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產化浪潮下,誰能掀起第一朵浪花?

2023-03-23     鋅刻度

原標題:教育國產化浪潮下,誰能掀起第一朵浪花?

為教育「新基建」搭台鋪路

撰文/ 鄒 珊

編輯/ 炫 岐

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

當智能化、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與人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正發生改變,而國產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尤其當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變革逐步深入,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與教育的融合越來越緊密,教育智能軟硬體生態於焉成形,教育「國產化」則成為了新的變革要點。

如何針對教育領域打造自主可控的國產化信息產品,尤其是在高校實現科研信息化國產替代,既為各大企業廠商拓寬了新的發展空間,也帶來了不少挑戰。

儘管眼下已湧現不少企業布局教育硬軟體,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怎樣的教育科技品牌才能在這一浪潮中掀起新的浪花?

教育「新基建」,為何要強調國產化?

當我們談到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簡稱信創產業)的國產化和安全性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黨政體系、金融領域或包括電力電信、航天航空在內的重點行業。

但事實上,近年來,教育行業,尤其是高校的信息化逐漸得以重視。

根據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測算,僅高校軟硬體應用行業市場規模就達到309.15億元,而中小學的網際網路接入率也不斷提升。所以,當信息化在教育領域的滲透不斷增速,教育領域尤其是高校的信創國產化成為了教育「新基建」的一大要點。

從政策端來看,2018 年,教育部就曾印發《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通知,首次將網絡安全和教育合併提出,強調要提高教育系統的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教育部科技司則在2019年發布通知,強調加強教育系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則明確提到,要「有序推動數據中心、信息系統和辦公終端的國產化改造,推進國產正版軟體使用。」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隨著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大國戰略博弈加劇等多重因素疊加和交匯,各類不確定性和挑戰增多,高校頻感「卡脖子」之痛。

南昌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江西省智慧城市重點實驗室主任閔衛東曾在接受採訪時給出直觀的感受,「過去幾十年我國一直在追趕西方,因此很多東西都是在學西方,包括教材、作業系統、硬體晶片等都是國外的產品,致使學生學完以後被迫去使用國外的產品。而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面向省和國家戰略,要解決『卡脖子』問題,特別是軟體、硬體問題,我們必須自己『啃硬骨頭』。」

另一方面,隨著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教育領域所面臨的網絡安全形勢也愈加複雜,信息安全問題屢見不鮮。

正如中國教育在線所寫,「高校在進行信息化設備升級時,仍然大批採購進口高性能計算系統,給網絡信息命脈留下重大隱患。」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教育行業的國產化便成為了必然趨勢,也成為了數字化轉型一大新突破點。

國產智能硬體新賽點,企業爭先逐浪

當教育國產化的浪潮席捲而來,各大教育科技企業面臨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尤其是教育智能硬體賽道,幾經疊代,逐漸成為了教育新基建的主要構成要素,據頭豹研究院數據,中國智能教育硬體行業市場規模將於2026 年將達到 824 億元,而智能教育硬體在智能教育市場的占比常年維持在60%左右

面對教育國產化浪潮下即將來到新的賽點,各大教育科技企業能否經受住考驗,又將走向何方?

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和多地區教育項目招標文件都開始強調教育系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和教學設備底層作業系統國產化,不少頭部企業已聞風而動。

其中,基礎硬體供應商和技術供應商,作為教育智能硬體的上游,最先行動。

華為此前發布了鯤鵬高性能產品,並已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中國面板廠BOE和CPU供應商龍芯也在積極探索信創教育。

不僅如此,圍繞數字化教育軟硬體的生產鏈,國產化的追浪者們也正從各個環節,不斷突破關鍵技術,高度掌握產品的自主可控能力。

圖片來源:華西證券

其中,位於產業鏈中游的教育智能硬體廠商們已跟上腳步。

僅是教育平板這一賽道,就有不少「大展身手」的空間,也已經湧現出不少先行企業。

據公開信息,希沃、鴻合等教育平板的頭部廠商,均已開始在教育裝備領域的信創方向上做產品準備和市場化的工作,通過「自主+協同+開發共享」的創新生態戰略合作體系,打造自主可控的教學應用和系統,積極加入教育信創產業的藍海市場。

