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霍建華交好,是馬思純的好朋友,就不喜歡陳都靈?

2023-12-14     橘子娛樂

原標題:和霍建華交好,是馬思純的好朋友,就不喜歡陳都靈?

饒雪漫的一通發言,把自己和陳都靈送上了熱搜第一

講述了自己和陳都靈從電影《左耳》拍攝至今,8年的時間裡不敢有過多的聯繫。

一方面,是擔心這期間對方過得不好

(一直沒有出圈角色,而娛樂圈又是一個以名氣考量人的地方。)

另一方面,是對於把高材生陳都靈拉入娛樂圈這個行為,始終於心有愧

(陳都靈本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學習飛行器製造與工程專業,進娛樂圈對她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賽道。)

最後,肯定了陳都靈的堅持和演技上的進步。

她把陳都靈的這段經歷,當成一個勵志故事,講述給四川師範大學學子。

登上熱搜後,評論區幾乎都是罵她的言論

「文人的嘴騙人的鬼,八年不聯繫也可以是拜高踩低。」

「這是在內涵陳都靈吧……」

「饒雪漫也是夠做作的。」

看到爭議這麼大,橘特地找到饒雪漫當天演講的視頻,確認她是以何種口吻去講述這段故事。

發現整個現場的氛圍還蠻輕鬆愉悅的。

不管是談及陳都靈的低谷還是高光,都能從她的語調中,感受到其中的惋惜與欣慰。

視頻評論區的留言,粉絲也都是感謝作者的分享和饒雪漫的肯定

不過路人緣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同樣的言論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得到不一樣的反饋。

那英的恩師谷建芬曾形容她:「長了副好嗓子,配了個狗腦子。」

只會被解讀成谷建芬的評價一針見血,當成一個樂子划過就算了。

饒雪漫聊到陳都靈入行8年里的成長與蛻變,就成了勢利眼和假惺惺。

由於劇版《左耳》即將上線,

不少人懷疑她是不是想利用陳都靈的故事宣傳作品。

關於饒雪漫這番發言的猜測五花八門,但方向幾乎一邊倒,皆認為她意有所指。

路人緣之所以這麼差,可能要追溯到電影《左耳》的選角時期。

當時演員春夏尚未成名,得知電影選角消息後,為了爭取「黎吧啦」一角,她寫了封4000字的自薦信給饒雪漫。

在信件中,春夏講述了成長經歷里比較私密的事。

包括小時候偷零用錢

去超市偷零食

網戀

暗戀自己的姨夫

date比自己大20歲的人

這封信沒有讓春夏爭取到黎吧啦這個角色,卻被饒雪漫公開了出來。

2年後,春夏憑藉電影《踏血尋梅》獲得金像獎影后。

這封信被人翻出,她的透明、坦蕩、真誠,都成為了刺向她的尖刀。

饒雪漫也因為公開他人隱私,被人詬病至今。

包括這次提到陳都靈,喚起很多人當年的記憶。

指責她曾經就是趁春夏有點熱度的時候,公開了對方的隱私信件

公開他人隱私的確不對,尤其是信件中含有大量私密的心事。

加上她早期舉辦「我不是壞女生」夏令營,在報名的讀者中選出一些有特殊成長經歷的女孩來參加,如遭遇家庭變故、患有抑鬱症、叛逆等等。

女孩們講出自己的故事後,由饒雪漫和一些心理專家來進行疏導。

(L為採訪人魯魯一,R為受訪者饒雪漫)

後續因為把這些故事當成素材再創作,寫成自己的作品。

饒雪漫始終背負著「販賣他人隱私獲利」的爭議。

不過橘去確認了一下,春夏的這封信是在2014年電影《左耳》的選角時期同步公開的,並非她2016年獲獎後特地發布

饒雪漫在一次採訪中,還原了當年事件始末。

彼時春夏在饒雪漫好友茉莉的推薦下,參加電影《左耳》的海選。

海選結束後,她投稿了一封自薦信。

由於要選出大眾眼裡符合原著的形象,片方那邊特地設立了選角郵箱。

流程還算公開,粉絲和藝人都能給郵箱投稿,或者在微博上推薦適合的演員

選角上還挺參考評論區意見的,

比如張漾、黎吧啦的選角,呼聲最高的是歐豪和馬思純。

最後還真由他倆出演了。

收到春夏的自薦信後,饒雪漫被她敢於直面過去的勇氣打動。

於是托好友茉莉去詢問春夏,可不可以公布這封信。

得到「完全沒有問題」的答覆,她才公布了信件。

春夏當時也轉發了

後來兩個人被捲入信件風波,她沒有做過多解釋。

和春夏仍然保持聯絡。

電影《左耳》選角的「受害者」還有楊紫。

她曾在綜藝《中餐廳》里以打趣的方式向蘇有朋發問:

