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記錄強颱風「蘇拉」,「觀海一號」是怎麼做到的?

2023-10-10     科普中國

原標題:完整記錄強颱風「蘇拉」,「觀海一號」是怎麼做到的?

2023 年 9 月 2 日,第 9 號颱風「蘇拉」沿著廣東沿海海域一路向西發展,「蘇拉」過境珠海海域期間,海面最大風力達到 18 級超強颱風等級,風速達到 61.5 米/秒,在海面掀起了 5 到 6 米高的巨浪,海洋氣象預報部門發布了海浪紅色預警,海上的許多結構物遭到了重大損壞。

此時,位於珠海市東澳島北側約 1.5 公里的「觀海一號」波浪能供電觀測平台,也面臨著「蘇拉」的威脅。

「觀海一號」投放運行

「蘇拉」颱風過境後的「觀海一號」

「觀海一號」颱風前後的對比,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觀海一號」位於「蘇拉」超強颱風路徑珠海的中心,但它不僅成功抵禦颱風危害,還全程錄得超強颱風「蘇拉」過境期間相關海洋觀測數據和實海況視頻,完整記錄了超強颱風在途經該區域的生成、發展和消退過程,獲得了寶貴的實況數據和視頻資料。

「蘇拉」即將到來時「觀海一號」錄得的海面大浪視頻截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蘇拉」經過珠海海域時掀起的滔天巨浪(波浪已經淹沒了上部平台),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觀海一號」是如何

做到姿態穩定的?

「觀海一號」是一台以波浪能供電為主、太陽能作為補充,給海洋觀測儀器供電的海洋浮標平台。該平台高約 14 米,直徑 6 米,吃水 8 米,採用 4 點錨泊系統,保證了平台在大浪下不會走錨,同時為安裝水下儀器設備提供了便利,裝置的錨泊線不會與水下儀器電纜纏繞。

「觀海一號」平台還設置壓載系統,通過壓載系統調節平台的吃水,保證了平台在海洋中具有穩定的姿態,即使在大浪下,平台姿態依然很穩定。這些設計使得「觀海一號」成功地抵禦了 2023 年夏季數個颱風的襲擊,除了第九號颱風「蘇拉」外,還經歷了第四號颱風「泰利」。

圖4觀海一號全貌(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觀海一號」還有哪些「神通」?

「觀海一號」除了具有優秀的抗颱風能力外,還具備優秀的電力供應能力,其利用海洋中波浪能為平台的觀測系統供電。

該套波浪能供電系統的關鍵在於採用了鷹式波浪能俘獲及液壓能量轉換技術,基於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多年在波浪能技術研究的成果,將鷹式波浪能吸波浮體與海洋平台結合,形成了整個觀測平台的外形,利用鷹式吸波浮體與平台的相對運動,將波浪能轉換為吸波浮體的機械能,內部安裝液壓能量轉換系統,將吸波浮體的機械能高效穩定地轉換成液壓能,最後推動永磁發電機旋轉,將液壓能轉換成交流電並通過整流逆變等電力變換過程儲存至蓄電池。

鷹式吸波浮體,液壓能量轉換及電力變換系統艙, 「觀海一號」的三維模型示意圖,物理模型試驗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此外,為了彌補在波浪較小時,波浪能發電系統功率供給不足的問題,該平台還安裝了太陽能作為補充,確保平台上的觀測儀器每時每刻都有穩定充足的電力供應。

「觀海一號」正是因為有充足的電力供給,因此搭載了許多海洋觀測儀器,不僅可以觀測海面,如水上視頻、氣象參數據(包括風速、風向、溫度、輻射等)、環境參數,還能觀測海水中的一些參數(如波浪、海流等)和視頻數據,如下圖所示的是「觀海一號」安裝在水下觀測東澳海洋牧場魚群生長情況的視頻。

「觀海一號」搭載的水下觀測系統傳輸的水下魚群活動視頻截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因此,「觀海一號」具備進行空中、水面、海底立體觀測的能力,並可以通過無線網絡開展數據通訊,將觀測的數據和視頻實時傳輸,下圖為「觀海一號」的數據實時顯示系統的畫面。此外,「觀海一號」還設置了許多電壓等級的備用接口,包括380V/220V/48V/24V/12V 等,方便外加更多不同種類的觀測設備。

圖7 「觀海一號」海洋觀測數據實時顯示的畫面(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海洋占據著地球 70% 的面積,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地,要想更好的開發海洋資源,必須要深入地認識海洋、探索海洋,而海洋觀測是認識海洋、探索海洋的必要手段,但目前制約海洋觀測走向深遠海的一個最為關鍵問題是各類觀測設備的能源供給短缺,導致海洋觀測難以走向深遠海,難以長時間、不間斷、大範圍地對海洋進行觀測。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針對目前海洋觀測領域存在著的電力供給短缺問題,提出了利用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為海洋觀測設備供電的新路徑,並陸續研發出了包括「觀海一號」「海聆號」「海星號」等多個系列的波浪能供電裝置,供電功率覆蓋了 100W-10kW,以滿足不同海域不同觀測儀器設備的電力需求,實現了海能海用、就地獲能就地使用海洋觀測原位供電新模式,為我國的海洋觀測事業提供能源保障。

廣州能源所研製的波浪能供電海洋觀測浮標(左中分別是 750W、150W 海聆號浮標、右是海星號浮標),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策劃製作

作者丨葉寅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出品丨科普中國

監製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林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306aa57805e5dc2d808e65a849b1b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