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佳現象」火出圈,上銀基金的近憂與遠慮

2024-01-08   藍鯨財經

原標題:「施敏佳現象」火出圈,上銀基金的近憂與遠慮

文|天下財道 楊帆

文|天下財道 楊帆

因為掌管的基金業績墊底被「下課」,上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銀基金」)的施敏佳也算是「一夜成名」。

幾天前,上銀基金髮布公告,施敏佳因個人原因離任基金經理一職,他所掌管的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基金(下稱「上銀新能源」)由此前共同管理基金的鄭眾單獨管理。

雖說是「個人原因」,但公告中也明示是「解聘基金經理」,自然與業績太差有很大關係。

(來源:公司公告)

此事引起媒體廣泛關注,「施敏佳現象」一石激起千層浪。

(來源:媒體報道)

其實,早在2023年9月25日,《天下財道》就對施敏佳業績大滑坡進行了預警報道(詳見《怪事!踩中「風口」卻巨虧,上銀科技驅動玩的什麼「花招」?》),希望公司引以為戒,儘快督促基金經理改進業績。

如今,雖然施敏佳已經離去,但究竟該如何評價和看待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施敏佳現象」帶給業界哪些思考和啟示?這些依然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躺平沒贏

先來看看這隻墊底基金的基本情況。

施敏佳的離任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他所掌管的上銀新能源2023年業績倒數第一。

上銀新能源成立於2022年4月20日,成立至今不足兩年時間。2023年,上銀新能源虧損幅度高達46%。截至2024年1月5日,其最新單位凈值僅為0.495元,成立以來累計虧損幅度超過50%。

(來源:天天基金網)

在上銀新能源的招募說明書中,對新能源主題投資機會做了比較明確的界定。

(來源:上銀新能源招募說明書)

顯然,上銀新能源的業績和新能源產業興衰高度相關。

比較幸運的是,上銀新能源誕生於新能源產業的一個相對低谷期。

中證新能源指數近三年走勢

(來源:中證指數公司,截至2024年1月5日)

因此,上銀新能源起初的業績表現並不算差,然而,隨著新能源指數的每況愈下,上銀新能源的業績表現也就越來越差了。

在上銀新能源的百分比排名走勢上,可以明顯看到,從2022年12月起,其業績排名經常處於底部區域。這和新能源指數走勢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如果僅從這個角度來看,上銀新能源業績不佳好像也情有可原。

上銀新能源百分比排名走勢

(來源:天天基金網)

但是,從上銀新能源2023年以來的持倉來看,結論又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從上銀新能源2023年一季度和三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來看,重合度達到了50%,而且基本都集中於新能源中的光伏、鋰電池和儲能,對於新能源主題投資機會中明確包含的新能源汽車則幾乎完全沒有涉及。

(來源:天天基金網)

(來源:天天基金網)

再來看上銀新能源2023年一季報和三季報中關於基金投資策略和運作分析的總結,可以發現,雖然時隔半年,但二者之間差別很小。從總結中很難發現基金經理對自己的操作和市場變化有什麼深刻的反思和總結。

(來源:上銀新能源2023年一季報)

(來源:上銀新能源2023年三季報)

也就是說,投資者無論從基金調倉,還是從基金報告中,很難感受到基金經理在對投資方向和結果進行積極主動地干預。

如果是這樣,所謂「主動投資」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金玉其外

再來看看施敏佳其人。

從施敏佳簡歷來看,2006年8月至2009年5月任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審計員,其對財務分析應該十分擅長。

2015年10月,施敏佳在海富通基金開始擔任基金經理,其職業高光時刻始於2018擔任海富通電子傳媒股票基金期間。在此期間,施敏佳取得了148%的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

但是,自從加入上銀基金以來,施敏佳就好運不再,其掌管的多隻基金均業績欠佳。

(來源:天天基金網)

