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複診做得好,血糖會更棒

2020-04-01   糖尿病同伴

疫情期間,糖尿病人定期到醫院複診意義重大:一是根據血糖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二是能在早期篩查併發症並及時干預

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許多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患者,延遲到醫院就診,藥物中斷,又不能放心地開展戶外活動,加之患者心裡害怕,擔心到醫院看病被感染病毒,所以拖延了病情。臨床上就遇到過這樣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口乾、多尿、精神不佳,一查空腹指尖血糖,正常值是在3.9~6.1mmol/L之間,而他的卻高出許多,馬上安排住院,查靜脈血糖38.2mmol/L,尿酮體陽性+++,血滲透壓增高,診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再拖下去就會有生命危險。還有一位李女士,空腹血糖高達15mmol/L,原因居然是:春節前買的一箱葡萄,老伴兒不愛吃,子女們來不了,李女士只好自己都吃了,「要不然多浪費啊」 !

太原糖尿病專科醫院陳林慧主任指出:目前糖尿病雖然無法根治但能有效控制,隨著病程的延長,B細胞功能逐漸衰退,治療方案需要根據血糖情況適時調整。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加速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比如發生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失明等。定期複診檢測能在早期將併發症篩查出來,並及時作出干預,從而預防、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髮展。

疫情期間,糖友們長期居家,如果出現「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嚴重低血糖或反覆低血糖,腹痛、噁心、極度口渴,四肢無力、肢體發麻或疼痛,不明原因的視力減退,傷口感染或難以癒合……就提示血糖控制得不好,亟需就醫。

那麼,糖尿病患者如何該如何進行複診呢?

01

剛開始治療時:至少1個月複診一次

糖尿病患者剛開始治療時,應至少1個月複診諮詢,溝通藥物治療情況、症狀改善情況及家庭保健康復知識。

02

當血糖穩定後,也至少保證每3個月檢查一次

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穩定後,可適當延長複診的間隔時間,但也應至少保證3個月與專科醫生進行溝通,定期使醫生和患者自身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做到清楚和了解。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與糖類的結合產物,它與血糖的高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抽血前2~3個月的血糖控制好壞的指標。

03

當生活方式有很大改變時

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很大改變、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或出現其他新症狀時,常提示可能伴發併發症時,需要儘快諮詢醫生。

04

常規檢查:每半年檢查一次生化全套指標

生化全套指標包括:肝腎功能、血脂、尿酸等。肝臟與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關係密切,糖尿病患者服用藥物需要肝臟代謝,有些糖尿病患者合併脂肪肝,因此要定期檢測肝功能。糖尿病患者較一般人群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這不僅與血糖控制程度、高血壓等因素有關,還與脂質代謝異常密切相關,脂質代謝異常可使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病的發生率大大增加。

05

不可忽略的重要檢查:每年檢查一次眼底、每年檢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引起失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糖尿病眼部最嚴重的併發症。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逐漸惡化,視力在不知不覺中下降,因此要定期檢查眼底。一旦發生眼底出血,病情逆轉將很困難。

尿微量白蛋白檢查,是要監測糖尿病對腎臟的損害程度,是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則需遵照腎內科專科醫生的意見定期複診。

此外,糖尿病患者每年還須進行一次心、腦血管及肢體動脈的相關檢查,如:心電圖、腦血流圖、血管超聲等。

複診前需要做哪些心理準備?

01

遵醫囑按時足量服藥。

糖友應堅持原有治療方案,尤其是胰島素的應用,切忌擅自停藥、改變劑量或隨意替換藥物。否則,會造成高血糖捲土重來、病情惡化,或增加低血糖、血糖波動風險。


02

疫情期間及結束後切忌飲食放縱、胡吃海喝聚會,要適當控制飲食、適量運動。

03

在家堅持做好血糖監測記錄。

建議用專門的記錄本記錄血糖日誌,必須記錄的信息包括:測試日期、時間點(哪一餐、餐前/餐後)、血糖檢測結果、飲食(有無加餐/減餐)、用藥方案、運動量、其他疾病或應激反應。

餐後血糖升高水平大都代表一天中血糖最高點,且餐後高血糖與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因此特別提醒:糖友們要注意在家檢測餐後血糖。從每餐(即早餐、午餐、晚餐)第一口飯開始計時,細嚼慢咽、不間斷進食,直至用餐完畢,之後不要再進食,2小時後測量的血糖即為餐後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