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戰鬥仍在持續,儘管國內除湖北以外的地區確診病例在持續下降,但湖北尤其是武漢的情況仍很嚴峻,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都有波動。
2月15日的武漢下著小雨,《生命時報》一線記者準時抵達軍隊醫院駐地的會議室,採訪了正在武漢參與一線救治的著名呼吸病專家、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教授劉又寧。劉又寧教授還是2003年收治北京第一例「非典」病人的專家。
採訪時,他表示:「按現在的情況來看,湖北以外地區的拐點幾天前就出現了,但在戰『疫』的關鍵地武漢,有些情況至今還沒有徹底摸清。」
受訪專家
劉又寧,我國著名呼吸病專家、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本報赴武漢特派記者丨董長喜 張健
本文編輯丨鮑捷 羅榕
視頻製作丨羅榕 楊萌 趙子瑩
新冠病毒傳播力高於」非典「
從疫情暴發到現在,新冠病毒給許多人的直觀印象是傳染性很強。病毒的傳染威力,在專業上稱為「傳染強度」。
在流行病學上,衡量病毒傳播能力的最重要指標是「傳播指數」,英文縮寫是R0。簡單來說,就是在沒有外力作用下,一個人平均可以傳播多少人。17年前的「非典」(SARS)疫情結束後,經過統計當時的R0在2~3之間。
劉又寧教授表示,「而這次的新冠病毒是一個新病毒,仍處於傳播過程中,因此現在沒法準確確定它的R0,目前看肯定比SARS病毒要高一些。前不久的一項臨床回顧性研究建議將新冠病毒的R0修正為4.7~6.6。我認為,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最大的區別是症狀輕微時也具有傳播力,這也是疫情防控的難點。」
SARS感染後,患者出現發燒、肺炎等症狀後才具有較強傳染性,而這次新冠病毒感染後有12天左右的潛伏期,甚至更長;發病不是急性,患者不一定出現高熱,有的患者呼吸道症狀不明顯,有的患者就是有點乏力、頭痛,伴有消化道症狀。
「超級傳播者」是否會出現?
雖然新冠病毒的R0比「非典」高,但對於是否真會出現「超級傳播者」,劉又寧給出了謹慎的回答。
他說:「『超級傳播者』是流行病學概念,指的是具有極高傳染性的帶病者,比正常帶病者更容易傳染他人,從而導致疫症大規模暴發。目前報道的集中傳染多為院內感染,但典型意義上的『超級傳播者』還沒有發現,主要原因是針對這次疫情,我們採取的隔離措施更加嚴格,比SARS時要嚴格得多。病毒失去了傳播環境,即使有潛在的『超級傳播者』,也被我們有效遏制了。」
病毒會不會通過氣溶膠傳播?
在傳播力上,還有一點至今無法明確,就是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通過氣溶膠傳播?
「我的觀點是不能排除。因為確實存在一些病人是找不到傳染源的,可能是到公共場合走了一趟,並沒有與病人接觸,他就被染病了,這說明空氣里有游離的病毒,尤其在武漢確診人數比較密集的情況下,有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
不過,儘管氣溶膠的傳播距離很大,但病毒載量很低,所以即便吸入了,一般致病性也不會很強,要比飛沫傳播力小得多。此外,氣溶膠微粒很小,一般在2微米左右,有固體的也有液體的。
「如果是比氣溶膠大的微粒,比如7微米以上的,人吸進去以後,就沉降到肺里了;如果是2微米的顆粒,人吸入到肺泡里以後,還可能再呼出來。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不要恐慌。」劉又寧強調。
病毒會產生新的變異嗎?
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結構也常常會產生變化,於是有人擔心,新冠病毒會不會還沒等疫苗研製出來,就又產生了新的變異。
對此,劉又寧說:「病毒變異肯定是有的,但我們不太好預計它會向哪個方向發展。」
他舉例說,新冠病毒在動物身上時,最早並不具備傳播給人的能力,一定是它的結構產生了某種變化,才具有了傳播人的能力。
「第一批被動物身上病毒感染的人,我們稱其為第一代病人;第一代病人將這個病毒傳播出去,就出現了第二代、第三代……傳染病就這樣流行開來。 不過在臨床上,我們並不關心病毒結構的變化,我們更關心的是結果——症狀是重了還是輕了,病毒傳播力是大了還是小了。」
病毒傳播力會減弱嗎?
