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我殺死了你,也殺死了我自己

2022-04-09     九州心理

原標題:復仇,我殺死了你,也殺死了我自己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前幾年,張扣扣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判處死刑的新聞在網上傳開,比起案件的判決結果辯護律師的辯詞更引起廣泛熱議。

辯護詞中多次提到心理學的概念,比如弗洛伊德的「早年發生的創傷很難治癒」,比如創傷後應激心理障礙。

該律師是想向法庭和大眾呼籲:當我們看到張扣扣殘忍殺人行為的時候,也應該看到支配此行為背後的幼年喪母的痛苦和屈辱感。

我們之所以關注復仇行為或復仇的動機,因為它如此廣泛潛藏於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遭遇他人的傷害後,誰又能說自己心裡沒有燃起過復仇的小火苗呢?

被侮辱或言語攻擊時,我們也想過惡語相向,

遭遇欺騙或背叛時,我們也想過以牙還牙,

被不公平對待時,我們也想過馬上還擊

……

所以我想延續辯護律師對人的關照,脫離對錯評判,脫離法律責任的追究,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窺探一眼復仇者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

存在感遭受威脅

復仇行為有著一定的生物學基礎,自然界中,動物的報復性行為是生存競爭的本能,不具備這種本能的動物終將被淘汰。

人類社會裡,當生命受到威脅時,即時採取的反擊被認可為合理避險或正當防衛;而復仇就是延遲性的報復性行為,只要「生命受到威脅」這樣的生存焦慮仍然存在,復仇者就會採取攻擊行動。

比如張扣扣為母復仇案件,他喪母時年僅13歲,親眼目睹了媽媽死亡的過程,對他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母親的不存在等同於他的不存在。

對生存的焦慮促使張扣扣殺死他的敵人,如果對方不死,就意味著他隨時要像母親一樣消失。

很多為親報仇的故事都體現了這一點,電影《趙氏孤兒》中趙武在長大後得知了殺父殺母仇人,儘管這個人是教他很多知識和武藝的義父屠岸賈,他也無法抑制在屠岸賈面前感受到威脅,最終將其殺死。

如果不殺死屠岸賈,可能下一個就輪到自己,實際上屠岸賈在最後也將劍指向了趙武。

而屠岸賈當年一定要致趙氏滿門於死地,一定要找到被藏起來的嬰兒,也有同樣的生存焦慮,只要趙家還有一人在,自己也隨時有被復仇的生命危險。

復仇,簡單地說,就是你死我活,如果我活的條件是你死,首先是你的存在威脅到了我的存在。

死本能的作用大於生本能

一面是對生和存在的渴望,一面也在尋求與對方同歸於盡。

不管復仇成功與否,復仇者無疑主動把自己置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有一種極端的復仇行為是自殺性的,比如恐怖分子的自殺性襲擊,比如一些反社會人格的人到校園中射殺無辜再自殺,他們沒有明確的復仇對象,有的是一種死亡衝動。

他們行動前已經做好了搭上自己生命的準備,這背後是死本能(終結生命的需要)在作祟。

弗洛伊德說,生命有一種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又從有機物向無機物轉換的傾向。李孟潮認為,這後半部分之所以會出現,因為死本能的作用大於生本能。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是人的生本能(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無法的得到滿足,人就會感到極大的焦慮,為了減輕這種焦慮,生本能轉化為其對立面-死本能,這樣生本能一方積聚的能量得以減少。

想想我們自己在什麼時候報復心最強?通常是發展不如意的時候,如果自己過得春風得意,只會想放人一馬。一個人的生存困境會強化他的死本能。

還有一種情況會激活死本能,就是復仇者的內疚感的累積。為親報仇體現了報仇者作為當年事件的倖存者的內疚心理,「為什麼死的不是我?」「如果我足夠強大,親人就不會死」。

這種內疚感會讓復仇者在生活中主動尋求懲罰,而死就是最大的懲罰。

所以復仇看似尋求生,實際是尋求死。

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融合慾望

除了為親復仇和向社會復仇這些極端案例,我們更多體驗到的是被身邊的人傷害後的復仇情緒。

想到曾經很火的一部韓劇《妻子的誘惑》,妻子遭丈夫背叛並拋棄後,經過脫胎換骨的改變後故意接近已經再婚的丈夫,成功勾引丈夫再次出軌,隨即向丈夫展露真實身份並無情拋棄他,這是親密關係中的復仇。

這部劇後來在大陸被翻拍了一次,影視劇對復仇題材非常追捧,映射出我們內心對宣洩仇恨心理的渴望:

