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清醒、務實、開放的城市,一個願意以涓滴之力建設、提升、疊代科創製造生態的城市,必然會貢獻出優質精良的產品,也必然會不斷突破自己的經濟生長上限。
作者:今綸
9月25日下午,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余承東沒提Mate 60系列手機。不過該系列手機此前在市場上已經火了,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是在哪個城市生產的。
有人說是在鄭州,拜託,那裡是蘋果手機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有人說是深圳,實際上在深圳的是華為總部,而不是製造基地。
其實,華為Mate60的產地是東莞,而且不僅如此,東莞還是「世界手機之都」:
2022年東莞市手機產量1.96億台,全球每銷售6台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全國每銷售3台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一部智慧型手機裡面9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東莞一小時通勤圈內迅速配齊,東莞成為全國最大的移動通信終端生產基地之一。
從過往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華為Mate60銷量起來了,是華為在東莞「十八年磨一劍」的結果之一,背後則是一座城市開放、清醒、務實的基因在閃閃發亮。
01 優秀產品是長期積累結果
華為與東莞的緣分起於2005年,彼時東莞松山湖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訂項目投資協議,設立華為南方工廠,並於2009年正式投產。2012年,雙方簽訂投資協議,設立華為終端總部。
2018年,華為終端總部正式入駐位於東莞松山湖南部的華為溪流背坡村,這裡也開始聚集華為的生產和研發力量。華為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都是在東莞製造。
東莞與華為從此血肉相連,須臾不可分離。
華為逐漸把部分工作重心、人才集聚在東莞,東莞在事實上成了華為押注最多的城市之一,而且華為這一把明顯押對了。
華為松山湖基地。圖源:圖蟲創意
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也多次成為東莞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雙冠王」。
華為對東莞的「偏愛」有一個標誌性事件:2019年8月,首屆華為開發者大會在東莞正式發布自研作業系統鴻蒙,華為宣布面向全球打造鴻蒙生態,這對於華為的全場景智慧生態建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其實,這對於東莞何嘗不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從此,東莞與眾不同,它成了全球華為開發者的關注之城,這樣的殊榮可謂全國唯一。
連續五屆,華為開發者大會在東莞舉行。今年的大會上,鴻蒙4發布,其生態設備已達7億台,HarmonyOS開發者人數超過220萬。
東莞的光輝愈發耀眼奪目。
任何一個優秀產品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華為Mate 60 系列產品成長於科技沃土之上,東莞早年引進了諾基亞、三星等手機相關企業落戶,隨後一系列配套供應商陸續跟進,松山湖、長安等區域的手機產業鏈已經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長安鎮去年的GDP是895億,正在沖千億,極有可能成為廣東省第三個「千億鎮」。
東莞長安鎮
長安有20萬產業工人為手機產業鏈服務,平均每分鐘就有195部智慧型手機出產,每天有38個高價值發明專利誕生。
這裡是東莞。
松山湖2022年實現GDP771.18億元,總量位居東莞全市第二;同比增長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松山湖科學城
以華為終端為鏈主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已達千億元級規模,成為松山湖乃至東莞的支柱產業。
這裡也是東莞。
從產業鏈完整度來看,東莞目前不僅擁有華為、OPPO、vivo三大手機廠商,還匯聚華貝電子、航天電子等大型整機代工企業,生益電子、藍思科技、長盈精密等一批配套企業也聚集於此,整個智能移動終端集群企業數量超3萬家。
東莞智能終端產品約90%以上的元器件都能實現自主配套,行業龍頭企業遍布產業鏈各個領域。
東莞手機產業生態鏈已經形成,東莞企業最高峰一年生產過4億台手機。
2022年東莞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45萬億元,位居全省第三。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是東莞的萬億級支柱產業,其規上營業收入占全市工業營收的43.26%。
千錘百鍊,萬千人努力研發,畢其功於一役: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生於」東莞,貌似是歷史的偶然,實際上是一座城市從長遠著手布局的必然。
Mate 60系列手機零部件超九成實現國產化,東莞高端製造的完備產業鏈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而隨著Mate 60系列的大賣,又能實實在在反哺這些產業鏈上共同成長的大小工廠,正如發布會上華為對所有合作夥伴喊出的那一句「在一起,就可以」。
為Mate 60系列生產結構件的藍思科技(東莞)
為Mate 60系列生產充電器的奧海科技位於東莞塘廈鎮
「世界手機之都」的實力接得住華為的訂單,扛得住華為對品質的極致要求,這是東莞的榮耀。
02 東莞變身英氣勃發「理工男」
除了「世界手機之都」的頭銜,讓我們把目光從智能移動終端移開,看看東莞的科創現狀和製造業現狀。
回顧歷史,「十三五」期間,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範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2015年的2.22%大幅提升至3.54%,達到主要已開發國家水平。
位於松山湖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圖源:圖蟲創意
展望未來, 「十四五」期間,東莞在科創領域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製造強市。
東莞為什麼有這樣的底氣?因為數據在說話。
僅以2022年為例,東莞新增高企1725家,總量突破9000家,排名全省地級市第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總量達到110家,排名全國地級市第5……
圖源:東莞發布
東莞經濟可謂科技含量滿滿。
而且,東莞在去年引進比亞迪、贛鋒鋰電等10宗30億元以上特大產業項目,實際投資突破1700億元,增長5.6%。新型顯示、新能源裝備、生物製藥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2%、9.6%、11.3%。
所以,某些人可能還在以過往的某種印象看待東莞,但實際上,東莞早已經洗盡鉛華,成了一名英氣勃發的「理工男」。
東莞是「硬朗結實」的,科技力量很硬朗,科技產品也很硬朗。
產業生態的形成與完善當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代又一代東莞人接力奔跑的結果。
東莞人為什麼這麼拼?東莞的民營企業為什麼這麼拼?
