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開花調綻放藝術舞台上

2024-09-13     山西新聞網

巍巍太行山,孕育了太行山里人像太行石一樣的骨氣和秉性,同時賦予了這群土生土長的漢子女人們,傳唱原汁原味民間小調的天籟之音。

去年央視在左權打造中國民歌盛典,經過快一年的時間已讓左權開花調的天籟之音享譽海內外,《桃花紅杏花白》隨著節目的播出已成為經典傳唱;大型左權花戲歌舞劇《太行奶娘》的主題曲在音樂設計上把現代音樂大型交響樂隊與充滿濃郁地域特色樂器傳統藝術的完美融合,在視聽空間上營造了天籟之音情景交融的震撼效果;2023年打造的民族歌舞劇《烽火家書》,同樣把左權開花調和傳統小花戲有機與劇情融合,在藝術特色上,處處彰顯濃郁的左權民歌風韻;在全劇的音樂和唱段唱腔設計上,既吸收、保護了左權民歌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歌劇、古典音樂等多種表現手法,形成了「民族音樂交響化」的全新模式。

20世紀80年代西安電影製片廠在左權縣一個叫石玉峧的村莊裡,由電影導演吳天明執導,張藝謀、梁玉瑾主演的電影《老井》,影片圍繞幾代山里人打井找水的故事。看過電影《老井》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一開始由嗩吶緩緩吹奏的《桃花紅杏花白》主旋律,襯托出延綿起伏群山峻岭的山裡人,在缺水的生存環境下,男人搖著轆轤打井的畫面;在音樂設計上,使用了左權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旋律,速度放慢了三拍,長達兩分多鐘,成為音域裡少有的天籟之音。伴隨著低沉的開花調音樂,影片在昏暗中,由下而上漸漸露出曙光和打井的軲轆。細細聆聽影片中具有山西地域特色民歌和震撼的音樂——左權開花調。

在太行山上旺泉和巧英活潑颯爽對唱的山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盲人所唱的《摘豆莢》酸曲兒,都是左權民歌開花調,特別能體現出太行山地區特有的鄉土氣息,散發著泥土芳香;結合電影的情緒表達,通過音樂傳達出太行山人積極向上的美好生活態度,對未來自由愛情的深深嚮往。孫旺泉和趙巧英在山裡勞動時,通過群山歌聲呼喚的迴響,與村裡青年朋友拉山歌,情切切、意綿綿的運用為作品增添了抒情色彩。的確,《老井》以它的凝重、古樸的左權開花調,唱了一曲中國農民生生不息、頑強進取的生命讚歌。

時間飛逝,轉眼之間又是中秋。筆者回想起20年前,也是中秋佳節,與吳天明就電影《老井》交談在音樂上的運用。吳天明說:「從電影選景到體驗生活的準備階段,在太行山里隨處可以聽到優美動聽的左權民歌,就和作曲老許交流,這麼好的地域音色,不就是電影想要的基調和主旋律嘛。於是在片頭、片尾中配以慢三拍的左權民歌基調,獨具風格的音樂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感染力,這就是電影《老井》的靈魂,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他的看法至今依然引領時尚。

邢蘭富

(責編:劉洋、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4bf3a1f60be8ce6d896db16caf01b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