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李亞鵬再婚:「王菲,我終於放下你了」

2022-01-31     窈窕媽媽

原標題:50歲李亞鵬再婚:「王菲,我終於放下你了」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沒有什麼比人生的出場順序更重要了。

生命來來往往,有人教會你成長,有的人則陪你走到了最後。」

前段時間,有網友曝光了李亞鵬與女友的婚紗照。

李亞鵬身穿西服左手戴無名指戒指,女友身穿婚紗、孕相明顯。

有人向李亞鵬求證:聽說你要結婚了?

李亞鵬沒有否認。

李亞鵬再婚衝上熱搜,人們又想起王菲。

離婚8年後,王菲恣意颯爽的生活態度讓人羨慕。

而李亞鵬被津津樂道的話題,除了投資屢敗屢戰,還有他曾經的女友們。

幾位前女友名氣一個比一個大,從柯藍、瞿穎、再到周迅,除了愛情,她們每個人都對李亞鵬的事業有所助益。

與周迅分手後沒多久,李亞鵬遇上王菲,一個娛樂圈的天花板,他終於想要安定下來。

與王菲的婚姻存續期間,他一如既往,沒有放棄利用對方的名氣。

以王菲的名義創立基金會;以旅遊的名義騙她去參加地產活動;帶她出席各種商業場合……那段時間,王菲的狀態肉眼可見的疲憊。

偏偏王菲是主見特彆強的人,李亞鵬的每一次索取,都在消磨王菲的感情。

二人離婚,也被人認為是早有預兆。

等到了中年,對李亞鵬而言,來自年輕異性的愛是最好的強心針。

於是,90後的彝族姑娘海哈金喜出現了。

雖然李亞鵬創業屢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沒什麼知名度的小模特而言,與過氣男星戀愛仍是獲得資源與名氣最簡單便捷的途徑。

海哈金喜眼裡溢出的崇拜,也是李亞鵬最想要的心理慰藉。

雙方各取所需,這是二人得以走進婚姻的基礎。

不得不承認,婚姻的本質,就是各取所需。

看似殘忍,但事實就是如此。

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認為:當婚姻的預期收益超過獨身成本,人們更傾向於結婚;如果做出結婚決定的因素髮生了重大改變,那麼人們會重新考慮婚姻。

走進婚姻除了感情因素,更多的是出於對現實的考量。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參考維度是個人需求能否的得到滿足。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就是現實寫照。

女主得到了老闆的賞識,事業蒸蒸日上。

男主一事無成,整天負能量滿滿。

富有的老闆與前途渺茫的老公,女主果斷離婚,選擇前者。

不道義,卻地道。

我沒有理由批評她,因為婚姻本就是各取所需。

「你看中我家世清白,我看中你經濟尚可;你在意我膚白貌美,我在意你能掙錢多;即使什麼也不圖,也會在意你的性格……」

那些認為自己無所圖的人,也只是「以為」而已。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另一半,不能給你提供任何價值(如情緒價值、經濟價值、成長價值等等)你還會繼續堅持嗎?

我想大多數人不會。至於原因,還是要回到本質上來。

什麼是婚姻?

我看過一個很好的解釋:婚姻是為了共同的經濟利益而自願終身結合、互為伴侶、彼此提供互相幫助與滿足的契約。

相互付出各取所需,這樣的婚姻或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穩固的。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上海一位68歲大學教授,名下有兩套房、百萬存款。這位教授想和家裡50歲的保姆結婚,卻被對方一口回絕。

保姆的理由是:划不來,我現在工資7000元,結婚就沒工資了,他房子又不願意加上我的名字,還要我免費幹活,傻子才結。

教授需要保姆照顧他的晚年生活,而保姆希望通過婚姻得到房子。

雙方都沒錯,問題在於:教授想要一個免費保姆,並不打算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這段婚姻,註定收益分配不均衡。與其說保姆現實,不如說她清醒。

婚姻就像兩個人合夥辦企業,如果另一方只能「用愛發電」,又怎麼會長久呢?一位讀者,給我講了她的故事。

因為忙於事業,她30多歲才有了寶寶。

白天工作,晚上帶娃。下班後買菜做飯、收拾衛生,經常忙到深夜才休息。

老公下班很早,卻從不主動分擔。

更讓她心寒的是,老公整天抱怨她不是合格的媽媽,倆人幾乎天天吵架。

身體的疲憊,老公的挑剔,讓她遊走在崩潰的邊緣。

離婚的導火索是一次爭吵。

那天她做了幾個菜,老公邊吃邊吐槽種類太少、廚藝太差。

趁此機會,她把委屈一股腦都說了出來。沒想到老公非但不理解她,還罵出了更難聽的話:飯都做不好,連保姆都不如!

那一刻,她決定離婚。至今半年,從未後悔:

「現在想想,那段婚姻對我來說可有可無,我也從來沒得到半分好處。他只會抱怨我沒把他父母照顧好、沒給他泡上一杯熱茶……而我生病時他一句關心都沒有。」

她說,夫妻就是合伙人,不能共擔家庭責任、只會拖後腿的人,為什麼要與他合夥呢?

婚姻不是獨角戲,付出的那個人,必然渴望對方的回饋。

只有共贏的婚姻,才能穩固成長。

少些算計,婚姻更有溫度

結婚的幸福是相似的,離婚的苦卻各不相同。

84歲的馬奶奶拿著離婚證,興奮地說,「離婚快樂」。

她和老伴結婚57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AA制,連買一把菜刀的錢都要AA。

老伴要求家裡的所有東西,都分得清清楚楚。在這樣的生活里,兩個人經常吵架、動手鬧離婚,後來直接分居20多年。

讓人欣慰的是,故事的最後,馬奶奶終於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婚姻需要合夥,需要共贏,但更需要同心共濟、相濡以沫。但如果分得過於清楚明白就成了冰冷的交易,這樣很難走到最後。

有價值,才會更從容

最近看了一本書,《好的婚姻,要守護財產和愛》,書中提出了「婚姻剩餘價值」的概念:婚姻中,一方通過強迫另一方延長家務勞動的方法,賺取無形資產。

我想了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比如很多家庭把女性困在家務中,因此男性就有更多時間賺取個人無形資產,職業晉升、社會地等。

這種模式一旦婚姻破裂,女方損失太大:發展停滯、職業後退、生育成本、家務成本等等。

婚前他說的「我養你」,也變成了「我養的你」。

生活是一輩子的事,如果都指望男人的良心,那真是太危險了。

所以,我還是想提醒大家,不要為任何人耽誤前行的腳步。

在忙碌之餘,健身、讀書、旅遊、學習新技能……讓身體與思想都行走在路上。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有一段話挺觸動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現,愛情、婚姻存在到今天,其實是有意義的,它是你自我成長很重要的途徑。

我們不斷提升自己,不是為了比誰強,而是因為這樣會活得更從容。

紀伯倫說過:「婚配就是兩個相愛的人同舟共濟,以便一道戰勝歲月征途上的風風雨雨。」

但我認為,婚姻不是無所顧忌地相愛,毫無顧忌地奉獻。而是是用愛鋪成底色,在此基礎上,權衡利弊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93720b2b91ae0baa564c4d34d0a1f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