因為在東莞,善待民企,積極為民企創造國內一流的營商條件是一種城市文化,是一種城市自覺,也是一種歷史傳承。
改革開放早期,東莞的村支書、村長們帶上乾糧、涼白開去香港招商,找親戚、找朋友、找老鄉,嘲諷和白眼,但大家依然堅定往前走。
政府也給力,不斷出政策,不斷以實際行動來提升營商環境。
東莞人很清楚,經濟起不來,一切都白搭,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生產力。
結果就是:港資來辦廠、台資來辦廠,然後就是本地、外地的民營企業家爭先在東莞辦廠。
一種混搭的經濟模式在東莞如野火一樣蔓延,東莞的血管中奔涌著民營經濟的熱血。
2022年,東莞民營企業登記註冊戶數152.67萬戶,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6.4%,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一,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占比穩定在五成。(《羊城晚報》)
來東莞辦廠很容易找到供應鏈,營商環境堪稱優秀,這是老闆們的共識。
在2023年的東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看到如下清醒的表述:
「旗幟鮮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在放寬准入、減租降費、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續深化政策探索」。
東莞不但表態完善企業市長直通車機制、「企莞家」、12345熱線三大服務品牌,設立「東莞民營企業家日」,而且大力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甚至直接說「民營經濟是東莞發展的脊樑,我們要不斷擦亮莞商金字招牌,讓民營經濟始終與東莞同頻共振、茁壯成長」。
這樣的表態振聾發聵,在全國同級別城市中比較少見。
所以說,東莞智能移動終端集群的獨樹一幟,科創製造的高歌猛進,皆是因為民營企業在東莞不但可以安心於創新、研發、製造,更是因為生態已經形成,眾多企業被生態賦能,在這個生態中,企業可以高效率低成本運轉。
這是東莞先進位造業生態的魅力所在,也是製造業高歌猛進的槓桿支點。
何況東莞距離廣深港三大一線城市都很近,這也是東莞的一大獨特優勢:進可共享一線城市的優質資源,也有利於引進一線城市的人才、技術、資金,退可以以相對低的成本安心研發與製造。
03 有一種活力城市是東莞
正因為東莞的這一獨特地理優勢,她實際上成為廣東引進港資、台資、澳資和外資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其外貿也長期位列廣東第二,全國前列,其開放觀念同樣位居全國前列。
據香港商報報道,目前有8070家港資企業、80家澳資企業在東莞紮根發展,東莞累計實際吸收港資475億美元,占全市外資約六成。
台資方面,東莞在營台資企業3873家,約30%為規上企業,累計實際利用台資205.9億美元,約占廣東全省的三分之一。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在東莞誕生,比如食品界的徐福記,家具行業的台升國際、運時通等,新興產業的台達電子、驊國電子等。
對於東莞來說,一大喜訊是:9月6日,《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覆,根據方案設計,具體部署12項重點任務,主要聚焦產業、市場、民生三大關鍵領域,將東莞打造成兩岸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科技創新合作的新高地、社會人文交流的新樞紐、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2022年,莞台貿易總額超人民幣1419.3億元;台資進出口總額占全市比重超過10%。
東莞人務實開放,正在拼盡全力抓經濟,在複雜的形勢下,東莞人正在千方百計穩住基本盤、擴大基本盤。
2023年東莞政府工作報告更是發聲力挺外資:台港澳企業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外資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質疑,我們要把這份寶貴財富全力守護好、傳承好、發揚好。
並且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大力支持外資企業拓內銷,力爭內銷總額突破6000億元。
這同樣是東莞發出的一個清晰信號,方向明確,態度堅決。
一個清醒、務實、開放的城市,一個願意以涓滴之力建設、提升、疊代科創製造生態的城市,必然會貢獻出優質精良的產品,也必然會不斷突破自己的經濟生長上限。
因為,有一種活力城市是東莞,有一種堅韌的奮鬥者是東莞人。
東莞是大灣區的一種獨特存在:沉靜時有激情,勃發時有光輝,總是能給人帶來向上的希望與憧憬,所以有千千萬萬人已經愛上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