從此,看似光鮮亮麗的履歷,並沒能改變施敏佳命途多舛的結局。

截至2024年1月5日,上銀基金旗下業績最差的三隻基金——上銀新能源、上銀科技驅動、上銀高質量優選都曾在施敏佳掌管之下,且其執掌時間都超過了20個月。

(來源:天天基金網)

從這個角度來說,施敏佳最終被「下課」,也沒什麼可冤枉的。

施敏佳執掌上銀科技驅動、上銀高質量優選分別截止於2023年9月27日和7月25日。所以,我們分別選取了這兩隻基金三季度末和二季度末的前十大重倉股進行比較。

(來源:天天基金網)

(來源:天天基金網)

從以上期間持倉來看,上銀科技驅動重倉持有鈞達股份、固德威、錦浪科技、拓普集團、三花智控,上銀高質量優選則重倉持有德業股份、鈞達股份、派能科技、晶澳科技,以上公司均屬於新能源產業鏈企業。

因此,也就難怪上銀新能源、上銀科技驅動、上銀高質量優選這三隻本來應該風格差異較大的基金會成為難兄難弟了。

如果說上銀新能源業績較差,是受制於行業表現,那麼,其它兩隻基金,從名稱上看完全可以「海闊憑魚躍」,結果卻同樣敗走麥城。

目前尚不清楚,這究竟是因為施敏佳堅定看好新能源賽道,還是因為他實在是沒有精力在不同領域進行研究。

或許,上銀基金更應該反思投研體系存在的問題,為什麼即便把原本三隻不同定位和風格的基金,交予同一個基金經理管理,得到的還是「換湯不換藥」的結果?

業界應該引以為戒的則是,在基金經理業績變差的過程中,公司如何能夠有所覺察、及時提醒、有效糾正,以更好地回報投資人的信任?

前車之鑑

施敏佳的離職其實也有徵兆,在去年11月28日,上銀新能源就增聘鄭眾為基金經理,和施敏佳共同管理基金。

(來源:天天基金網)

根據公開信息,鄭眾也是首次擔任基金經理,其累計任職時間只有40天。

對於施敏佳的離職,較多投資者在基金吧中表示「久等了」,但是對於上銀新能源的未來,投資者也不無擔憂。

(來源:天天基金網)

投資者的擔憂有沒有道理呢?

就在去年11月底,上銀基金剛剛正式清盤了一隻基金——上銀核心成長混合,它此前的命運與當下的上銀新能源多少有些相似。

上銀核心成長成立於2020年9月,自成立以來,截至清盤之前,其業績表現無論從短、中期,還是長期來看,基本都處於墊底狀態。

(來源:天天基金網)

值得注意的是,上銀核心成長混合在3年多的存續期間先後有3人擔任過基金經理,平均每年變動一次。

(來源:天天基金網)

對比當下的上銀新能源,更巧的是,上銀核心成長混合最後的接任者——劉東勃,在此之前也是個新手,上銀核心成長是他基金經理職業生涯中執掌的第一隻基金。

(來源:天天基金網)

在劉東勃接手上銀核心成長混合16個月後,該基金不得不以清盤的方式落幕。

根據天天基金網的數據,截至2024年1月5日,上銀基金旗下共有25隻成立超過1年的混合型基金,兩隻股票型基金。

其中,僅兩隻基金近一年收益為正,其餘產品近一年收益都是虧損狀態,而且有15隻虧損超過了10%。

從規模上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上銀基金管理規模合計約為1533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規模不足32億元,占比僅為2%左右。

當然,上銀基金也有自己的優勢,背靠大股東上海銀行,成立僅10年多的上銀基金就在固收業務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去年底,上銀基金的管理規模在200餘家基金公司中排在第38位。

總體來看,上銀基金近期要緩解「施敏佳現象」帶來的衝擊,未來需思考如何改變公司權益產品規模較小、業績較差的現狀。

對於上銀基金來說,施敏佳的離去,如果能促使公司從深層次上總結教訓,或許是一件好事。

對於基金行業來說,業績為王,投資人利益為上,始終應該是鞭策自己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