記不記得自己曾面試過他的電影《左耳》

見蘇有朋一臉疑惑,她又繼續補刀。

當時楊紫參與了兩個角色的試鏡,

每演繹完一個角色,蘇有朋都表示演得真好。

讓她誤以為這事成了。

回去一直等電話,結果等來了電影開機的消息。

蘇有朋用一種很圓滑的方式結束了話題。

由於當時來參與試鏡的人很多,他和饒雪漫兩個人為了找到貼合原著小耳朵的最佳人選,做了很多考量。

用了大半年時間才找到符合「美好恬靜」要求的陳都靈。

來參與試鏡的演員,不是說她們演得不好,只是不適合。

而他的一時肯定,只是抱著不想傷害任何人的心情進行的。

節目播出後,他又在微博進行call back:

錯過了《左耳》,《右腳》現在安排起來。

(哥你別太幽默了…)

還稱讚楊紫是最可愛的實力一線女明星

最好笑最大方自然的年輕女演員

蘇有朋的體面回復,消除了彼此之間的芥蒂。

從兩個人的互動也可以看出來,他和楊紫是可以互相打趣的關係

但到了饒雪漫這邊,她的回覆就不及蘇有朋高明。

當年小耳朵一角競爭激烈,有人被選上就會有人落榜,後者占比更大。

她卻調侃蘇有朋,拒絕過這麼多人,之後只能裝失憶才能在這個圈子裡混下去。

結果呢,當然是被罵了……

青春小說影視化,選角向來是重要的一環,比起其他因素,形象是否貼合原著是首要考量。

參與試鏡的演員那麼多,失敗在所難免。

或許她本意並非想內涵誰,而是強調當年角色搶手競爭激烈,但這番話還是引起了爭議。

身為文人,「禍從口出」的情況在饒雪漫身上頻頻出現。

作品拍攝期間,常常會有粉絲和代拍去跟組,常見的路透也是這麼流出的。

拍攝電影《沙漏》時,饒雪漫遇到了場地人群聚集的情況。

她拍了張圖,發微博指責圍觀群眾。

但由於拍攝地點為某城市的商業街,平時人流量就極高,圖上的人未必是來圍觀劇組拍攝。

後續也有本地人出來證實,那條路只是一些原住民回家的必經之路,並非有意圍觀。

引起爭議後,饒雪漫發文道歉。

她表示,的確是一直被告知現場有人聚集影響了拍攝進度,才出來呼籲。

對造成誤會一事表達了歉意,還說當地的居民對她們很友好。

不過又因為開頭那句「算了,刪了」,用詞看上去很勉強,顯得並不真誠。

讓她本就不富裕的路人緣更加雪上加霜。

不過拋開這些爭議,橘認為饒雪漫路人緣變差,還離不開大眾對青春疼痛文學的祛魅。

當年的受眾長大後,不再對墮胎、車禍、三角戀、失憶等獵奇故事情節如數家珍。

對於書里那些「為疼痛而疼痛」的浮誇賣弄也嗤之以鼻。

彼時讓人產生共鳴的故事,在多年後逐漸和「狗血」划上等號。

以「疼痛」為賣點的作品,等同於內容空洞、缺乏深度、文筆矯情。

閱讀過疼痛文學,也成為了一部分人難以啟齒的黑歷史。

從前被捧讀的疼痛文學作者,如郭敬明、饒雪漫、安妮寶貝等人,也一步步被拉下神壇。

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矯情」「做作」的標籤。

從上述事件來看,饒雪漫稱不上是完美的好人。

但說她壞,倒也不見得。

如大眾所說,她的確符合「精明商人」的形象。

早年因為大多數文學作品都用漫畫漫畫作為封面,她不想隨大流,就找真人來做書模。

挖掘了王子文

吳倩

吳謹言等人

放到現在稱得上是書模屆的「選秀教母」。

乘上小說影視化的東風後,讓作品得到又一次廣泛傳播。

對自己作品的影視化,饒雪漫要求極高。

在選擇合作方上非常謹慎:

