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種邏輯分析法,你就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

2019-05-10     慕妤說

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最先會有什麼反應呢?

逃避?抱怨?抗拒?還是沉靜下來,開動腦筋去分析問題呢?

評價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就要看他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當一個人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那麼把不管什麼樣的工作難題交到他手上,他都能夠完成。

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具備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面當他面對某些難題時,由於腦海沒有相應的分析思路,他最終只能放棄思考,而問題也只能存在著。

很明顯,這對於我們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並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所以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具備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對我們就尤為重要了。

其中,學會邏輯樹分析法,就是比較有用的技能。

邏輯樹分析法

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有一個最常使用的問題分析工具,就是邏輯樹分析法。

所謂「邏輯樹」,也稱為問題樹、演繹樹或者分解樹等,是一種連接界定問題與議題之間的紐帶,指的就是把問題的所有子問題分層羅列,從最高層開始,逐步向下擴展。

下圖就是邏輯樹分析法的其中一種應用。


從這個圖片可以看得出來,我們把遇到的問題作為樹幹,然後根據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羅列出與之相關的因素或子任務。這些依附在樹幹的要素,就是樹枝。

每當我們針對問題想到一個因素時,我們就添加一個「樹枝」。甚至每個大的樹枝下面,都會引申出一個小的樹枝,依此類推,直到我們找到跟問題有關的所有因素,從而思考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通過邏輯樹分析法,我們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從而避免無謂或者重複的思考,讓我們的分析方向更為集中,確保我們的思考是圍繞著問題去進行。

這種思考方法,對於我們工作或者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們平常熟練運用這種方法去分析問題,我們就會更快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邏輯樹分析法的好處

邏輯樹分析法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通過邏輯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研究問題的各個成因,從而在短時間內找到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於邏輯樹的樹幹和樹枝之間,應該是以因果關係連接起來,所以我們對原因和結果進行思考時,也根據因果關係的方向,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以邏輯推演的方式推導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這種思考方式,比起我們漫無目的那樣去想東想西,會更能讓我們找到問題的關鍵核心。

簡單來說,邏輯樹分析法的好處,大概會有以下五種:

1,梳理事項之間的因果關係,歸納不同成因,更易找到底層問題的要素;

2,針對每個「樹枝」提出假設,構思解決方案,從而方便展開驗證工作;

3,針對各個要素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合理推斷,更快排除不相干的項目;

4,能夠聚集問題進行思考,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更有效率地思考原因;

5,讓思考更加有條不紊,提升思考的銳利度,破除阻礙思考的思維盲點;

當我們遇到問題,運用邏輯樹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時,我們就可以把一些複雜的問題分解成一組組細小、簡單而且能夠獨立解決子問題。

當我們把一個個子問題都解決掉之後,只要把所有的答案綜合起來思考,答案就會呼之欲出,我們也因此而找到行動的方向。

邏輯樹分析法的運用

運用邏輯樹分析的方式,最好在紙上把問題羅列出來,然而根據問題與相關要素的邏輯關係,進行深度的思考。

例如你想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但資金只有6000元,那到底要買哪個品牌的更好呢?

當你把一個個子問題都羅列出來,你會發現,你要買的這台電腦,以工作為主,娛樂為輔,那麼說明配置不用太高級,但在運行某些工作軟體時,也不能太卡。

當你根據這些要素,對比了一下某米,某為,某軟品牌的電腦,發現無論從外觀、配置、尺寸和工作便利程度上,只有某軟的go品牌電腦能夠全部你的要求,而且還可以當成平板去操作。

於是經過這樣分析,你最終決定購買那台電腦了。

這只是比較簡單的舉例,但基本的運用流程,都是這樣。如我在網上找到的下圖,就是針對「發動機不能動」而畫出來的邏輯樹。

把每一個個子問題羅列出來後,然後逐個排查、檢測,通過邏輯思維去推演、分析,直到找到最後的答案,這樣的思考就會更加有效率。

在我們運用這個方法去思考時,有兩個步驟我們千萬不能忽略:

第一,思考時一定要層層展開;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思考的核心」。根據這個核心,我們要寫出造成這個問題的第一層原因。

當這一層的要素全部羅列出來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各個要素的第二層原因,甚至是其後的第三層、第四層的原因,層層深入研究。

這樣做,就是要把問題細化到我們能夠解決的層面,通過不斷地抽絲剝繭,找到最核心的那個原因。

好比你想要一台顯示清晰的電腦,那「顯示清晰」的定義是什麼呢?是解析度高?還是色彩還原度高之類的?

