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寒潮下的甘肅地震現場:磚梁倒塌,牆體裂口,村民生火取暖
目前災區緊缺的物資,除了需要安置災民的帳篷,還需要防寒物資,比如羽絨服、暖爐等取暖設備,還有一部分緊缺的是女性用品。
文 | 吳雪
甘肅臨夏積石山的地震災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最新消息顯示,截至12月19日13時,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已造成甘肅113人死亡,536人受傷,155393間房屋損毀;另據青海海東發布會通報,地震已造成青海13人遇難。
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指示,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要全力開展搜救,及時救治受傷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災區地處高海拔區域,天氣寒冷,要密切監測震情和天氣變化,防範發生次生災害。要儘快組織調撥搶險救援物資,搶修受損的電力、通訊、交通、供暖等基礎設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並做好遇難者家屬安撫等工作。請國務院派工作組前往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解放軍、武警部隊要積極配合地方開展搶險救災,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2月19日17時,藍天救援隊先遣隊組長耿亞鵬剛剛去到積石山縣大河家鎮下屬的一個村莊統計救援和物資信息。視頻里,耿亞鵬呼出一團團白氣,凍僵的手縮在衝鋒衣的袖口裡,大河家鎮路兩邊有一排牆體開裂的門面房,其中一間門面房,二樓有一面大型玻璃窗戶,有一半垂直掉落在地面上,彎曲成一個弧形。
大河家鎮民房倒塌 攝影/藍天救援隊先遣隊組長耿亞鵬
這個季節,大河家鎮溫度較低,路面結冰打滑,耿亞鵬的車輛被一輛小轎車追尾。他只能等待保險公司來處理救援。據耿亞鵬介紹,他和隊友一行5人在接到災情命令後,於今天(12月19日)凌晨出發,7點進入災區,當時距離震中仍有30多公里。
目前災區緊缺的物資,除了需要安置災民的帳篷,還需要防寒物資,比如羽絨服、暖爐等取暖設備,還有一部分緊缺的是女性用品。
凌晨3點做免費餐 沒停下來過
12月19日凌晨,家住積石山縣的馬建軍,被一陣劇烈的搖晃驚醒,他發現自家房子一直在搖擺晃動,家具倒了一地,來不及多想,就快速跑下樓,他發現街道上站滿了人,這才意識到地震了。馬建軍經營著一家餐飲店,是位於縣城臨夏路的五十三大院餐飲企業,在地震初發的3小時後,還沒來得及收拾受損的店內設施,馬建軍便早早開門著手為受災群眾準備食物。
馬建軍的餐飲店員工正在準備愛心餐送給災民 圖源/民族日報
「我今天從早上3點開始,一直在做愛心飯菜,準備八寶粥、雞蛋、花捲,沒停下過。」馬建軍告訴《新民周刊》,他們做好飯菜後,免費由當地政府安排人員送達到兩處受災點。同時,他們還要繼續加班加點,為群眾和救災人員免費供應米飯、麵食、燴菜等。
但由於目前物資有限,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路邊一處民房前的空地上,有三五個居民在整理物資,有方便麵和米麵等,準備生火取暖。物資全部是他們冒著風險剛剛返回家取的。而在其他鎮上,也有不少居民選擇用生火方式取暖。據耿亞鵬介紹,今天積石山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氣溫較低,在零下15℃到零下9℃之間。超低的氣溫,也為救援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低溫天氣會使黃金救援時間壓縮。在低溫天氣下,人體熱量與低溫環境展開拉鋸戰,容易出現失溫症狀。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周立旻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低溫也極易讓救援人員的體力快速透支,此外,一些救援設備也可能在低溫條件下被凍壞,拖延救援進度。
大河家鎮救災安置點 攝影/藍天救援隊先遣隊組長耿亞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二級巡視員、副研究員宋立軍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戶外氣溫低於-10 ℃,被壓埋在廢墟下沒受傷的人員估計能堅持的時間也就只有 5~10 個小時。他以甘肅越野馬拉松運動員死亡為例,稱這與局部氣象條件突變造成人員失溫所致心源性休剋死亡有關。
