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寶貴經驗

2024-07-01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寶貴經驗

中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

就業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釋就業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全面總結新時代我國就業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深刻闡明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本內涵、實踐要求和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黨對就業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新時代就業工作規律的認識,積累了許多經驗。主要包括: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相結合;堅持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堅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堅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等。這些經驗十分寶貴,是我們黨對做好新時代就業工作的深刻總結,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豐富完善。

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就業是勞動者及其家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最基本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就業作為民生頭等大事,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創業,使老百姓的飯碗越端越穩、勞動收入穩步增長,推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就業人數7.4億人,超過已開發國家就業人口總和。城鎮就業人數由2012年的3.7億人增加到2023年的4.7億人,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2012年增加22708元。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把增加就業作為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從資金、政策、服務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貧困人口務工規模從2015年的1227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萬人,2/3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加強就業兜底保障,累計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53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超過2100萬人。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七成、脫貧家庭收入的八成,都來自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勞動者收入的大頭靠就業創業獲得。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和使命,始終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和價值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是由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和就業優先政策,在經濟運行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多、內部面臨不少矛盾問題的情況下,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不少企業停工歇業,失業率一度達到6.2%的歷史高位,黨中央把穩就業擺在「六穩」工作之首,把保居民就業放在「六保」任務的第一位,總攬全局、果斷出招,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援企、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就業局勢實現總體穩定。2020年減稅降費超過2.6萬億元,其中養老、失業和工傷三項社會保險減負1.54萬億元。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上長期堅持就業優先的目標方向和基本策略,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堅持把就業作為衡量經濟合理運行的重要基準,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把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擺在各項生產要素髮展中的優先位置,加強規劃實施、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產業布局、重大改革舉措對擴大就業、減少失業的影響評估,強化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安徽省創新打造「三公里」就業圈,通過合理布局就業公共服務網點,促進勞動者在「家門口」享受就業服務。圖為2024年4月16日,淮南市田家庵區黎明社區開展「三公里」就業圈政策宣傳,促進社區勞動者就業。淮南日報社供圖 付莉榮/攝

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著力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同向發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126萬億元,經濟增速年均超過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一、二、三次產業占比從9.1∶45.4∶45.5轉變為7.1∶38.3∶54.6。城鎮化率提高13.6個百分點,達到66.16%。這些都為穩定和擴大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測算,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約180萬個就業崗位。隨著產業結構、城鄉區域結構的變化,我國一、二、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從33.5∶30.5∶36.0轉變為22.8∶29.1∶48.1,城鎮就業比重從48.9%提高至63.5%,非農就業比重達到77.2%,民營經濟吸納就業比重超過80%。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都會給就業帶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具備制度優勢、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等重要優勢,將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有力支撐。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高經濟增長就業帶動力,積極應對經濟發展動能轉換和人工智慧等對就業的影響,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模式,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

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圖為2023年11月4日,工人在湖北省秭歸縣屈姑國際農業集團柑橘加工車間生產線上忙碌。新華社發 王輝富/攝

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相結合。擴大就業容量就是讓更多的勞動者有工作,提升就業質量就是讓勞動者就業穩定、有好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積極採取措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提質擴容並舉,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人力資源市場匹配效率,完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有效提升了勞動者就業質量。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2年的9.9年增至2023年的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2023年全員勞動生產率16.2萬元/人,比2012年增長1倍多,更多勞動者不斷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穩定在50%以上,實現了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46769元增加到2023年的120698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8752元增加到68340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也要看到,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8.6億人,預計到2035年仍將接近8億人,是歐洲人口的總和,在擁有規模巨大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始終面臨就業總量壓力。結構性就業矛盾仍然突出,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總數的27%,人力資源供需匹配度仍然較低。同時,提升就業質量已成為廣大勞動者的迫切願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穩定和提高勞動參與率,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完善供需對接機制,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正確就業觀,使勞動者不僅有活干,而且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推動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關係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和高質量發展。2024年3月20日,「職引未來——2024年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啟動儀式暨綜合類就業崗位雙選會在西安舉辦。圖為活動當日,求職者(右)在雙選會現場了解崗位信息。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攝

