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三年已超2000場次的沉浸式互動話劇《瘋狂理髮店》從上海「開」到了北京,在鼓樓西劇場颳起一股爆笑「喜剪吹」之風。14場演出將持續至6月2日,第三周更有漫才組合肉食動物加盟參演。出品方開心麻花也計劃之後帶著這部劇在北京開啟沉浸式長期駐演。
此次來京,《瘋狂理髮店》中國版主創費溢群、馮康傑,與北京全景沉浸互動戲劇《大真探趙趕鵝》總監製邊福軍、《大真探趙趕鵝》《朱莉小姐》導演張肖也同台對談,帶來京滬兩地演藝新空間項目運作的不同思考。
本土改造不斷磨合
與傳統戲劇不同,《瘋狂理髮店》有三分之二需要現場觀眾一同完成,無論是邀請觀眾走上舞台洗頭、做美甲,還是台上兩位偵探演員和台下的「目擊證人」也就是觀眾一同破案,因而,每一場都是不一樣的《瘋狂理髮店》。
導演兼主演馮康傑介紹,開心麻花已經在8個城市「開」了《瘋狂理髮店》的門店,因為採用駐演的形式,最大的特色就是本土化。不同城市會融入當地的梗,也需要了解地名、當地人可能喜歡吃的東西或者口頭禪,比如劇中的周太太一角,在北京就是一口兒化音,住進了萬柳書院。
北京的首場演出結束後,馮康傑驚訝於觀眾第一個問題就是對兩位偵探的靈魂拷問:「死者為什麼會邀請你們這兩個人過來?」往期觀眾一般都推理到中後期才會提出這個問題,在馮康傑看來,北京觀眾一上來就問這個問題,足以說明他在問答環節之前一直都在推敲劇情,分析人物關係,「觀眾的眼光,讓我們內心的那根神經繃得更緊,感受很不一樣。」通過這3周演出,馮康傑也希望對北京的市場以及觀眾有更多的了解,讓之後的駐演版本可以在本土化方面磨合得更好。
驚喜之餘發現機遇
《瘋狂理髮店》是一部戲劇?還是一場遊戲?甚至有觀眾定義它是一個劇本殺,是一場推理,也是一個實驗。它存在很多跨界的元素,也帶來了很多主創在挑選這個項目之初,所不曾期待的驚喜。
去年,開心麻花的招牌劇目《烏龍山伯爵》慶祝了演出超3000場,這個過程花費了13年。而《瘋狂理髮店》只用3年的時間,在場次上面就已經達到同等規模,無論是從票房還是口碑、IP的勢能影響力,包括對於商業品牌的影響力和跨業界的合作上面,都展現出了長遠的生命力。
當下沉浸式演藝火到什麼程度?上海開心麻花總經理費溢群看到,在上海,每個月沉浸式演藝都有兩位數的新項目出來。每一家從創作、運營到商業模式,再到受眾的獲取、口碑等等,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撐下來的,就是玩家當中的贏家,撐不過來,就會迷失在粉紅色的泡沫里。
開心麻花在上海的沉浸式項目不少,能達到《瘋狂理髮店》這樣的爆款級別並不容易。費溢群透露,現在力求每一個項目都能夠「健康」,每一個項目自己能養活自己,能夠擁有哪怕很垂直、很窄但是忠誠度高的受眾和用戶。這是她眼中沉浸式演藝新空間很大的機遇,可以比較健康地擁有自己的受眾。
擁有網際網路背景的費溢群很看重數據,讓她吃驚的是,大家原本以為頂著「開心麻花」四個字開新項目,應該會有很多人衝著這四個字來。然而,演藝新空間的單體項目與專業劇場的項目受眾最高重合度不超過8%,這也讓她意識到:「我們真的新開闢了一條產品賽道,迎來一群全新的觀眾,他們可能從來沒有看過開心麻花的劇目。」
空間服務觀演體驗
在北京,演藝新空間也日益成為非常火爆的戲劇新業態,《大真探趙趕鵝》《朱莉小姐》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頭部項目。《大真探趙趕鵝》是邊福軍所在的抓馬X製作的新空間「進場」之作,原先抓馬X製作的是《牛天賜》《皮囊》這樣的傳統戲劇作品,待到推出《大真探趙趕鵝2》時迅速吸引了資本合作。他認為,新空間讓戲劇和各種商業模式合作打開壁壘,這對於戲劇產業本身以及未來商業3.0業態都能起到輔助作用。
《大真探趙趕鵝》演了193場,今年也啟動巡演,預計會演350場到400場。《朱莉小姐》已經突破100場,《大真探趙趕鵝2》也在向百場進軍。此前上海多方都曾向《大真探趙趕鵝》發來演出邀約,遲遲未能成行,邊福軍表示,其實他是站在商業運營的角度等一個去上海的機會,「今年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給了我一個機會,我們拿到了一個年度最佳小劇場的提名,希望去上海的時候,是《大真探趙趕鵝》和《大真探趙趕鵝2》兩個項目一塊去。」
如果說抓馬X是把劇場改造成黑匣子,開心麻花則是把劇場「搬進」商場。在費溢群看來,演藝新空間最基礎的就是對於空間和觀演關係的重新解構,開始讓空間服務於以觀演為基礎的現場體驗。經過這一輪演出「試水」後,《瘋狂理髮店》將根據本輪的觀眾反饋進行適當調整,並計劃在北京尋找合適的場域和合作方,進行沉浸版的駐場演出「紮根」京城。(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趙玥 北京今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