低溫帶來的難題還有震後災區人員安置問題。地震發生後,大量房屋損毀,大量失去住所人員需要臨時安置,並將持續一段時間。通常的做法是集中搭建帳篷,但若戶外氣溫低於-10 ℃,取暖保溫能力跟不上,也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問題,如凍傷、感冒發燒和燒煤爐一氧化碳中毒、引發火災等,還有日趨嚴峻的衛生防疫任務。
千里之外收到預警 新疆地震與此次無關
至於此次甘肅地震為何會出現較大傷亡?周立旻教授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此次地震6.2級是強震,震源深度較淺,淺源地震容易造成地表大面積破壞;其次,地震發生在深夜,半夜12點,人們多在熟睡中,逃脫時間較短;此外,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區,據統計,積石山縣共下轄145個行政村。
據移動人口大數據分析,震中20公里範圍內人口數約25萬,50公里範圍內約128萬,100公里範圍內約419萬,震中5公里範圍內平均海拔約2787米。當然,當地房屋多為平房,抗震性沒有東部地區那麼強,也是原因之一。
積石山震區街道損毀嚴重 圖源/藍天救援隊
根據歷史地震記錄,距離震中附近200公里範圍內,此前也發生過較大的地震。1900年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3次,均為孤立型或主震-餘震型地震。
距離此次地震最近的5級地震為2019年10月28日1時56分,發生在甘肅甘南州夏河縣的5.7級地震,相離67公里,相隔1512天。距離最近的6級地震為2013年7月22日7時45分,發生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交界的6.6級地震,相離186公里,相隔3801天。
另外,根據6.2級地震鄰區的區域構造、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特徵,綜合分析認為,12月18日積石縣6.2級地震原震區近幾日仍存在發生5級地震的可能。
地震發生前,也就是昨天(12月18日)深夜,電視畫面中突然彈出一條消息:甘肅積石山於23:59正發生6.5級左右地震,地震橫波還有16秒到達,杭州市拱墅區將可能有震感。隨後,在社交媒體上,不少杭州市民反映,自己手機上同樣也收到了相關預警信息。為何遠在千里之外,還能收到提示?
原來,地震預警等級大於6.5級時候,通常會擴大預警提示範圍。昨天晚上研判的預警地震等級正好是6.5級,系統會根據可能波及的範圍,進行提示。
事實上,地震預警一直是世界難題。
周立旻認為,地震分為長期預測和短期預測。長期預測是根據地震構造和歷史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預測不同區域50年至100年地震危險性;短期預測是指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
積石山現震區房屋坍塌 圖源/藍天救援隊
他認為,防禦仍是應對地震災害的關鍵。比方說,此次地震中損毀的房屋,大多需要推倒重建,不可修復。新修建的房屋,也應按照國家地震區劃圖規定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嚴格設計和施工,切實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此外,今晨(12月19日)9時46分在新疆克孜勒蘇州阿圖什市(北緯40.02度,東經77.86度)發生5.5級地震,與此次積石山縣地震應該沒有關聯。新疆克孜勒蘇州阿圖什市人口較少,經常發生5級以上地震,與積石山不在同一個構造帶上,離的非常遠,所以這兩個地震沒什麼大關係。
藍天救援隊正在裝卸物資 圖/藍天救援隊
《新民周刊》記者了解到,截至發稿,藍天救援隊已經派出北京、寧夏、重慶、內蒙古、湖南、江蘇、貴州7個城市的救援隊伍,共計165人奔赴災區參與救援和安置工作。目前甘肅對通往災區道路實施交通管制,呼籲提醒社會志願者、社會車輛請勿前往震區,避免造成交通擁擠,確保救援通道、生命通道暢通。
如有捐贈,也可聯繫甘肅省民政廳、甘肅省慈善總會等官方渠道進行捐贈。
讓我們共同祈禱前線人員和災區群眾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