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2023-09-06     筆記俠

原標題: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更新書堂》·第390篇

內容來源| 本文摘自中譯出版社書籍

《恰如其分的孤獨》

胡慎之 著

責編| 金木研

第 7676 篇深度好文:5110 字 | 13 分鐘閱讀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就算身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當中,可仍會感覺自己就像個局外人;

雖然有很多朋友,但總感覺沒人了解自己;

就算父母不缺物質給予,仍覺得自己無法跟他們談心;

有人陪著看電影,吃火鍋卻仍然感到孤獨......

就算身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當中,可仍會感覺自己就像個局外人;

雖然有很多朋友,但總感覺沒人了解自己;

就算父母不缺物質給予,仍覺得自己無法跟他們談心;

有人陪著看電影,吃火鍋卻仍然感到孤獨......

在喧囂嘈雜的世界中感到孤單或孤獨,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的一種情緒體驗。但是,這種孤獨也並非完全無法解決和克服。

解決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與自己達成深度連結。

一、了解真實的自我,建立精神世界

「人是精神性的,沒有精神的人永遠是孤獨的。」

1.了解你在人際關係中是什麼人格

心理學家胡慎之從「獲得」與「付出」兩個角度勾勒出了人際關係四象限圖。

依賴者的特點是控制、焦慮、恐慌。他們如菟絲花一樣,總是需要攀附別人才能生長。

他們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與恐慌,經常用強調自己付出的方式來試圖控制對方,在這個過程中給對方帶來無盡的壓力。

就像有的父母隔三岔五就和孩子說:「為了你的學習,我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時間和金錢,所以你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孝順。」

孤獨者的特點是疏離、匱乏。他們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其他事物都不感興趣。

偶爾他們也會渴望社交,但當發現自己無法應對外部的壓力和變動時,他們就會縮回自己的世界,以封閉的姿態保護自己,很多「社恐」患者都是這樣。

照顧者的特點是迎合,他們是價值提供者和痛苦療愈者。

他們一方面無原則地付出,照顧他人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像個開心果一樣,想要拯救他人的不開心,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自在者的特點是合作、共贏。

這是一種最理想的,也是彼此之間感覺最舒適的關係狀態,自在者的付出和獲得成正比,在關係中感覺美好而自在。

2.了解自己的情緒

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扳機點,心理學上是指激發原始創傷的點。

比如,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說丑,那麼「丑」就成了孩子的扳機點。但凡有人說他丑,他就很不開心,甚至憤怒。

正如白雪公主的繼母經常問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鏡回答「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就很開心。如果魔鏡回答「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馬上就崩潰。

所以,了解自己的情緒,就要去分辨和覺察自己的「主要矛盾」。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極為在意的、不容半點妥協退讓的。

當其他人有所越界時,就要立刻向對方表示拒絕,告訴對方自己很在意這件事情;同時,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夠商量的,多付出一些或多退一步都是可以的。

另外,還要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做起來更得心應手,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等等。

對自己的情緒多一些敏感,去了解在不同情緒下,為自己做些什麼會感覺更自在。

比如,當感覺憤怒時,有哪些方式能夠快速地平復情緒,是深呼吸還是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靜一靜,或者是讓自己坐下來,把憤怒的感覺寫下來。

3.了解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

生存空間對我們很重要。有的人會因為一束玫瑰花而改變整個房子的布局。這個整理對於他來說,或許就代表愛護自己。

還有些人會把自己的房間弄得很亂,不是他沒有能力收拾,而是他內心可能在對抗某個東西,也可能是他覺得自己只適合生活在那樣的地方。

相由心生,一個讓自己感覺舒適滋養的生存空間,會讓我們的身心愉悅,它會成為我們生活中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除了了解生存空間,我們還要了解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追求。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一本書中寫到一對夫妻去做諮詢,心理醫生知道丈夫是一個特別喜歡拈花惹草的人,於是問他:「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銘是什麼?」

丈夫沒有回答,心理醫生接著說:「刻上『這是一個特別喜歡拈花惹草的男人』這句話怎麼樣?」當時,丈夫就潸然淚下,說自己不要做那樣的人。

很多時候,當我們給自己的生命、人生附上一個自己能接受的意義時,我們的生活態度就會大不一樣。否則,我們也許會每天渾渾噩噩,過一天是一天,不知道未來走向哪裡。

當我們了解自己之後,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愛護自己的身體,可以選擇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選擇創造自己喜歡的生存空間,還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意義。

二、重新認識孤獨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說: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未被表達的情緒」,就是「無法接納過去」。

我們缺乏對過去的表達,缺乏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所以我們拒絕擁有過去,但同時也很難擁有未來,於是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又時常想迴避孤獨,無法享受孤獨,無法抵達孤獨。

1.孤獨是與生俱來的

人一生下來就要面對三件最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義,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獨,第三件是對死亡的恐懼。

什麼是存在性孤獨?