只要深入探究,我們才能夠了解到問題的核心關鍵點。

第二,針對問題進行廣泛思考;

當你找到問題的各個相關要素之後,我們就以此這些結果作為分析依據,思考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其中思考的方式一般會有兩種,一種是發散型思考,另一種是聚合型思考。

前者是屬於一種「頭腦風暴」式的思考,只要你思考的方向不超過問題的定義範圍,你想出的答案如何光怪陸離都可以。而後者就只能在問題的範圍內,進行聚焦思考了。

邏輯思考步驟

想要進行有效的邏輯推理,你的思考就需要符合邏輯推理的步驟。這個步驟大概可以分為六步:

1,確認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具體的認知,不能模糊,所以要學會如何定義問題,把問題的核心聚焦起來。

例如「你不會駕駛」這個問題,到底是無法操作機械,還是無法通過駕駛科目的考試呢?問題定義得越清晰,就越是能確認問題所在。

2,拆解問題;

運用邏輯樹進行分析之前,首先把問題分解成不同的小項,通過假設,判斷,排除等方式,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好比你想去旅遊,就要把「旅遊」這個問題,拆成幾個部分,包括旅遊日數,旅遊方式,旅遊地方等。

3,剔除不相關的事項;

對於問題的分析,應該在問題定義的範圍內進行思考,至於其他看似有用,但未必跟問題有關係的事項,就不要被它們影響到自己的判斷。

例如你買電腦,是比較著重工作的流暢性,那麼硬碟容量就算小一點,也沒關係,不要因為這種次要的事項,而影響到你聚焦的問題。

4,搜集相關的輔助資料;

有些問題,如果你缺失某些知識,你就不知道怎麼進行分析。所以當你要分析一個問題時,最好要把相關的資料找出來,集中了解。

例如你不知道哪些硬體配置會影響到電腦運行的速度,那麼就算你的問題是「買一台電腦應付工作」,你也很難知道什麼電腦適合你,什麼電腦沒必要去留意的。

5,進行關鍵要素的分析;

當你剔除不相關的事項,了解到必要的信息,那麼接下來,就可以以這些信息建立分析的框架。

6,構建論證,找到解決方案;

綜合上述所得的結果,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論證,包括親身測試,反覆檢查,或者主動檢驗,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案,直到問題最終被解決。

經過這六步去分析應用,我們就很容易找到想要的那個答案了。

一般運用邏輯分析樹作為解決問題的框架時,我們需要結合這兩種方式進行思考。

運用邏輯樹的核心法則

運用邏輯樹去分析問題時,我們應該要謹記以下這些法則,避免我們陷入無序的思考,浪費不必要的資源。

1,我們的思考不能偏離目標,而且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一定要具備某種邏輯關係。

2,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不斷給自己發問,如「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呢」,「有沒有不通過XXX,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或者「這個選項,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呢」等等。

3,在羅列子問題,就是建立「樹枝」時,一定要運用MCEC法則,把問題窮盡,而又不可以重複。好比電腦你羅列出其中一個子問題「配置」,那麼你就不要接著單獨羅列「CPU」這個子問題了。

4,對問題不斷進行分解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考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分解得越是精細,思考的解決方法也就會越準確。對於問題的分解,千萬不要模凌兩可,一定要具體、清晰。

5,分析問題是從上到下,就是從「樹幹」到「樹枝」,再到「樹葉」,而解決問題,就是反過來,從下到上,先「樹葉」,後「樹枝」,最後到「樹幹」,一層一層解決,千萬不要第三層的樹葉還沒找到解決方案,就想著第一層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遇到問題,可以運用邏輯樹進行相關的分析。當然,解決問題的方式,從來都不是唯一的,能夠簡單去解決問題,就不要想得太負責。

但當你遇到一些複雜,而自己暫時又還沒有想得透徹的問題時,這種方法就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整理思路,更快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之處,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YzDmwBmyVoG_1ZSo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