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在二戰期間有多囧?看看當時仍在使用的老爺裝備就知道了

2022-07-01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芬蘭在二戰期間有多囧?看看當時仍在使用的老爺裝備就知道了

二戰期間芬蘭是一個處境很尷尬的國家,自身國力相對弱小,就算有心也沒有那個膽子去主動招惹周邊大國,可偏偏被迫捲入戰爭中。當時芬蘭的軍事實力其實挺窘迫的,從武器裝備就能看出問題,一些重武器除了從盟友那裡購買、獲贈以及戰場繳獲之外,還繼續保留一些老舊裝備,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其中部分老爺級火炮。

M1878 120毫米L攻城炮/野戰炮

這款大炮是法國在19世紀70年代前期發出訂單設計的武器,1878年開始服役,這款火炮在當時是比較新式的牽引火炮,主要體現在它的製造技術上,它採用全鋼結構,炮管簡潔漂亮,身管倍徑27倍,炮管長3.25米,後膛裝填,分裝彈藥,炮口初速度525米/秒,最大射程約10千米,沒有軟後坐系統,屬於架退炮。

這款火炮在一戰的時候就已經落後了,不過火炮產量較大,約2500門,法軍自身運用了大部分,除了支援給其他國家使用之外還被德軍繳獲了一些,一戰後法國仍將這款火炮用於要塞防禦發揮餘熱,但從性能上講它完全過時了。

那麼芬蘭又是如何得到的呢?芬蘭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得到不少國際援助,不過這些援助很多都不靠譜,法國就提供了78門這種火炮,波蘭戰役後芬蘭又從德軍那獲得另外24門(波蘭曾在1919年購買54門),這些火炮被芬蘭軍隊運用於二戰,主要用於要塞防禦和海岸防禦炮兵,它們一直用到1944年,因為彈藥消耗殆盡而停止作戰行動。

31式75毫米速射炮

31式75毫米速射炮是日本在1898年研製的火炮,這款火炮類似於後來的步兵炮,比較輕便靈活,重量只有330千克,炮管安裝了早期簡易的彈簧軟後坐系統,身管倍徑13.3,彈藥初速度487米/秒,最大射程6500米。

這款火炮到芬蘭手中的歷史比較曲折,日軍在日俄戰爭中使用了它,俄軍見識到了這款火炮的靈活性,一戰爆發後的1916年,沙俄反而從日軍那購買了100門31式並投入到實戰中,當時芬蘭還是沙俄的一個自治大公國,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在隨後的戰爭中芬蘭軍隊從俄軍那繳獲44門。

芬蘭軍隊在1936年將42門火炮和大約27770發炮彈出售,官方說法是運輸火炮的貨船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沉沒,實際上這批火炮進入了西班牙,參與了當地的戰爭。至於芬蘭軍隊自己剩下的那2門,在1945年二戰結束前都處於在役狀態。

M1877 11英寸/9英寸迫擊炮

這兩款防禦重迫擊炮是俄國奧布霍夫國家工廠在1877年設計建造的重武器,主要用於要塞防禦和海岸防禦,它是一種後膛裝填的迫擊炮(或者稱臼炮)。火炮有一個箱式的金屬底座,炮管通過耳軸安裝在支撐架上,整套火炮需要專門安裝在混凝土的基座上。火炮採用水平滑動炮閂閉鎖,分裝式彈藥,11英寸炮的最大射程為8.5千米,9英寸炮的最大射程為7.4千米。

與前面的31式一樣,芬蘭手中的M1877全是從俄軍手中繳獲的,繳獲的數量不明,至少有6門,其實很長時間裡芬蘭軍隊對這款火炮沒有什麼好感,幾乎都要將它忘記了,1939年的冬季戰中又重新啟用了它們,其中4門安置到新建的防禦線上作戰。

芬軍參與二戰後重新分配了M1877火炮的作戰任務,除了一些繼續作為要塞防禦火炮,其中一門隨軍進入前線,這門火炮一直戰鬥到1944年6月,總共發射了241發炮彈,因為彈盡以及火炮笨重很難運輸被撤退的芬軍放棄,據說它發射的大部分炮彈都沒有成功引爆,可能是時間太久引信已經不可靠了。

M1904 6英寸攻城炮

這款火炮是一款產量只有大約200門的稀有武器,由俄國在1904年定型生產,它的實際口徑的152.4毫米,火炮全重5437千克,採用30倍徑炮管,沒有軟後坐系統,炮口初速度623米/秒,最大射程14.2千米。

這款火炮也是芬蘭從俄軍手中繳獲的,數量只有4門。冬季戰爭中它被用于海岸防禦,二戰期間隨軍征戰,1944年6月最後一次發射。

戰爭中蘇軍只損失了2門M1904,消耗了大部分炮彈,剩下兩門現存於博物館中。

M1877 90毫米野戰炮

這款施耐德公司設計生產的90毫米野戰炮在1877年開始服役,曾是法國陸軍重要的裝備,它採用後膛裝填,屬於架退炮,最大射程7千米。

它在一戰期間也屬於過時火炮,不過仍得到了廣泛使用,主要提供給二線部隊,英國獲得一些用於本土防禦和訓練,還有一些被安裝在商船上用來反擊U艇。

芬蘭手中的M1877也是在冬季戰中從法國那得到的捐贈品,總計劃有100門,實際冬季戰中期間只到貨24門,其他火炮後續到貨。芬蘭軍隊加入二戰後手中有84門M1877參戰,這些大炮總共發射了174000發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