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當年同住在哈工大學生七公寓506的赫曉東教授、郭世澤校友分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就在2015年曾經住在同一宿舍的韓傑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傑才當選院士的時候,我就開玩笑說要是有一天我們仨都能當選院士會是什麼感覺……」郭世澤校友笑著說沒想到真有一天夢想成真,一個宿舍一共住了3位博士生全部成長為學術大師,全部當選院士。
1991年,從河北考入哈工大電磁測量技術及儀器專業的博士生郭世澤入住七公寓506,與就讀於哈工大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的博士生韓傑才、赫曉東成為室友,從此開啟了一段具有傳奇色彩的佳話。
心無旁騖地學習和做學術研究
「我們宿舍最大的特點就是都特別專注,心無旁騖地學習和做學術研究,不會為任何不相關的事情分神。」赫曉東說,三個人都是早早就選定研究方向,開始課題研究,科研項目也都聚焦國家和行業需要,圍繞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攻關目標。正是因為這種潛心忘我的鑽研,在讀博期間,韓傑才和赫曉東就在材料學科與力學學科的交叉融合領域做出了創造性的工作,郭世澤也完成了多個重要項目。博士論文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天答辯,同為優秀博士論文……同為杜善義院士的學生,韓傑才與赫曉東一邊工作一邊讀博,同時參與項目研究。畢業後,三個人仍始終專注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國家需要埋頭攻關,成為本領域中的頂尖專家。
如今,
韓傑才擔任哈工大校長,
赫曉東擔任哈工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
郭世澤擔任解放軍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
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總是迎難而上、舉重若輕
「特別聰明,特別能幹,特別勤奮……」這是三位室友的相互評價。
在赫曉東的印象中,韓傑才、郭世澤這兩位15歲上大學的「天才」室友都是攻堅克難的「高手」,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總是迎難而上、舉重若輕。
「當年的科研條件還沒有現在這麼好,要做新材料的研究就要自己想辦法、自己去創造條件。」韓傑才回憶說,當時哈爾濱的研究條件不具備,就要經常坐火車硬座去瀋陽、北京甚至更遠的地方做實驗……反反覆復折騰很長時間。
郭世澤是導師孫聖和教授最得意的學生。以「嚴格」著稱的導師在學術上對他要求極高,在生活中卻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逢年過節就把他叫到家裡。而郭世澤也沒有辜負導師的期望,讀博期間就完成了好幾個大項目,還寫了好幾本書。「給他一個項目,他能幾天幾夜不睡覺,最終圓滿完成任務……」赫曉東對郭世澤的「拼勁」印象特別深。「舉重若輕」是這三位室友共同的特點,他們勇於挑戰前沿,敢於創造條件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老先生們規劃得好,學科定位準,研究方向廣,層次錯開不重疊,又可以相互借鑑……」赫曉東說,導師杜善義院士一方面幫他規劃方向,一方面又放手讓他大膽探索,讓他在讀博期間就取得突破性成果,成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的重要基礎,這讓他受到極大的鼓舞。
好的室友會互相幫助,好的同學會互相影響
「好的室友會互相幫助,好的同學會互相影響,好的導師指引你的方向……」郭世澤說,一個宿舍、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學風是最重要的,「哈工大的學術風氣特別好……」他說讀博期間的第一篇論文,被導師改得滿篇紅字,讓他感觸很深。
這種「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指導,讓他在讀博期間發表了14篇論文,也為他今後的成長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赫曉東認為,做學問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學習,既要與本專業的人交流,也要與非本專業的人交流,這樣就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我們三個關係特別好,宿舍氣氛始終特別融洽,經常一起交流學術等方面的問題,還經常一起打桌球……」在他們的記憶里,那段「三人行」的時光美好而珍貴。
「做學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之以恆地勤奮工作。一個人只聰明不勤奮很難成功。」韓傑才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奮到位了肯定就會有收穫。
「夢想+勤奮,才能獲得成功。」赫曉東說,每個人都要樹立一個遠大目標,並集中精力為這個目標而努力,未來一定可期。
「要專注地做好一件事,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郭世澤說,選准方向以後,就要努力堅持下去,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劉培香 辛然 記者:王越 王鐵軍
編輯:劉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