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夢華錄》,讓鵝妃徹底贏麻了。
6月26日,《夢華錄》迎來大結局之後,本屆暑期檔待播劇早已按捺不住胎動爭相發布自家預告,名單中不乏仙俠劇、古偶劇、都市劇、言情劇等等,觀眾自然更是翹首以盼。
不過,趙麗穎新劇《與鳳行》的路透流出時,卻引發了一些質疑,明明是東方神話愣是搞出了西方風味。有小夥伴指出女主角整個造型都沒有古典韻味,特別厚重的坎肩像極了西式禮服,因為這種飄逸、輕盈的元素是古希臘盛行的。
而且,古代哪個女子的穿著會如此暴露呢?這是典型的古希臘文化。丹納在《藝術哲學》書中就這麼描述過古希臘服裝,「這些服裝一舉手就可以脫掉,絕對不裹緊身體,但是能刻畫出大概的輪廓」,因為暴露肉體在古希臘時期被視為一種神聖。
後來逐漸演變成我們如今常見的西式禮服:
問題是,像《與鳳行》這般西式風格的著裝曾多次出現在國產古裝劇中。
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這些衣服,說穿去走紅毯的娛樂醬都信,所以唐嫣的禮服就是跟你們劇組借的嗎?
《上古情歌》,請問這是在走秀嗎:
這到底是《海上牧雲記》還是《權力的遊戲》?
另外,古裝劇女性角色的髮型也越來越趨同於西方玄幻劇。
最多出現的就是西方頭冠,頭冠在古希臘語中稱為「diadein」,意思是「纏在一起」,由於古希臘早期黃金的產量有限,頭冠由各種各樣的金屬製成。為了增加頭冠的美感,工匠們會用壓花或其它圖案裝飾頭冠。
不過目前古裝劇中出現的頭冠更接近於聖母頭冠,就是造型比較誇張,看起來更加神聖。
於是就有了這樣:
這樣:
或者是這樣:
國產古裝劇苦不倫不類的造型久矣。前段時間開播的《我叫劉金鳳》就因為極高的「含倭量」霸屏了熱搜,被網友戲稱是國產「大河劇」,這不是純純噁心人嗎。
來看劇中的服化道。
注意角色戴的帽子,是不是感覺在國產古裝劇中挺陌生的?
可不是嘛,這種帽子是日本平安時代大唐幞頭的變種,叫垂纓冠。公元701年,奈良時代的大和朝廷在《大寶令》中明文規定製作衣服要仿造中國式樣。一直到現在,日本天皇在重要場合都要穿著具有唐風元素的黃櫨御染袍,頭戴垂纓冠。
另一個角色的頭冠也有涉嫌照搬日本烏帽子之嫌。
通常來說,中國古裝劇里的產物一般是「侍烏帽子」和「折烏帽子」的混合參考,而日本的「烏帽子」是摺疊造型的,突出一個折角的形狀,並且輪廓也比較有稜角。大河劇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造型。
除了頭冠之外,劇中人物的服裝也在有意靠攏日本文化。
比如「狩衣」,這是日本古代歷史上野外狩獵時所穿的衣服,為方便起見運動袖與衣體未完全縫合,會在肩膀上故意割一道口子。
所以這位日本獵人確實沒走錯片場嗎?
女主角的袖口和腋下也特別裁剪了口子,千萬別以為是為了方便透氣。這是日本女性傳統服飾的標誌「八口」,腋下的口子叫「身八口」,對穿的袖子叫「振八口」:
細節都如此考究,就不用提一眼就能感受到的倭文化了,側邊系帶蝴蝶結的日式小紋+純色百褶下裙:
繡滿小櫻花的純正和服:
白襪木屐、高開衩外衣、綁帶蝴蝶結……東洋朋友出鏡率挺高啊?
滿屏的倭文化入侵,難怪網友集體表示丟臉丟到家,再瞅一眼該劇的導演是徐慧康,那挨罵就是情理之中了。
因為這幾年這位導演的劇,明里暗裡沒少用日本元素噁心人。比如《今夕何夕》中,女子頭戴垂纓冠:
男子直接照搬日本天皇造型,小日子過的不錯的人看了都想打人。
《我叫劉金鳳》的風波放大之後,另一部待播劇《星漢燦爛》也直哆嗦,諸多人物角色服裝上出現了日式和服獨有的蝴蝶結:
有眼尖的小夥伴發現,製作方已經連夜開始P圖了:
另一部待播劇《長相思》的造型,中國哪個朝代都沒有這種袖口:
確實應該好好整治下古裝劇造型這股不倫不類的風氣,我們泱泱大國有那麼多精美的傳統服飾,為什麼非要整的如此倭里倭氣?
諸如此類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風起洛陽》中素衣披髮的武后,連個正經頭飾都沒有,在我國古代,後宮素衣披髮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服喪要麼罪犯,只有日本平安王朝妃子才是這種打扮:
還有《天盛長歌》中的和服振袖:
《將軍在上》中的日本圓領:
《醉玲瓏》中大量的烏帽等等。
還有韓國元素。比如翻拍劇《上錯花轎嫁對郎之三嫁奇緣》中,女性角色的服化風格怎麼看都是濃郁的「大長今」味:
比這更離譜的,是盤頭造型。這粗麻花大圓環盤發、戴花配飾,泡菜國看了都直呼內行。
對比一下真·泡菜劇,真真是安能辨我是雌雄了。
還有《尚食》中的造型也疑似夾雜了韓國元素,中國古代確實有寬髮帶的造型,但女子一般都是習慣扎一個高馬尾,再配以綁帶。
但劇中人物的綁法更像是學習的《大長今》:
《祝卿好》中,女性角色的半衽和韓服相似,而且都在胸前系了蝴蝶結飄帶,和正統的明朝服飾相比起來,韓服的上衣更短,一般打結都在胸前(我們的明制漢服在腰側),其中劇中這種情況也出現過很多次。
看多了日韓風和歐美風,突然覺得古裝劇喪葬風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單色的衣裙、簡單的髮髻、成套的頭面、素雅的妝容……雖然視覺效果宛如一場大型消消樂,起碼不至於因為「偷來」的文化犯噁心。
比這更可笑的是,當國產劇在踐行以外來文化代替本土文化的投機取巧時,隔壁偷國早就在潛心研究我們的傳統文化了。
韓劇《德魯納酒店》從服化道、運鏡、劇情都有照搬《東宮》之嫌:
韓國古裝劇潛心研究國產古裝劇妝造:
目睹這一切,你我還能無動於衷嗎?
說到底,「以倭代華」、「以韓代華」、「以歐代華」風氣盛行的背後,是整個市場缺乏誠意的表現。一方面,是為了迎合現代審美,比起這樣展現東方古韻,製作方更願意用演員的美色博取眼球;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省時省力,當下的浮躁環境,製作方不願再耗費大量的精力去尊重歷史,他們所求的不過是小投資、高回報。
想要改變古裝劇現狀,觀眾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這一切不合理說,不,我們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