如果角色與劇情不符合她的標準,她寧可不拍

直到遇到能讓她擁有最大自主權的合作方,才。

因為編劇寫出來的故事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度更換26個編劇

《左耳》《大約在冬季》等電影,因劇情狗血飽受爭議,但其實還挺符合原著的。

(咱也不知道這是夸還是罵……)

《大約在冬季》電影中有一場演唱會,為了真實還原齊秦1991年演唱會的現場,她1:1復刻場景。

其中難度可以想像。

影片評分不高,但從想法落實到拍成電影耗費了不少精力。

在作家這條路上饒雪漫已遙遙領先,作品影視化看上去也還不錯。

只是身份轉換的這個過程中,經常水土不服。

雖是作家,但對於劇本創作知識一竅不通,走了不少彎路,付出大量時間成本。

然而劇本創作、作品拍攝只是挑戰的一部分,

在拍攝結束後,能否上映也是一大難題。

比如劇版《左耳》,由於找不到可以播出的平台,從15年拍完至今仍未露面。

而負責這部作品的導演陳慧翎,於今年11月1日病逝。

(《下一站,幸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滾石愛情故事》都是陳慧翎導演的作品。)

寫書和籌備影視作品期間,饒雪漫還嘗試作詞,周興哲那首《永不失聯的愛》的歌詞就是她寫的。

外界總嘲笑她在人際交往上拜高踩低。

其實這8年里,她也常常在公開場合提到陳都靈。

宣傳她的商務

稱讚美貌

甚至新劇的小演員,也要按照陳都靈的長相去找

無法在陳都靈低谷期雪中送炭,或許是因為饒雪漫手裡也沒什麼好東西能分給她。

霍建華被饒雪漫對劇本的謹慎態度所打動,接下了《大約在冬季》。

整個劇組氛圍融洽

林心如常常去探班,夾在他倆中間的饒雪漫還被調侃為電燈泡

跟馬思純的關係,從「黎吧啦」延續至今。

支持她的新電影《第一爐香》

給她寫生日長文

滑動查看

馬思純也在饒雪漫新作品開工後,以「雪漫姐全宇宙最愛的女人」的身份,為全劇組送上奶茶

前天饒雪漫過生日,她還送了祝福

而對於這些關係的誤解,饒雪漫也沒解釋太多。

不管外界如何解讀,嘲笑她的疼痛、無病呻吟、假惺惺,她都不太放在心上。

橘在饒雪漫的訪談中,看到了她自洽的一面。

堅信身為作家,寫作首先要取悅的一定是自己,而不是讀者。

不會因為受眾去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

至於旁人,她其實不太在意。

因為從14歲走上寫作這條路開始,饒雪漫就一直在對抗外界的聲音。

她從小生活的城市自貢,後來由於誕生饒雪漫和郭敬明兩位疼痛文學鼻祖,一度被調侃為青春疼痛文學的耶路撒冷。

但對饒雪漫來說,自貢是一個相對閉塞的地方。

讀書考試是第一要義,哪怕14歲就獲得了400多塊的稿費,在父母和老師眼裡依舊是不務正業。

(饒雪漫14歲時是1986年,據她所說,自己父親當時一個月工資是90塊。)

不被理解,頻頻被談話,幾乎貫穿了她文學夢的起步時期。

寫出再多的文章,一句「數學不好」就能打入谷底。

又因為實在熱愛寫作,饒雪漫一路堅持,從閉塞的小城,闖出獨屬於自己的路。

她信奉著自己筆下的人和事,信奉當年帶來的共鳴不會因時間的推進而消減。

哪怕作品頻頻被詬病,恥感爆表的台詞,劇情被批狗血爛俗,她也始終堅持保留個人色彩。

或許她也清楚,每個人對於青春的痛點不同,看劇的興致不同。

畢竟韓劇也早就拋棄了車禍、失憶、癌症三件套。

但對饒雪漫來說,那又如何呢。

情懷永遠是賣點,青春一直有受眾。

她的17歲從來沒有離開過。

至於外界如何評判,就是另外的事了。

最後一句

你有讀過青春疼痛文學嗎?

快來交出你的「黑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2697b749c6b1135f32536b1aa54ba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