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真正的成熟,是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

2019-10-19     國學書舍

菜根譚:真正的成熟,是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

《菜根譚》中說: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

在寧靜的環境中保持的平靜,並不是真正的平靜,若在喧鬧的環境中,仍然有一個平靜的心態,才是心性的圓滿真正境界。

人生的感悟與成長,並非是在心靜如水的狀態之中產生的。

而是在嘈雜喧鬧,甚至負重前行的逆境之中練就出來的。

在任何情況下做到泰然自若,坐懷不亂,才是靜的真正境界。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洒脫智慧的人,在靜中能耐得住寂寞,在動中經得住誘惑。

在平靜的生活中坦然自若,不枯燥不抱怨,在逆境的時候,也能有一份不一樣的堅定心思,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成熟。

一個人,當事情來臨的時候不急不躁,有一種大的胸懷和氣度,能夠掌控當下的局面,這才是超脫於自然本身的境界。

豫章太守顧劭,是顧雍的兒子。

顧劭在任內去世的時候,顧雍正在興趣盎然的召集大批部署歡聚,自己正在下圍棋。

外面稟告豫章的信使到了,卻沒有兒子的書信,顧雍這個時候神情未變,但是心中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於是他用指甲掐自己的手掌,血流出來,沾染到坐墊的褥子上面。

賓客散去之後,顧雍才嘆息著說:「我已經沒有了延陵季扎失去兒子時那樣高尚闊達,難道像子夏那樣因為喪子而哭瞎眼睛,招來眾人指責嗎?」

於是顧雍放寬胸懷,疏解心中的哀痛,神色坦然自若。

顧雍接到兒子死去的消息,內心感到陣痛,但是在下屬面前,仍然保持外表的平靜。為了不打擾下屬的雅興,不使自己慌亂,忍著悲痛不發作。

喪子之痛對於人生來說,何其悲傷,但是他卻能有不一樣的超脫和鎮靜,這樣的氣魄和內涵,真是讓人心生敬意。

古人云:「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將複雜的局面控制的很好,是真正有手段的人;能夠在危機時刻鎮定不動,才是真正堅定的人。

面對苦難的那一份沉靜,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一種胸懷與境界。

而是需要在歷經磨難之後,鍛鍊出的一份堅韌,也需要身處苦難的自我救贖,才有這種與眾不同的修養。

學會在苦難中沉澱和打磨,不要懼怕逆境,不要懼怕人生的風雨。

正所謂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真正考驗人的往往是逆境,能讓一個人成長的也是苦難。

恬淡的志向需要富貴奢華場合的考驗才能體現出來,鎮定如一的節操,需要紛擾複雜的環境來驗證。

順境的時候,不可焦躁,不可迷失自我,關鍵的時候也要受得了利益的誘惑,能讓我們學會承受福分,不迷失本性。

而在逆境的時候,則能練就堅定的意志,超於常人的抗壓能力。

在遇到艱難曲折的時候,保持做人的正直原則和品性,不迷亂心智,不向生活低頭,才可謂是真正的強者。

真正的成熟,是在處於低谷之中,也能有一種自我救贖,從而散發更璀璨奪目的光彩。

蘇軾,便是這真正的天才。

蘇軾在面臨低谷的時候,就保持了一個不一樣的靜定。

他經歷「烏台詩案」之後被貶黃州,那段時間就是人生的低谷,承擔著巨大的苦痛與壓力,蘇軾試圖反思自己,總結過往的人生。

但是,他在苦痛中並沒有墮落,反而有了更多的一種升華。

蘇軾先是閱讀佛教經典,在長老的指導下學習禪坐的功夫,後來又學習道教思想,修煉自我心性。

在人生低谷的幾年之中,物質條件匱乏,但是有著極大的精神收穫,對於佛道理念的踐行,也是其中更好的展現,也為了他日後的步步高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真正的智慧之人,懂得在苦難中沉澱自我,實現自我救贖。

也能鍛鍊一副不怕風雨的筋骨,用來釋放更好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以古人文化修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n-420BMH2_cNUgS5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