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了,相信這時候每個人都想知道熱搜上那些幸運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但看完這些家長的採訪之後,我相信大家都會有一樣的答案,有3件事從孩子出生起我們就該做起來了。
調查顯示,80%的高考狀元有閱讀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從他們出生起,就在父母的薰陶中養成了。
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家裡從她1歲多開始,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一開始是爸爸媽媽給她講,慢慢的,她開始自己看完給爸爸媽媽講。
湖北文科狀元劉雨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媽媽就開始給她講繪本故事,一邊指,一邊讓她看。
考出十年難遇高分的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會帶著她,睡前讀讀書,聽聽故事,慢慢就養成了規律作息和閱讀的好習慣。
高考,拼的不是高中三年,而是初中、小學乃至從小的積累。
之前看《奇葩說》時,有一幕印象很深。
當馬薇薇說到,她覺得情詩應當像深海,表面不動聲色,內里自有洶湧時,高曉松立馬用顧城的詩接上:「小巷又彎又長,我用一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
一句話,驚艷全場。
經常有網友感慨,高曉松到底讀了多少書,才能這樣旁徵博引,信手拈來。
在他小時候,家裡連走廊都擺滿了書。書櫃下面是卡片櫃,看書時筆記就記在卡片上。
母親對他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你看,對知識的熱愛是可以遺傳的。
還記得因女兒獲得哈佛最高榮譽學位而被頂上熱搜的演員陳沖嗎?
(陳沖女兒)
她說,女兒曾向爸爸推薦契科夫的《第六病房》,而她、她的母親和外婆都曾經愛看契科夫。
孩子是家庭的縮影,前人的每一分熱愛,終將沉澱在後人的血液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在向上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永遠不會陷於平庸。
大多數學霸對父母的形容都是:「很開明,像朋友一樣。」
湖南留守女生鍾芳榮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後,網上大片反對之聲,說她父母吃了沒文化的虧,不知道這個專業就業有多難,「錢途」有多黯淡。
其實鍾芳榮的爸爸早已問了村裡的大學生,被告知這個專業就業狹窄還賺錢少,但他覺得,比起掙錢,「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鍾芳榮)
河北高考狀元邢雨菡的媽媽也說過,自己不會用條條框框束縛孩子,平時會嚴格要求她學習,但不會給孩子施加壓力,用言語打擊她。
《他鄉的童年》里,日本幼兒園園長說:「孩子與家長之間不應該是支配的關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在成長。」
所謂教育,本就是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給孩子一片天空,至於怎麼飛,能飛多高,就由孩子自己決定吧。
陳沖說過,「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她會看到你身上好的東西,她自己會被吸引,所以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有的。」
她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每個人都愛讀書,「一吃過晚飯,大家全不見了,各自在各自的書桌上讀書、寫作,工作到深夜。」
所以她永遠手不釋卷,也因此影響了女兒,高曉松評價她是「捎帶手把女兒養成了哈佛高材生」。
而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還不到40歲,就把所有夢想和期待都嫁接在孩子身上。
每天打著麻將,玩著手機,然後告訴孩子「爸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爭氣。」
那些真正努力過、奮鬥過、拼搏過的父母,絕不會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實現不了的夢想,你來。」而會說「爸爸媽媽很努力,你也要努力啊。」
說到底,教育就是拼爹媽。但拼的不是錢、不是資源,而是觀念、思維和生活方式。
父母受過的苦,都會轉換成正確的價值觀,優良的習慣,傳給下一代。
孩子未必會聽你的話,但TA一定會模仿你。
天才不可複製,但優秀從來有跡可循。
想要養出「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可以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或許沒有很多錢,但可以給孩子平等的尊重和自由,讓ta盡情追求生命的可能。
或許沒有很高的學歷,但可以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引領孩子一路前行。
擁有開明、寬容、自律的父母,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努力,不只是為了給孩子留下什麼,更是為了給他們樹立一個努力的榜樣。讓他們勇敢地乘風破浪,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