堅持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制定實施一整套就業促進政策體系,每年召開會議部署推動,確保了重點群體就業的總體穩定。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空間,暢通發展成長路徑,強化就業服務、職業指導、就業見習,累計有260萬名高校畢業生奔赴基層一線。持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強化勞務輸出,加強勞務品牌建設,鼓勵返鄉創業,提升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水平,我國農民工總量從2012年的2.63億人增至2023年的2.98億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改革完善退役軍人安置制度,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提升,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兜底幫扶,發現認定、動態管理、分類幫扶、跟蹤回訪的工作機制日趨完善。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高校畢業生每年將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仍有潛力,農民工就業穩定性有待增強。還有1100萬人左右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他們中一些人就業存在突出困難。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創造多樣化就業機會,增強職業發展能力。堅持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並重,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就業,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兜底,落實就業援助措施,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做好退役軍人、婦女等群體就業工作。

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是就業之源,不僅能幫助勞動者實現自身就業,還具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鼓勵創業」納入就業工作方針,更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形成帶動就業的源頭活水。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推進普惠金融,提高創業擔保貸款額度和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優惠額度,開展創業培訓和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支持和規範依託平台就業的新就業形態,鼓勵自主創業自主就業為主的個人經營,促進和服務各類傳統零工。我國經營主體快速增長,2023年底達到1.84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24億戶。據測算,創辦1個個體工商戶,能帶動就業2—3人,而創辦企業能帶動更多就業。據監測統計,平均每名大學生創業者可帶動就業4.55人。全國累計建設創業孵化基地9700多家、零工市場6900多家。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加強創業政策支持,打造全生態、專業化、多層次的創業服務體系,優化創業服務,提升創業質量,營造有利於創業的良好發展環境,激發勞動者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培育接續有力的就業新動能,使有意願的勞動者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充分發揮新就業形態「蓄水池」作用,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持續開發新職業標準,培育新職業序列和多元化多層次就業需求,創造更多數字經濟領域創業就業機會。

堅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促進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就是要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推動公平就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各級政府履行社會公平維護者的重要職責,不斷為社會成員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有效保障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權利。加強普法宣傳,增強全社會公平就業觀念,加大執法監督力度,連年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消除影響公平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及時糾正各類就業歧視現象,勞動者自由流動和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日益改善。推進區域之間公共就業服務資源的均等化、城鄉之間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一體化、各類勞動者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權利上的公平化,規範招聘行為,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年均為1億人次勞動者、5000萬戶次用人單位提供招聘服務。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形成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格局,努力消除就業歧視,暢通向上流動渠道,打破利益固化藩籬,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推行「大數據+鐵腳板」管理服務模式,打造全國就業公共服務平台,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營造城鄉一體化公平就業環境,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是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優化勞動者就業環境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統籌維護勞動者權益和企業發展,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和勞動標準體系逐步健全,勞動者經濟權利、民主權利和發展權利得到有效維護,我國勞動關係保持總體和諧穩定。當前,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勞動關係領域仍然存在降薪欠薪、欠保斷保、違法裁員等矛盾問題,新就業形態帶來新情況新問題,加之勞動者權利意識日益增強,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任務艱巨繁重。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圍繞勞動關係建立、運行和終止的全過程各方面,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健全勞動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深入推進和諧勞動關係創建活動,強化勞動爭議調處,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加強勞務派遣用工監管,加強對企業用工指導,督促企業落實勞動標準,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努力形成規範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使勞動者的工作更加體面、更有尊嚴,勞動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規範新就業形態勞動基準,加強市場監管,積極推行相關指引指南,指導平台企業落實政策,暢通維權服務機制,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不斷增強平台經濟發展的包容性。

新時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寶貴經驗,既是新時代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成功之道,也是做好新征程就業工作的科學指南。要堅持把黨對就業工作的全面領導貫穿始終,牢牢把握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新定位新使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寶貴經驗,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明確新要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求是》2024/1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32991b692f63a41557f243dedb9c0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