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數據:百城住宅庫存同比連增12個月。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的《100城住宅庫存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7359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9%,同比增長5.7%。
從同比數據看,當前庫存規模已呈現了連續12個月的正增長態勢,庫存壓力開始增大。
啥意思?
全國挑100個典型城市,一二三四線都有,這些城市代表了房地產市場的「全貌」,它們的在售樓盤庫存總量,已經達到了4.7億平米,不管同比還是環比,都是增長狀態,而且已經連續保持了12個月!
這是什麼概念?
眾所周知,自2016年開啟「去庫存」之後,從一二線熱點城市,到三四線偏遠城市,房價全部水漲船高,房地產庫存也降到了歷史地位。
但是,從這個數據來看,2018年11月份開始,到現在整整一年時間,賣不出去的房子又開始積壓了!
房地產是講究「周期」的,從2009年至今,這個周期中,庫存一直呈現減少狀態,這是房價持續上漲的動力之一。
現在庫存再次上升,似乎又「預示」了下個10年走「下坡路」的信號。
那麼,10年後的樓市,房子會「打折促銷」甩賣,還是「供不應求」的搶購?
我們先從樓市面臨的宏觀環境講起。
第一,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可逆,勞動力減少,樓市整體購房需求是下降的。
北大教授蘇劍最近稱:中國勞動力人口從2013年開始減少,一直持續到現在,每年大概減少300多萬。我們判斷,中國人口峰值前年已經到了,中國人口的負增長去年已經發生了。」
他認為,從2022年開始,中國勞動力人口每年都會減少1000萬左右,而且將持續15年。
原因很簡單,彼時1962年出生的人開始進入退休年齡,而60年代是中國生育高峰期的開始。
勞動力減少和人口老齡會導致什麼結果?
筆者認為,至少對樓市來說,意味著購房需求的大幅下降,無論是婚房、改善房、二胎房,都會出現需求的下滑。
老人是不需要大房子的,他們需要的是養老、健康和娛樂,而不是空無一人的好房子、大房子,只要配套足夠好,他們不會為各地新城區的房子買單。
第二,庫存上升、房價停漲的前提下,加上房產稅、空置稅,會使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點,上文提到,百城庫存已經連續12個月增長了,在售樓盤越多,賣不動的房子越多,「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就意味著房價上漲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房價一旦終結上漲,哪怕是維持平穩,不再下跌回調,對房屋持有者來說,去掉折舊費、房貸利息、裝修和維修費用,持有一套房子也是虧錢的。
更何況,早在前兩年,房產稅就一直在提,雖然最近兩年落地的機率非常低,但每年都有實質性的推進,比如第二次房屋普查,150個城市的房屋聯網,就算2020-2025年不會實行,在2030年之前,房產稅的實施可以說是遲早的事。
如果房產稅和空置稅落地,買房帶來的「虧錢」效應會進一步擴散,儘管稅率和免徵面積還沒有定,卻是未來10年樓市最大的變量之一。
綜上所述,無論是購房人口年齡的變化,還是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都意味著房子將不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式的搶購。
相反,大量城市因為人口流出加劇,老齡化加速,購房需求萎縮,持有成本上升,極有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打折促銷」。
之所以這樣說,從1個例子中就「可見一斑」。
澎湃新聞最近報道說,黑龍江鶴崗閒置的房子,因為需要交暖氣費和物業費,很多房主懶得交,直接低價賣掉,多則一平米3000塊,少則幾萬塊一套房。
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常態,尤其是四五線城市的「老破小」家屬院、二三線城市的外環遠郊,當各城市土地出讓收入下降,新城區開發遇阻,人口填充不及時,房子「打折促銷」將是必然。
反之,那些庫存一直保持低位的城市,還有類似京滬深這樣幾乎沒有新房的城市,已經進入二手房存量市場的城市,優質學區、商圈、醫院、地鐵周邊的房子,依然會享受最高的溢價,這是存量時代房地產最顯著的特徵。
經濟學家任澤平之前曾用「6字」說破房地產的規律:金融、供需、人口。
這也就是大家熟知房地產準則:短期看「金融」,中期看「供需」,長期看「人口」。
金融、供需、人口這6個字,就是洞察未來樓市趨勢的「鑰匙」。
當房屋持有成本上升,房價停漲,當三四線城市的供給越來越多,需求越來越低,當一二線城市匯聚比現在更多的人口,房地產市場的「分化」將不可避免。
對購房者來說,假如你是不折不扣的剛需,如果家裡的財力支持,優先選擇人口500萬以上大城市的「主城區」,最好是國家中心城市、長珠兩三角這樣的城市群,才能夠避免自己的房子,在10年後面臨「打折促銷」的窘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7JMm8BMH2_cNUgZy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