我們許多啟發,給我們許多想像。

教室是為誰服務的?

很顯然教室是為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是為人服務的,既然是為人服務的,那就應該有人味,有人情味,是情境教室,溫馨而自由。

教室是學生學校生活的重心,更是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的情境,與學生行為的關係非常密切,學校主要藉助這個場所實施教育,學生主要藉助這個場所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培養核心素養,小小教室自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我們不能以簡單的空間概念視之,而是激發師生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這個情境之中,用智慧去創建這個情境。

教室布置對學生的行為和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學校可以通過聲、色、光創設優美的教室環境。充分利用聲的作用,學校上下課的鈴聲可以用世界名曲代之,營造藝術化的教室氛圍,改善學生的聽覺狀態,減輕他們的身體疲勞和精神緊張。充分利用光的作用,教室中合理的照明與自然光的利用、色彩的反射調節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保護學生視力。充分利用色的作用,教室色彩也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淡藍色的,或者淡綠色的,還可以是米黃色的,色調淡雅、整潔、明快,滿足學生物質、心理的舒適性要求,在美化教室的時候,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和美學性能,消除教室環境中各種不適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的色彩。

每學期組織溫馨教室評比,讓各班學生各顯神通,通過盆景、插花、教室板報、書畫等營造出一種體現班風、班貌和相關學習要求的氣氛,使教學場所的客觀環境的藝術性與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和校風要求相結合,教室布置得親切而舒適,自由而實用,個性紛呈而又不失規範,對學生學業成就有正面的影響,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對師生教學有積極的影響。

新教育實驗的完美教室——匯聚偉大事物,呵護每個生命,擦亮每個日子

李亞敏:如何締造完美的教室環境文化?

教室是為什麼服務的?

很顯然教室是為教學服務的,為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既然如此,服務好教學就成了教室的主要功能,今天我們的教學改革日新月異,我們對教學有了許多新的定義,教學有了許多新的功能,於是教室也應該配合新的教學形式,新的教學要求,新的教學功能,做出相應的變化服務。

學校教室的桌椅布置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實際情況隨機變化,既有傳統教室秧田式排排坐,這種方式便於教師傳授式教學,但不利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又可以是橢圓式,便於圓桌會議,平等討論;還可以是小島狀,便於小組討論。依教學實際需要加以自由調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原則,從而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的活動中能夠心情愉悅、精力充沛,處於一種最佳的生命狀態,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他們的創造潛力。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教學,教室本身也應該發生變化,大小可以變,不一定是4、50平米大小的空間,可以更小一點,以便小班化教學,可以更大一點,便於大班型講座,還可以是一個大的空間,隨意切割組合,通過電子控制,教室根據需要可以變成報告廳,適應大班講座,大班講座之後,又可以通過電子操控,分成幾個小空間,分小組學習,可以有座位,也可以把座位瞬間收縮,把空間空出來,讓學生活動,隨機應變,機動靈活。創客工程類的教室,可以做多重切割,操作空間也是教學空間,每人一張桌子,擺放工程項目器物,教師帶著學生學習相關操作要領;研討空間就是教學之後兩到三人研究琢磨自己的項目如何組建;休閒空間布置軟席沙發,供學生休閒使用,也是供5-6人小組討論使用;發布空間就是供學生向師生髮布自己項目產品的場地。空間的轉換是為了適應功能的變化,一切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基本原則,每一個空間都是為了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室內室外也可以自如轉換,只要撤銷隔牆就可以是室外的場景,而裝上隔牆又變成是室內的場景。服務於具體的教學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隨時調整。這裡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打破固化的、甚至是僵化的思維習慣,沒有所謂天經地義非此不可的教學模式,因此也就沒有所謂永遠正確的僵化的教室布局,改變那種視不變為常態、視常態為永恆的壞習慣,把原本一成不變的靜止空間改為適時變化的活動空間,充分地服務於教學所需。

教室以外的空間也需要講究色彩韻味,做到里外協調和諧。教室外的空間也要講究色彩藝術,色彩是一個校園建築語言的表象,是直接反映校園整體風貌和歷史文脈的重要因素。校園色彩尊重學校歷史與地域特色、重視色彩協調統一、重視色彩分區、突出學校特色的原則,根據校園的具體功能與歷史特徵,可以選擇一種淺淡的,比如介於藍綠之間的一種色彩作為校園的主色調,這種色彩我們可以通常稱之為「學校色」,清新而淡雅,溫馨而和諧,輔以一年四季豐富多彩的校園植物,春季的花紅柳綠,秋季的銀杏燦爛金黃,整個校園的色彩更加豐富,寧靜而不失進取,自由而不失莊重,校園時時處處洋溢著溫暖、典雅的氛圍,使整個學校富有文化氣息和現代感韻味。

教室空間、學校空間是由知識、文化、權力等一系列因素構造出來的,是人的身體與心靈共同棲寓的場所。創造一個優雅、寧靜,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校園,塑造一個供師生學習、生活的良好的教室文化氛圍,這是我們在學校環境建設上所追求的目標所在。

來源|程紅兵、守望新教育。此文發表在《未來教育家》。

程紅兵:教育者的格局——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程紅兵:有經驗的教師怎麼上課?——告訴你聽、看、說的9個秘密!

讓教師生長出更多的職業幸福感

朱雪晴:讓每一顆星星在銀河中閃光

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新教育實驗的必備讀本——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教育怎樣關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怎樣找到為師的幸福之道?

......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