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N 次放棄番茄工作法後,我有了這樣的思考……

2023-08-16     少數派

原標題:第 N 次放棄番茄工作法後,我有了這樣的思考……

編註: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番茄工作法為什麼會火?

首先,它的原理很簡單:每集中精力做工 25 分鐘,就休息 5 分鐘,記為一個番茄;每 4 個番茄,安排一次長休息 15 分鐘。

其次,它操作起來不複雜:在應用商店,輸入「番茄」,會出來一堆 app,各有各的特點,你只需要下載下來操作即可;或者乾脆搞個機械計時器手動計時。

再次,它的擁躉很多:各個自媒體平台對它的推薦貼、安利文、打 call 視頻不計其數。

最後,它理論上滿足了大部分人的美好願景:期待能有外力約束自己變得自律、變得更好。

LifeHack:The Pomodoro Technique: What It Is & How It Boosts Productivity

但,我要潑的冷水是:火的東西它並不見得好用,大家都說好未必適合你。

就拿我自己來說,今年是我知道番茄工作法的第十個年頭。但在第 n 次重新嘗試了一下午之後(起因是看的一本書上作者推薦了,在第 n 次質疑或許是我自己的問題或許再試試就能愛上),我又雙叒叕放棄了。

番茄工作法,究竟是注意力集中,還是注意力打擾?

為什麼我不喜歡番茄工作法?我分析了一下,大概因為在集中注意力這方面,我是個慢熱的人

如果你在社交方面是個慢熱的人,可能會和我一樣:

一開始很侷促,難以一上來就跟其他人哈拉哈拉,需要一段「冷啟動」時間,但這個時間因人因事而異,等到慢慢熟悉了,進入狀態了,就會漸漸打開自己,熱絡起來,並全情投入。

一開始很侷促,難以一上來就跟其他人哈拉哈拉,需要一段「冷啟動」時間,但這個時間因人因事而異,等到慢慢熟悉了,進入狀態了,就會漸漸打開自己,熱絡起來,並全情投入。

同樣,我集中注意力進入心流狀態也很慢熱。

我很難做到一說開始,就立刻馬上專注起來,或是當機立斷地文思泉湧。我需要一個幾分鐘到二十幾分鐘不等的冷啟動時間,然後就會漸漸陷入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不起身的心流狀態。而番茄工作法,可能我剛結束冷啟動狀態,就到了 5 分鐘的休息時間。對我來說,就造成了打斷。

番茄工作法管不住非主動自律型人

除此之外,我不是一個主動自律型人。

什麼是主動自律呢?在我看來就是完完全全對時間有絕對掌控感的人。比如,說休息 5 分鐘,1 秒都不會超過;說每天跑步半小時,就定時定點雷打不動做到……而我,

說休息 5 分鐘,可能十分鐘後還歇著呢

說每周至少去 2 次健身房,非得跟人簽對賭協議才能堅持

……

說休息 5 分鐘,可能十分鐘後還歇著呢

說每周至少去 2 次健身房,非得跟人簽對賭協議才能堅持

……

番茄工作法是假設每個人都只要一用了它就會自動成為主動自律型人,到點就開始,到點就休息,到點再開始……但它忽略了,大概有一群像我一樣冥頑不靈的非主動自律型人

更何況,你有沒有發現它的模式其實很眼熟?對,沒錯,我們從小到大十幾年的學校里,不都採取的「番茄工作法」嘛?——每上課 45 分鐘,休息 10 分鐘;每 3 節課中間安排一次大課間用來做眼保健操和廣播體操。

如果十幾年來都沒有讓我們大部分人養成課間結束後立馬收心投入到課程學習中的習慣,怎麼能指望成年之後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工具能教你重新「做人」呢?

解決方案:用目標管理替代時間管理

所以,番茄工作法對於我來說的不好用,是因為它本質上還是沒有解決我的兩大痛點:心流慢熱和非主動自律。我開始摸索,到底什麼樣的時間管理工具適合我?

漸漸地我發現, 就像《精力管理》里說的——「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 」,就我個人而言,我需要的也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目標管理。我現在使用的是一套揉合了 OKR+WBS+PDCA的方法來做自我管理。

OKR 來自於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 · 格魯夫,被約翰 · 杜爾引入谷歌后發揚光大,原本是用做公司管理的工具,用來做個人管理也很好用。它的本質是對目標進行管控。O 是目標,是你想做成什麼事情。KR 是關鍵結果,是設定當你把什麼事情做到什麼程度時就能達成目標。

比如:

O:成為一個讀書博主

KR1:讀完 xx 本書

KR2:寫 xx 篇書評 / 讀後感,並公開發表

比如:

O:成為一個讀書博主

KR1:讀完 xx 本書

KR2:寫 xx 篇書評 / 讀後感,並公開發表

WBS 是我借鑑考 PMP 時學到的一個工具,是指像分解公因數一樣,把一項任務不斷拆解,直至拆解成最小行動範圍

最小行動單位是指,當你看到它,不用現想現動腦子就能知道立刻馬上可以幹什麼了。簡單來說,它是用來回答 「 把一頭大象塞進冰箱攏共需要幾步 」 的。

比如上面的 KR2,用 WBS 分解完可以是:

  1. 梳理寫作思路
  2. 寫作初稿
  3. 修改
  4. 排版
  5. 發布

比如上面的 KR2,用 WBS 分解完可以是:

最後是 PDCA 來自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指的是計劃 - 執行 - 復盤 - 調整下一步行動方案

計劃已經通過 OKR 和 WBS 設定好了,為了更好地進行復盤,我會在執行時加入時間記錄功能。正計時——而不是像番茄工作法那樣設定一個時間區間倒計時——的意義在於只是客觀記錄做某件事情花了多少時間。計時本身不是目的,用數據來協助復盤才是我想要的

比如,某次排版用了 54 分鐘,如果是第一次做,那麼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以便之後在排版上可以花更少的時間但成效更好?如果之前也對排版進行了時間記錄,那麼拉出來比較一下這次比之前更快了還是更慢了?如果更慢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比如,某次排版用了 54 分鐘,如果是第一次做,那麼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以便之後在排版上可以花更少的時間但成效更好?如果之前也對排版進行了時間記錄,那麼拉出來比較一下這次比之前更快了還是更慢了?如果更慢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不要被工具綁架,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工具這種東西,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很多人覺得好用的番茄工作法,我在使用時困難重重。同樣,適用於我的自我管理工具,對好些人來說可能也不盡如意。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需求,然後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找合適的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綁架,強迫自己去適應某一個工具。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129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小梨筆記

責編:廣陵止息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7553f8d1171a43ade2c980ca4e4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