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年17
少年於亂世中成長
1941年,香港。
一個17歲的少年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運送貨物。
此時的香港已經是淪陷區。
街頭巷尾,日本兵像蟑螂一樣。
所到之處,遍地狼藉。
奔波於城市間,日本兵明晃晃的刺刀就在眼前晃動。
說不害怕是假的。
可少年家貧,一家人的生計,於亂世到來之際,陡然落在了他的肩頭。
這天,路過日本人的崗哨,他的通行很不順利。
日本兵不僅沒有放行,反而衝到他面前破口大罵。
接著就是掌摑、罰站……
少年怒火中燒,這一刻他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做:
「落後就要挨打」。
這個少年,就是方潤華。
多年以後,他的頭銜是愛國企業家、著名的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但是,那一年,他17,剛剛從「大少爺」,跌落到在街頭「打雜」。
1924年,方潤華出生於廣東河源。
四五歲,便跟隨父親方樹泉來到香港。
父親長於經商,事業在香港乾得有聲有色。
方潤華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憑藉著勤奮和天賦,學業成績非常優秀。
只是這一切,因日本侵華,一夜間化為烏有。
不過也正因為命運多舛,少年在這一刻,獲得了成長。
「國不強民不富,則國之不國,民之不民。」
這是他的切身體驗。
後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便成了他的畢生信仰。
02
我不如人要勤奮
人不如我要謙虛
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學生,到捧起生意經。
起初方潤華也是七竅通了六竅,摸不著頭腦。
尤其是在日本人的鐵蹄下,每一個中國人都活得膽戰心驚。
一個17歲的少年,有太多的力不從心。
但是方潤華卻咬緊牙關,堅持親力親為,從一張白紙做起。
他有一句座右銘:「自古英雄多磨難,逆境之中出英才。」
所以無論日本兵的凌辱,還是生活的苦難,都沒能將少年壓垮。
反倒是讓他越挫越勇,不僅守住了家業,後來還讓自家的「協成行」越做越大。
這裡面有方潤華的勤奮和勇敢,也因為一段「天賜良緣」。
1943年,一個名叫譚遠良的姑娘,來方潤華工作的地方借電話。
緣慳一面,卻點亮了方潤華「單調而孤單」的生活。
更有緣的是,因為戰亂,他們住進了同一區。
兩年後,兩個年輕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2005方潤華夫婦鑽婚慶典
譚遠良是富商之女,大家閨秀。
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婚後心甘情願當起了方潤華的賢內助。
丈夫早出晚歸。
譚遠良便料理好所有家務,照顧好一家老小。
沒有了後顧之憂,加上日本投降,方潤華的人生開始了大飛躍。
協成行從小本生意,漸漸發展為香港最大的桂皮出口商。
後來方潤華又看準時機,進軍地產行業。
如今,協成行發展成為價值數百億的地產發展商和投資商。
方潤華在地產界,和霍英東、鄭裕彤、李嘉誠同享盛名。
協成行70周年慶,方潤華(中)
不過方潤華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
在協成行還是潛力股的時候,他就有被合作夥伴騙走300萬的「毀滅打擊」。
之所以笑到最後,不在於他有多高的天資,而在於他為人處事的一條重要原則:
「我不如人要勤奮,人不如我要謙虛。」
方潤華自謙資質平平,常用「吾日三省吾身」警誡自己。
他說智慧有三種層次:「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為免凡事「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唯有將勤補拙。
即便到了晚年,方潤華依舊一如既往地堅持讀書。
光看報,每天就要2個小時以上。
並且,他喜歡邊讀邊記。
一本書里,往往會夾著比內容更多的剪報和筆記。
在總結自己的營商原則時,方潤華有一句名言:
「經商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千變萬化,相信只有謙遜謹慎、虛心學習的人,才能闖出一片天地,最終踏上成功之路。」
在人之上,視人為人;在人之下,視己為人。
永遠勤懇,永遠謙卑,才是一個人無往不利的利器。
2006年香港大學頒授方潤華先生榮譽院士
03
一個人活到極致
就是素與簡
有人問什麼是豪門?
珠光寶氣,身份尊貴?
