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消費券,如何撬動暑期文旅消費?

2023-07-31     功夫財經

原標題:一張消費券,如何撬動暑期文旅消費?

作者:易滄

近日,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以來的半年度「成績單」終於出爐。

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8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了8.9個百分點,餐飲、旅遊等領域消費更是已經超過了疫情前水平,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於去年。

不過,雖然居民消費市場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但必須意識到的是,現階段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依舊相對偏弱,如何提振居民消費仍然是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要命題。

在拆解這一命題之時,恰逢暑期文旅熱的到來,為了抓住這一促進下半年消費的重要機遇,各地政府紛紛祭出自己的「殺手鐧」,而消費券則成了大多數地方提振消費的政策工具之一。

發放消費券成為多地提振消費選擇。(攝影:餘一)

01 小「券」帶動大消費

一直以來,暑期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季都是全年促進消費的重頭戲。

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暑期以來,國內旅遊消費訂單(含酒店民宿、景點門票、交通等)相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長,西安、北京、成都、南京、上海、重慶、長沙、青島、廣州、武漢,成為全國暑期最為熱門的十大目的地;其中,親子相關的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增長150%,跨省預訂的住宿訂單占比超過2019年同期。

為了在下半年開局之際抓住暑期文旅這一重要促消費機遇,各地政府也是幹勁十足,紛紛拿出最為「硬核」的方案。

比如,石家莊市政府宣布,將在今年7月至10月舉辦「Rock Home Town」——中國「搖滾之城」音樂演出季,全面打造中國「搖滾之城」;衡陽則抓住薛之謙演唱會帶來的流量,開啟「大型寵粉」模式,讓一場演唱會帶旺一座城。

大型演唱會(圖源:稿定素材)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表示,據初步統計,今年7、8月份,各地將舉辦超3000項、約數萬場次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活動,涵蓋戲劇節、消夏節、展覽季、美食露營、非遺展演、主題市集等多種活動形式。

不過,在花樣疊出的促消費手段中,不少地方政府不約而同的選擇發放消費券,提振消費。

隨著暑期的到來,重慶、成都、大連、湖北多市、岳陽、北京門頭溝等地相關政府部門與美團共同推出消費券項目,涵蓋餐飲堂食、酒店民宿、休閒娛樂、景點門票等多個品類,從而為廣大市民遊客帶來「又好又省」的出遊體驗。

以重慶為例,暑期以來,重慶瑪雅海灘水公園入選當地「美團趣玩樂榜」「清涼玩水榜」首位,營業時間延長至22:30。為滿足以家庭主體出行的遊客需求,瑪雅海灘水公園還將親子親水區域進行全新升級,消費者可體驗超十項親子水上項目。

這一新趨勢背後,是因為消費券這一形式,原本就是全球通用的經濟振興手段之一。

早在90年前,德國就開始每周發放消費券,市民可以持券購買食物、衣物等日常用品,通過消費券促進消費,帶來經濟流動,讓一戰帶來的經濟蕭條陰霾逐漸散去。

日本也在1999年大規模發放「地域振興券」,相關數據顯示,在1999年4-9月消費券使用期間,日本消費在持續下滑後,分別上升0.5%和0.3%,日本經濟增長率也從前一年的-1.5%提升至0.7%。可見,利用消費券來刺激消費,已經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其次,在春節、五一和端午期間,消費券確實在消費提振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年「五一」前,湖北聯合美團發放了第三波「惠購湖北」消費券。位於武漢市洪山區的Myself進口商品直營店老闆詹浩表示,消費券發放期間店鋪營業額至少翻了一倍。這也證明了消費券的模式在中國並沒有「水土不服」,確實有加速消費回暖的效果。

最後,考慮到以美團為代表的科技零售平台,與線下實體商戶聯繫更加緊密,通過這類平台發放消費券,更能以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方式充分放大消費券的撬動力。

多重因素疊加之下,也難怪消費券熱潮會持續「洶湧」。

02 演繹「多贏」故事

面對消費券在春節、五一、端午帶來的「三連爆」,有人可能要發出疑問,暑期政府再一次聯手平台發放消費券,還能複製春節與五一期間的成功嗎?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對消費者而言,發放消費券會出現一種「損失厭噁心理」,即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往往會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事實上,如果直接發錢、發現金,以現階段的國民消費習慣來看,這些財政支出大機率會流入儲蓄而不是消費。反觀,發消費券則會讓消費者產生「如果不用,我就虧了」的心理,從而刺激民眾的消費熱情、消費慾望,修復消費土壤。

對商家而言,發放消費券,能帶來更多的客流。

比如,在今年1月14日起至3月8日,朝陽區分四輪發放總計1000萬元的餐飲消費券。朝陽消費券發放期間,當地小徽舟·徽菜館門店的堂食上座率達到295%,翻台率達到320%,美團團單收入總額同比增長超過95%。