那麼,新冠病毒在人傳人過程中是否會越傳越弱?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就新冠肺炎疫情稱,新型病毒可能造成「持續人傳人」。也就是說,無論傳染到多少人,最後一個被傳染者仍具有傳染性。
另據此前研究, 與新冠病毒結構相似的、引起SARS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的冠狀病毒,兩者的傳播力在傳播過程中都在不斷減弱。
劉又寧說,有可能新冠病毒經過變異後致病力也減輕,症狀變輕微,那時即使它還在傳染,可能就像流感一樣了。
劉又寧教授(右)和生命時報赴武漢特派記者董長喜(左)
病毒主要攻擊肺部,心和肝也會累及
從臨床來看,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主要攻擊的部位是肺部,目前感染的危重病人,絕大部分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如果呼吸衰竭到氧療、機械通氣,甚至體外膜肺氧合(ECMO)都解決不了問題,病人就會去世。
「臨床上也有些現象提醒我們,病毒還可能侵害其他部位,比如心臟。很多病人出現了心肌炎,我在臨床中就碰到有年輕病人肺部感染情況並不嚴重,卻出現了心跳驟停。一般病毒性心肌炎會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這個情況需要高度關注。病毒還可能累及肝臟。臨床上檢測發現病人的肝轉氨酶升高,但我認為這可能與藥物干擾有一定關係,特別是病人大量服用的抗病毒藥,大都是有肝毒性的。此外,還有重症患者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這種情況主要因缺氧導致。」
劉又寧說,新冠肺炎患者的個體差異很大。目前的新冠病毒感染疾病分型里,輕症是指沒有肺炎的感染者,這部分病人不在少數;也有的病人胸片結果顯示感染十分顯著,但他自己卻沒有感覺,也不發燒,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對該病既應有統一的治療方案,也要針對個體隨機應變治療。適應個體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劉又寧教授特彆強調,到目前沒有任何抗病毒藥被證明是「特效的」,都還處於探索階段。
現在的治療手段,主要還是支持治療,如呼吸不暢要吸氧、上呼吸機、ECMO等。只要堅持把支持治療做好,維持好基本身體機能,大多數病人都可以治癒。
劉又寧教授提醒,對於藥物的研發情況,大家不要盲目樂觀。
雖然有些藥物是有苗頭的,比如,目前正在做臨床試驗的瑞德西韋,還有俄羅斯的抗流感藥阿比朵爾、日本的抗流感藥法匹拉韋等,都可能是有效藥物。
「但不管是哪種藥,我建議一定要做嚴格的臨床對照試驗,哪怕試驗規模不大,也很有價值。至於有些媒體報道的某些藥在體外顯示有抗病毒作用,這距離臨床應用還很遠,公眾對此切不可盲目。正在進行試驗的瑞德西韋,我們也不要抱過高期望,一切等到試驗結束之後才能見分曉。」
武漢病死率為什麼那麼高
在此次抗疫行動中,武漢地區是主戰場,其新冠病毒感染病死率與全國其他地區差異較大。
劉又寧說,一個傳染病的病死率要看整體,光看局部情況並不準確,比如武漢全市甚至湖北省的重症比例相當高,甚至能達到18%,但在其他地區,卻遠低於這個比例。以浙江省為例,截至2月16日24時,已確診病例數為1171,死亡病例為0。這就非常說明問題。
武漢之所以有這麼高的病死率,劉又寧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不用說ECMO、呼吸機等設備,我聽說個別醫院甚至連氧氣供應都不夠。其實我能理解,因為醫院最初設計時根本不需要如此大流量的氧氣,現在突然收進需要大量吸氧患者,比如100個病人同時要吸純氧,極少有醫院能有這個承受能力。現在武漢的情況已經好多了,醫療設備問題也正在逐步改善,有些外地來武漢支援的醫療隊都自己帶著醫療設備,比如呼吸機、ECMO、除顫儀,有效緩解了武漢當地醫院的壓力。」
劉又寧表示,除湖北以外,有的地方新增病人已經是0了,就可以逐漸不必採取如此嚴格的隔離防護措施了。「我們還要發展經濟,總是採取這樣嚴格的措施,百姓的民生問題怎麼辦?」
但他同時強調,這次疫情讓人們形成了出門戴口罩的習慣,這是好事,因為在人多的地方,戴口罩不光是針對新冠疫情,對常年流行的流感也是有效預防手段。隨著人們衛生、健康意識的加強,口罩或許會成為人們日常儲備用品之一。
採訪最後,劉又寧教授說:「希望能儘早控制住疫情,盡全力減少死亡;希望戰鬥在一線的廣大醫務者平安,你們的付出人民和歷史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