如果只看財富,方潤華個人身家超過180億人民幣,無論是胡潤全球富豪榜,還是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若論地位,方潤華是香港商界元老,2018年還獲授金紫荊星章。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向方潤華授章
這樣的「豪門」,生活上再怎麼奢侈也不會讓人驚訝。
但是方潤華的「豪門生活」,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說3件小事。
2005年,年過八旬的方潤華,去華南師範大學做演講。
媒體記者早早地來到會場,想像著一位81歲高齡的大富翁,舒舒服服地坐著高檔私家小轎車從容而至。
然而,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張普通級別的廣九直通車票(廣州東直達香港快車)。
揭幕儀式剛結束,當記者心疼老人身體是否吃得消一路顛簸時,先生笑了笑答:
「儉樸一點好,不然,怎能幫助更多的人。更何況,我雖人老,但心不老,骨架也未壞。」
第二件,是作家李遠榮先生的親身經歷。
一次,李遠榮和朋友一起去拜會方老。
到了午飯時間。
方老邀請大家吃飯。
既不是我們想像的奢華餐廳,也沒有玉盤珍饈。
方潤華對眾人說了一句:「就近,在香港中華總商會食堂吃吧。」
到了食堂,方潤華很自然地叫了一個咖喱牛腩碟飯。
方潤華的秘書告訴李遠榮,方先生幾十年如一日,都是在這間食堂吃碟飯,對吃從不揀擇,一個碟飯幾十塊錢,他卻吃得津津有味。
還有一件事,源自《紫荊雜誌》的一次專訪。
記者採訪完方老,正準備離開他的辦公室。
方潤華在感謝對方之後,一再強調:「要寫得低調平實一點。」
從極其艱苦的歲月走出,方潤華的生活,和從前家境寒微的時候,沒有太大分別。
連李遠榮先生也曾忍不住感嘆:
「全家人數十年如一日,深知錢財一分一厘來之不易,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真正的豪門,不因富甲一方而華貴,只因低調從容而高雅。
04
最自豪的稱號
扶貧狀元
身為大富豪,又對自己如此「摳」,方潤華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時間回到80年前。
方家當時在筲箕灣經營雜貨鋪,難民涌到筲箕灣。
方潤華的父親方樹泉不僅每天派粥給窮人,還在街坊中間派棉衣、送柑桔,一直堅持到協成行被日軍查封。
後來,家族復興,方潤華還和父親方樹泉,專門創辦了方樹福堂慈善基金。
父親這種「慳吝自己,捐錢卻非常闊綽」的價值觀,深深地種在了方潤華的心中。
方潤華自己也始終忘不了亂世之中國人的苦難,國富民強的念頭,始終縈繞於心。
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之後,方潤華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興辦教育,發展科技。
方潤華說 「中國要富強、要壯大,就一定要把教育和科技搞上去。」
「香港科技大學」,這個名字就是他想出來的。
方潤華的第一筆捐款,就是1956年在家鄉東莞,興建了一所學校。
他常對人言:「只要我活著一天,辦學校、搞教育就不會停。」
方潤華大力支持希望工程,迄今為止捐建近200個中小學,並資助全國130多所「211工程」重點高校建立電腦中心、教學樓、演講廳等教育設施,還在部分大學設立了「獎教獎學金」。
60餘年間,他捐助學校總計超過300所,捐資教育項目不計其數,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在他資助的名單里,曾有一個名叫陳佳洱的學生。
39年前,方潤華經楊振寧育才基金會資助其到美國深造。
後來,這個學生,不僅成了北京大學校長,還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主任。
方潤華和楊振寧
除了教育,方潤華一直心繫祖國航空航天事業。
先後四次組織募捐,向西昌、酒泉兩個衛星發射中心捐贈接近200萬人民幣,為祖國的星辰大海添磚加瓦。
而且在一次次公共突發事件中,你也總能看到方潤華的身影。
從汶川地震,到禽流感肆虐,再到抗擊疫情……方潤華和他的基金會總會在第一時間慷慨解囊。
對於慈善,方潤華不僅捐錢捐物,更願意積極呼籲,親力親為。
他多次勸說香港富豪多捐錢做善事,支持「希望工程」,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還對有錢人直言不諱道:
「媒體報導有人一頓豪華年夜飯就要花掉十萬元,上海的名貴車展上有錢人一擲千金買名牌車給自己的子女。
這樣太過驕傲,影響很不好。
我建議有錢人家應多捐錢,不能擁財自重。貧富不應相差太遠,大家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應該互相幫助。」
對於孩子們,他更是上心。
每天堅持寫十多封信給青少年,還會剪報、收集、改寫一些勵志箴言,寄給青少年朋友,勉勵他們勤奮學習,報效國家。
每到一所學校,他也總愛走進青年學生中,給他們分贈小紙片,上書勉勵勸進的話語,教育孩子們造福社會。
《南方日報》的記者曾經問方潤華:「您有許多榮譽和獎項,當中有沒有最令您自豪的?」
耄耋之年的方潤華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如果真要說哪個最自豪或最開心,我想有好幾個,但1997年的「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稱號應在其一。」
從1977年開始,每年方潤華都會將旗下集團賺得的利潤中的10%—15%撥入方樹福堂基金,1986年又增加了方潤華基金。
至今,方潤華在慈善方面的投入已超10億。
他說:「我這一生的希望,是到2049年,創立一百周年,我們祖國會成為世界最富強的國家,人民更加富裕,都可以安居樂業。」
曾以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書里的故事,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民族的脊樑。
正因為有方潤華這樣的人存在,無論遭遇多大的苦難,這片土地永遠不缺蓬勃向上的力量。
05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斯朗潤。」
方潤華的名字,是祖父方肇彝取自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名句。
有希望他長大後能達「潤我中華」之意。
方潤華也不負此名。
為了祖國的科教事業,他不遺餘力。
還常常用以文會友的方式,透過各國學者、朋友,以及政要,竭力介紹中國文化。
1994年,為表彰方潤華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及其對祖國科教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我們發現的5198號小行星命名為「方潤華星」。
從此,一顆巨星在夜空中亘古閃耀。
但是,遺憾的是,有多少人聽過他的名字?
更加遺憾的是,當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
方老先生已於1月6日,與世長辭。
其遺體告別儀式,也在兩天前舉行。
回顧方潤華的一生,你可以用慷慨激昂去形容。
但是,更讓我動容的是他的一句話:
「我的出發點,就是有了一顆愛國心,盡中國人的責任,本著博愛的精神,只求耕耘,不問回報,但求心之所安,盡其在我,並不因善小而不為。」
他說自己「始終有一個中國心」,「希望下一代薪火相傳」。
今天,我為什麼要和大家說方潤華的故事?
除了哀悼,更想告訴有些人:
這個世界,真的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專注於自己的理想和事業。
無論身在何地,身處何位,都能不世俗,不媚俗。
如今,方老身雖作古,但是方潤華星光永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435cfc9a332778d06fb81c6d9c15b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