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個性,保護孩子稜角,才是有效度過反叛期的方法

2022-06-21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尊重孩子個性,保護孩子稜角,才是有效度過反叛期的方法

今天小寶的幼兒園拍畢業照,其中一個場景是和好朋友一起自由發揮的拍合影。看老師傳到群里的照片,就會發現照片中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動作和表情,絕無重複。

這個就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顯性表現之一,他們都會有各自的性格、個性,也會有各自的思想、成長軌跡。所以,如果家長只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而忽略了自家孩子的亮點,才真的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呢!

心理學家認為,3歲的孩子如果沒有自我的個性和固有的反叛,才真的需要父母緊張起來。因為這就是3歲孩子的共性。

往往孩子從3歲開始,就已經開啟了自我嘗試、自我努力和自我發揮的階段。對比於唯唯諾諾的言聽計從,充滿張揚個性的我行我素,這才是孩子成長的軌跡和步伐。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表現橫加指責、充滿叱責或者好意阻止,那麼孩子的想法做法就在無形中被成人社會的規範壓制了,孩子只能選擇嘗試反抗。可是孩子的反抗往往又會被大人定義為「任性」,漸漸地,孩子就會迷失在個性想法和社會規範的交織之中,無所適從。

事實上,反抗行為和個性能力足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有堅定的獨立意識,往往更容易獨當一面,卓爾不群。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搬運家具或者非常精美的器皿、用具等時,一定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些東西的稜角,因為稜角在搬運過程中最容易磨損或者碰壞,而稜角也往往最為彰顯物品的價值與美觀。

我們對待孩子又何嘗不是應該如此呢?孩子的個性就像這些稜角,只有我們認真地保護、小心的呵護,這些稜角才會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散發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光彩。

怎樣才能保護孩子的個性和稜角呢?

1、多鼓勵,少斥責

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嚴厲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古人也曾經指出,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這些觀點都指出,我們要多看孩子的長處和閃光點,不要因為孩子偶爾一件事沒有做好就批評埋怨斥責。總是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對孩子充滿指責,孩子就會在無望或絕望中,完全喪失自己的進取心。

另外,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下功夫,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一帶多,逐步引導孩子走向更高的地方、距離目標更近的地方。不過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家長要有足夠的耐性哦!

2、學會放手,讓孩子親身體驗

其實,所有的成功都是在不斷地嘗試或者失敗中一步步慢慢修正過來的。所以家長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過於干涉他的行為或決定,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自己來嘗試,哪怕明明知道結果一定是糟糕的,也放手讓他去體驗。

只有孩子自己通過動手、動腦發現自己想法中的錯誤,才能夠積極愉快地去修正錯誤或方向,效果比父母果斷的拒絕、代勞或者諷刺要好許多。

3歲之後的孩子,「自我心理」使然會讓他們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只要情況許可,就讓他們如願以償吧!

3、對孩子的約束和管教,要有據可依

生而為人,哪個人會永不犯錯?只不過成人的錯誤,往往需要自己默默承受;而孩子的錯誤,卻需要父母加以引導和管教。

但是對孩子的約束和管教,要有據可依,不能亂加指責。孩子的缺點要及時提出批評,中肯的引導,不要言辭激烈地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而且有些孩子的事情,沒有必要事無巨細的都要管或者盲目追求完美。比如孩子出門太快,系錯了扣子,其實他們壓根兒就不願意大人幫他們矯正,相反他們也許覺得自己這樣就很美。所以這樣無傷大雅的小事兒,就由孩子去做吧。

要知道,任何事情的滿足,都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好心情哦!

理想的教育狀態,就是能夠給予每個孩子發揚自己個性的機會。

想要實現這種理想,父母就要以民主的心態尊重孩子的個性。孩子無論大小,都有自尊心,也都有個性,只有家長平等、民主的對他們,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積極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和面對,孩子才會在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中,將「自我」發揮的愈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