一種是讓他人痛著我的痛。

妻子精心策劃讓丈夫愛上自己後再拋棄他,為的就是讓丈夫體會一次她曾經受到的傷害和被拋棄感,觀眾們要看的也是曾經的施害者如何遭受相同的痛苦,當他人感同身受我們的痛,仿佛我們的痛就會減少。

著名的復仇題材大劇《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唐泰斯,他的復仇行為強調的是讓施害者承受種種精神折磨,正如他14年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活。

他還使其中一位施害者唐格拉斯忍受飢餓的煎熬,正是當初他父親遭受過的經歷。

另一種是重獲控制。

我們非常樂意看到復仇成功的那一刻,因為在那一刻,復仇者終於擺脫失控的狀態,他重新掌控事態,重新掌控了面前這個施害者。控制是復仇的深層動機。

妻子向背叛她的丈夫實施復仇行為的過程,也是她一步步重新獲得控制感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她覺得安全。

基督山伯爵在所有的復仇後認為,上帝讓他做的一切他都完成了,上帝指的就是他內心的秩序,復仇是為了恢復內心的秩序,同樣是為了控制。

不管是要求施害者對自己感同身受,還是控制施害者,本質上都是將自己置於嬰兒的位置,要求和施害者的融合。

復仇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未復仇之前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活里,可以沒有任何自我的生活和發展,僅用仇恨把自己和對方捆綁在一起。

如果我們還對某人有復仇的怨念,意味著我們在心理距離上和這個人太近。

網上流行一句話,最好的報復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讓傷害你的人再也沒有資格和你在一起。說的就是距離感,因為報復的關係也是關係,最狠的報復是斷開關係。

復仇之後的空無感

復仇是仇者痛,親者更痛。

電影《一代宗師》里宮老爺子被徒弟馬三殺害後,留給女兒宮二一句話:不要報仇。

為什麼不要報仇呢?

一是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你報仇的時候,你成為了新的施害者,施害者和受害者總是互相轉換。

當我們喊著要報仇的時候,我們和施害者並無二異,我們只是認同了暴力,以此來克服自己的恐懼。

二是因為當我們被復仇的慾望捆綁,就喪失了自由的意志,行為受限,人生只剩報仇,自我等同於仇恨,這樣勢必造成復仇成功之後,仇恨沒有了,自我也就失去了支點。

正如宮二為了給父親復仇,決心帶髮修行不婚嫁,親手殺死馬三後,人卻也變得萎靡不振。

從決心復仇那一刻,她已經先殺死了自己。

所以,通過復仇來宣洩仇恨對於復仇者本人來講不是一件有利的事。

宣洩仇恨的途徑

根據復仇心理學的研究,復仇情結由以下四部分組成:遭受巨大侵犯後的悲傷情緒,比如親人失去生命,強烈的屈辱感,「一切因為我不夠強大」的認知,以及「總有一天,我要手刃仇人」的想像。

只有從以上幾方面排解復仇的慾望,復仇的行為才能被放棄。

這裡參考復仇心理學研究者黃永鋒的觀點,列出以下可能排遣復仇慾望的途徑:

訴諸神秘力量的報應思想

把「總有一天,我要手刃仇人」的復仇者形象投注給上帝或神靈。

比如寒山與拾得的一則對話: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比如相信「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主動需求幫助

包括親人、朋友或社會福利團體的幫助,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通過講述自己的遭遇,把自己不能命名,不能吸收和轉化的感受逐漸呈現出來,通過專業人士的幫助,學會表達被壓抑的悲傷的情緒,以及痛苦和屈辱的感受。

擴大內心的容量

藉由不斷地發展自己來哀悼曾經的受到的傷害,而不是一直處在「自已不夠強大」的自我攻擊中。

復仇的行動由自身涵容不了的憤怒支配,如果可以涵容自己的憤怒,就不會把憤怒投射出去從而變成復仇的行動。

並不是每個人在遭受侵犯後都會復仇,《甘地傳》中,甘地曾經在獄中被人毆打、辱罵,可是他神色鎮定,不失尊嚴,他和攻擊他的人不同,他的行為給了虐待他的人一個反思的機會,最終贏得了施害者的轉變。

最後,回到張扣扣為母復仇案件,我們再去爭論張的判決是罪有應得還是缺少人倫關照已經於事無補,但是對復仇動機的分析會讓我們對此多一份理解,也多一份慈悲。

作者 | 高高 UM心理師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張沛超&張維揚雙導師團體課程(4.15-17海陵島 )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4.15-17貴州)

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長沙站 (4.29-5.4)

以性為議題自我探索體驗工作坊(5.1-3)

張沛超家庭深度動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 (5.13-1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25cdf8ff90a31bfad816412e9fdb9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