存在性孤獨並不是指實際的寂寞、孤獨,也不是指一個人內心中的孤寂荒蕪,而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單獨的個體所存在的、與其他生命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簡單來說,當我們從媽媽的肚子裡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人與我們是一樣的。

這種先天的差異,就註定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與我們感同身受,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地了解我們、理解我們和共情我們。就好像莊子的那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很多人把孤獨等同於孤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孤單,更多說的是外在的形態,而孤獨則是說內在的感受,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孤單是沒人理我,而孤獨是沒人懂我。

心理學家榮格說:「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重要的感受。」

你跟伴侶每天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不能敞開心扉跟對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也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兩個人形同陌路,沒有任何有效的交流,每天只能重複一些關於「吃飯」「睡覺」等簡單乏味的對話。

遇到困難或者感到心情不好時,對方也不理解你、安慰你,你只能自己默默承擔。這一刻,你會感到特別孤獨。

2.孤獨的三種類型

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將孤獨分為了三種類型:自我封閉性孤獨、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

自我封閉性孤獨,也叫自我隔離性孤獨,主要表現為性格自閉,不會主動抓住機會,也不會主動跟人產生關聯,不願意展開社交。只想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環境里。

比如:「他們的活動跟我沒關係,我不想參與。」「我跟哪些場合里的人格格不入,不是一路人。」

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用兩個例子說明:

一個周末的下午,午睡醒來的你發現窗外暮色昏沉,房間裡空空蕩蕩,寂然無聲。你四處摸了摸,在枕頭下找到了手機,螢幕亮起,沒有一條消息,那一刻你感覺仿佛被這個世界拋下了。你倍感孤單,甚至有一些失落和無助。

雖然你感覺孤獨,但不安於孤獨,總想逃避孤獨,這就是被動孤獨。

同樣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你一個人關上房間的門,坐在透亮的窗前,捧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讓自己徹底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裡。同樣是你一個人,但體會到的則是積極甚至極致的享受。

這種安於孤獨的狀態,也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獨,恰到好處的孤獨。

主動孤獨就是一種高質量的孤獨。這種狀態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唯一性,自己的特別性,就算難以找到一個知己,也對自己充滿自信,有一種從內向外的生長感。

想要擁有這種恰如其分的孤獨,就要學會喜歡自己,肯定自己,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建立自己穩定的內核系統和精神世界。

三、建立有效社交,

看見關係中的你我

當我們想要走近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想要走近我們,因為社交是雙向的,大家都有相互交流的意願。而一些人之所以會遇到適應性障礙問題,往往是因為陷入了單向社交的陷阱。

1.社交誤區

如果我們對一個剛認識的人抱有過分的期待,比如把他當成一個能夠照顧自己,並且能滿足自己某些需求的人,這就容易導致我們的社交一開始便陷入了僵局。

在彼此尚未完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就帶著想從對方身上攫取利益的目的去交往。

在交往前,先設定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意象是不討喜或惹人厭的。

習慣用單一的方式對待所有人,而不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個性的。

陷入以上四種誤區,就容易讓我們的社交陷入僵局。

如果想與他人建立連接,我們首先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愛好、情緒等,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之上與對方交往,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社交。

2.建立社交的5個層次

一般來說,我們要與他人建立社交關係,從陌生到逐漸熟悉,再到無話不談的摯友,需要經過五個層次。

陌生人之間打招呼或闡述事實;

提出訴求或願望,讓彼此有所互動;

對某些事件表達觀點;

對某些事情表達感受;

彼此分享秘密和真實的自我。

陌生人之間打招呼或闡述事實;

提出訴求或願望,讓彼此有所互動;

對某些事件表達觀點;

對某些事情表達感受;

彼此分享秘密和真實的自我。

有些人可能會不解,為什麼社交一定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與對方分享感受、分享秘密呢?這樣不是更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嗎?