該餐廳的運營負責人對此表示:「消費券的發放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客流,很多顧客通過消費券購買團單後到店消費,客流增長顯著。」

消費券助燃餐飲消費煙火氣。(攝影:林超)

再者,客單價也能隨之提高,這是因為大多數消費券是以滿減券的形式存在,消費券具有1:N的槓桿效應,能撬動大量的消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指出,縱覽這幾年各地發放消費券的效果,深圳、武漢、北京等城市的消費券槓桿效應甚至達到9倍以上,對消費刺激的乘數效應很大。

位於武漢市洪山區的Myself進口商品直營店老闆就表示,「消費券發放期間,除了營業額上漲之外,榴槤也成了最熱門的商品,大約90%的客人會趁著消費券滿減,購買單價較高的榴槤,所以店裡榴槤的備貨量增加了一倍。」

對政府而言,在促經濟、穩消費將成為經濟工作發展的重心的2023年,發放消費券既能通過真金白銀,讓消費者能擁有「又好又省」的體驗,也能提振商戶信心,還是市場恢復的有效手段。

據中泰證券測算,2020年全國社零同比增速約為2.3%。假設全國投放消費券規模為800-3600億元,按照10-15倍槓桿區間估算,800-3600億消費券對應的全年社零同比增速為4.2%-15.4%,比不使用消費券的情況下,高出至少1.9個百分點

多方共贏的局新面下,可以預見在春節、五一與端午期間燃起的的「消費之火」,在暑期文旅領域將繼續綿延。

03 小小消費券何以成為「關鍵因子」

2023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不過政府聯合平台發放消費券已經被驗證,成為了各地助推文旅熱的重要方式,而從長遠角度來看,在打通居民「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痛點和堵點方面,其作用也不可小覷。

第一是對本地消費的「催化劑」作用。

美團數據顯示,「五一」發放消費券期間,山東臨沂住宿訂單量環比增長88%,堂食消費規模環比增長112%;天津住宿訂單量環比增長超88%,堂食消費規模環比增長超100%;深圳龍華區住宿訂單量環比前增長超66%,堂食消費規模環比增長近39%。

可見,通過聯合綜合性零售平台發放政府消費券,某種程度上確實做到了讓原本沒有出遊計劃的外地民眾,走出家門,有力地拉動了消費,做到了「化異地客流為本地消費」。

集市人潮擁擠(圖源:稿定素材)

第二是對上下游產業的「連接器」作用。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美團就協助北京、深圳、天津等近70個省市區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累計合作80個消費券項目,發放了近10億消費券,全面覆蓋消費者「食住行游購娛」多方需求,直接受益對象包括景區、交通、餐飲、住宿、零售、娛樂等多個行業。

這離不開美團平台消費券可覆蓋外賣、到店餐飲、景點門票、民宿酒店、商超、醫藥、電影等多場景,實現對生活服務多品類、多業態的覆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對數字經濟的「助推器」作用。

這就不得不提到,這幾年發放消費券的兩大變化,一方面,投放精度更細了,從以前以省市級層面為主的「漫灌」,正在變為如今區一級甚至街道層面的「滴灌」。

另一方面,核銷率也更高了,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美團已承接北京、深圳、杭州、紹興等多地消費券項目,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莞市、寧波市、南京市等地核銷率超過96%。

消費券作為經濟復甦政策組合拳裡面,一個以小博大的政策,能夠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成熟,這背後與美團等平台的數字化能力密不可分。

畢竟,精準發放、有效核銷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實體商戶的數字化,而美團通過向商戶提供餐飲SaaS系統、商家ROS分、酒店管理系統PMS等數字化管理工具提升實體商戶的數字化水平,使線下業態實現數字孿生。

這不僅讓摸排商戶情況、精準安排消費券成為可能,而且政府也可以實時監測消費券的使用效果,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實現交易的高效撮合和券的核銷。

另外,在數字經濟這一背景下,還讓消費券這一政策性工具,開始釋放出更多更深遠的價值紅利,即通過綜合性零售平台的能力,還可以幫助商戶構建長期數字競爭力的能力,提高供給端的服務質量。

比如美團就專門推出了商戶流量扶持及聯合營銷計劃等舉措,如針對「老字號」商戶,提供量身定製的工具,助其擴大獲客渠道。2022年,美團到店年度活躍商戶保持健康增長,其中小店商戶較2021年增加近50萬家。

總而言之,不管是在暑期文旅這個「小舞台」,還是在下半年的消費增長「重頭戲」,小小的消費券都將在通過綜合性零售平台發揮著重要作用,相信隨著各項消費提振舉措的出台,中國經濟將延續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實現更好地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6a68aea227331f17a6aa297440e1d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