其中,希沃旗下產品矩陣不僅包含了智能交互大屏、智能學習機等硬體產品,還提供多場景適用的數據管理、工作平台以及大量的授課互動應用。這些產品已覆蓋了從教師備課、授課、數據管理、專業發展到學生上課學習、作業輔導等多種應用場景。

不過,教育信創化、國產化是一場需要耐心的馬拉松。正如「教育信息網」提到,「教育科研信息化是一個宏大工程,專業性強、個性化要求多、複雜程度也高」,所以,爭先逐浪者雖多,但絕非人人都可掀起浪花。

深耕教育的「希沃們」,何以掀浪

不可否認的是,智慧教育浪潮百舸爭流,如今既有教育科技公司轉型升級,也有跨界企業入局探索。

而在新的浪頭下,如何才能脫穎而出,為教育國產化新基建助力?或許我們可以從深耕教育的頭部企業發展脈絡窺得一二。

細數教育科技企業,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少不了「希沃」的名字。

在教育數字化時代,只有當一家企業在教育終端領域產品、技術積累足夠多,理念足夠超前的時候,一個能夠符合教育國產化趨勢的智能硬體生態系統,才有誕生的可能。而作為國內最早入局教育智能硬體終端的企業之一,希沃在這個行業已經走到了第十五個年頭。

這十五年,讓希沃在數據管理平台、傳輸技術、教學應用和教育內容庫等維度,不斷積累沉澱。

早在2010年,也就是教育信息化被納入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的那一年,希沃便開始思考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四年後,基於「中國教育發展絕對不僅僅是硬體發展」的研判,希沃推出了希沃易+,這套教育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開啟了希沃應用工具和硬體終端的深度融合嘗試。

隨後,希沃白板和希沃交互智能一體機軟硬體搭配開始進入校園,並逐漸取代學校里原來在用的黑板、投影和電視等傳統設備。

一個直觀的數據是,如今,希沃硬體產品已走進超過10萬所學校,全國260萬間教室,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職教育及素質教育全學段提供數字化校園硬體工具,覆蓋教、學、評、測、管全流程。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正是希沃在教育軟體、教育平台和教育影響力這三方面的不斷布局和成長。

在教育軟體方面,2019年,希沃創建白板課件庫,備課資源可一鍵獲取、按需修改,大大縮短教師備課時長,其課件獲取數已達上億次,累計超550萬人獲益;現在,藉助希沃白板集體備課軟體,教師備課組則可以針對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材料進行實時研討和打磨,對教案和課件的批註也更有針對性。

在教育平台方面,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844萬人,有700萬專任教師使用了希沃的應用工具。基於這些積累,希沃的教學、教研、管理應用工具沉澱了大量「小數據」。

此外,希沃打造的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發展體系,已經服務了超過470萬用戶,培養出1000多名信息化應用導師,在教學、教研、管理、教師成長包括特教工作中,為用戶在技能技巧與行為習慣的改變和進化上,提供了高效的支持和服務。

而在教育影響力方面,希沃也不斷出現在「聚光燈」下。此前,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曾發布一批典型建設案例名單,希沃母公司視源股份助力數字建設的案例成功入選。而這與希沃的努力不無關係——近年來,希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新基建,推動高校數字化建設、國際版教學軟體開發、海外教師信息化培訓等多方面智慧化發展。

不難看出,希沃從一塊「屏」起步,圍繞教學授課、評課、教研管理、教師發展等環節,不斷進行硬體產品的疊代和軟體應用的優化,每一步都凝結了這家教育企業對於教育的核心理解,也為其積累了不斷逐浪的勇氣。

回想20世紀80年代,基於「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先進理念,計算機教學開始走進全國校園。時光荏苒,計算機普及已經從當年的基礎知識教學,發展到今天全面融入師生日常教學循環中。

教育之路向來任重而道遠,如今,教育國產化之路更是道阻且艱。正因此,像希沃這樣的教育科技企業不斷求索,則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新基建」真正落地之前,還需要更多頭部企業抓住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命脈,在著力打造「平台+生態」型智慧校園的同時,不斷完善布局自身的創新生態系統。

值得期待的是,伴隨著「希沃們」持續為中國教育搭台鋪路,教育國產化將更快「觸手可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180e95c3fd2f2629087e4377d5839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