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性的個人與社會危機中來看,陳哲藝電影作品的主題選擇

2022-10-10     有意義的旅途

原標題:從現代性的個人與社會危機中來看,陳哲藝電影作品的主題選擇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指出:「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並且在後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著影響」,「在外延方面,它們確立了跨越全球的社會聯繫方式。

在內涵方面,它們正在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帶個人色彩的領域」,吉登斯的觀點指出了現代性本身所具有的積極與消極兩個層面,積極層面確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消極方面如極端功利主義、全球性金融風暴、世界格局動盪等都幽微卻實質的影響著人們的私人生活與精神世界。

新加坡是東南亞最現代化、國際化、物質生活最富足的大都市,被稱為全球購物者的天堂,但在出生成長於新加坡的陳哲藝導演的電影作品中,新加坡卻是一座毫無人情味的鋼筋水泥森林,新加坡與新加坡人都被不穩定的經濟陰影所籠罩,人物的行為與互動與經濟狀況與生產方式緊密結合在一起。

《熱帶雨》中開頭便是林淑玲私家車內的鏡頭,從封閉的車內往外看是因連綿不斷的雨水而左右搖擺的雨刷器,仿佛現代人按部就班的忙碌生活,循環往復的24小時。

正是這樣按部就班地循環忙碌的現代都市生活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日漸孤立與疏離關係的悲劇,在影片中的新加坡,到處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華人,卻操著不同的語言,看似相互理解,卻從未真正體會的現實,表面上越是親熱,實際上越是陌生。

校長會親切地用英語提醒林淑玲注意休息不要太累,但實際上卻是不希望她的疲憊影響到工作;在林淑玲的丈夫看來,參加親妹妹孩子的滿月禮是無關緊要的事情,遠不如陪客戶賺錢來得重要。

而滿月禮上親戚對林淑玲也是表面的熱情,當阿玲剛剛離開就迫不及待地奚落她無法生育的困境。

丹尼爾·貝爾認為現代市場經濟「意味著兩件事:首先,生產的目的不是公共目的而是個人目的;其次,獲取商品的動機不是需求而是欲求」。

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私慾的膨脹,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張加速了人們對財富慾望的不可遏制,追求效率與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帶給了整體社會氛圍的冷漠疏離。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97年全球金融風暴之時,隱藏失業現實的父親與害怕失去工作而選擇加班的孕晚期的母親造就了家庭的壓抑焦慮氛圍。

夫妻二人會當著孩子的面爭論家庭中的經濟壓力,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選擇與互動關係,而泰莉目睹的自殺者則進一步點明了金融風暴下新加坡這個全球城市的集體生存焦慮,而這種焦慮其實無不來自於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經濟大國卻因特殊政治經濟結構而難以逃離的「小國」危機感。

這個退潮時土地面積僅有214平方英里的城市國家,沒有腹地、農業和飲用水來源,毗鄰馬六甲海峽的港口優勢讓這個國家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依靠外貿經濟發展成為明顯富裕、以消費主義為榮的全球城市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幾乎使每個公民都擺脫基本物質需求的束縛。

依靠全球經濟與外來人才需求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也造就了新加坡經濟的脆弱性,政府早已意識到這種物質的脆弱而經常提醒新加坡人要提高工作效率,甚至犧牲個人的自主及更高層次的自由為代價來保持物質成就。

在新加坡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生存焦慮與物質滿足在新加坡國民心理上幾乎趨同。

新加坡學者陳思賢在《新加坡的電視與電影》一書中借用馬爾庫塞「單向度」的概念,將新加坡評價為一個「單向度的社會」,認為新加坡在建國後以全力發展提升經濟能力為目標的同時,將個人束縛在一種社會秩序之中。

這種秩序實際上限制了人們獲取幸福、滿足和自由的可能性,單向度社會所支持的無限膨脹的物慾帶給人們的是對真實需求的疏遠,以及對自我實現、幸福體驗和真誠人際關係等人類精神層面潛能的放棄,從而造就了高度現代化的新加坡個人與社會的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152a831237199999accd9dbad7f0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