建議循序漸進地建立社交關係,是因為你剛剛與對方相識,對方並不一定想要知道你的感受或秘密,並且一旦對方聽到了你的秘密,就意味著要承受為你保守秘密的壓力。這涉及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信息,包括想法、感覺、喜好等。心理學研究證實,自我表露是建立、維持、促進雙方關係的最有效保障之一。

但自我表露需要建立在自我保護的基礎之上,我們要根據自己感知到的不同程度的安全感,選擇與對方分享何種信息。

所以,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自我表露的內容才會隨之改變,從最開始關於興趣愛好、各種觀點的分享,再到個人秘密與隱私的分享,這才是更加合理的社交方式。

3.社交的五個原則

第一,做一個願意為他人鼓掌的人。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當我們能看見別人的那一刻,也許自己也會被更多人看見。

第二,尊重自己,同時尊重他人。

在社交中,最常見的兩個誤區就是太看輕自己和太看重他人。

太看輕自己,於是把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一降再降,將自己活在了對方的陰影下,對方一句無心的話語,就能使我們的心情左右搖曳、忐忑不安。

而太看重他人,是指我們經常將別人看作照顧自己的人,將其視為最好的朋友又或是最親近的角色,認定對方有義務照顧自己的感受,於是在關係中逐漸得寸進尺,忽視了別人的意見和感受,這是一種自負的表現。

第三,要有循序漸進的分寸感。

羅曼·羅蘭曾經說:「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沒有辦法告訴別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訴了別人,你也馬上會後悔的。」

第四,向對方表達善意。

第五,遵循價值交換原則。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無法對別人有貢獻、有幫助時,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很孤獨。但是,在你不斷成長,不斷追逐優秀的過程中,你的價值會不斷提升,你在社交中也就具有了吸引力。

在與別人交往時,你不但擁有充分的自信,還會自帶吸引力,讓別人願意主動走近你、與你結交。

四、接納一個完整地自己

「我們無法抵達恰如其分的孤獨,是因為我們一直想去尋找一個好的客體來彌補曾經的缺失。我們糾結於過去,緊攥著曾經經歷的一些創傷或痛苦不肯放手。」——《恰如其分的孤獨》

人本心理學先驅克爾凱郭爾也曾指出,痛苦的人看起來就是拋棄自己的人,不擁有自己的人。

愛自己聽上去就像一句口號,確是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心產生連結,明確自身需求的唯一途徑。

那麼,如何做到自我接納和關愛?

1.覺察並避免自我挑剔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他人挑剔,是因為我們把內在的缺失投射了出去。所以,停止挑剔他人同樣有益於自我接納。

2.接納從自我負責開始

有的人會把擺爛行為理解為一種自我接納,但這不是接納,而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塑造一個看起來毫不在意的人設而已。

真正內心強大、能夠自我負責的人並不會輕易為外界所控制。即使被他人評價或責怪,他們也不會輕易受他人的信息影響。

而且強大也不意味著無堅不摧、完美無缺——強大不是「我一定可以」,而是「哪怕我不可以,也沒關係」。

3.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

  • 接受分離與喪失
  • 接受與尊重「自我邊界」。
  • 接納自己的責任,承認他人的貢獻

4.學會愛自己

學會性別自愛

有些女孩子因為原生家庭重男輕女而感到自卑、不值得被愛,因為容貌、身材而感到焦慮;有些男生經常想著「男兒有淚不輕彈」,受了委屈,壓力再大也都不和他人傾訴。這些都是對性別的偏見。

避免陷入自傷的陷阱

當我們執著地渴望得到某些東西的時候,可能就會落入自傷的陷阱。

認可自己的成就

就算是一件小事,也是值得被認可的成就。

設定自己的邊界,遠離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人和事

對自己足夠尊重

「如果你是一個孤獨屬性的人,我建議你去做一顆恆星,燃燒自己的光和熱,讓事物、星體在你周圍有序而自然地運轉。」——實力姬

一個人孤獨的最根本的問題,不是說把出路寄託到另一個人身上,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來源和立足點。

當你把成長的坐標建立在自己身上,就可以通過自己控制「變量」,建立起一個獨立且堅定的精神家園。

內心豐盈者,獨行也如眾。有了底氣,有了內生長,一切問題都不在話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5f4c8a6fedfe64b6fe1f70680cce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