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時與模特公司簽約,16歲走上T台。
178公分的身高,完美的魔鬼身材,一張絕壁無暇的天使面孔。
1992年出生的她,就是呂克·貝松的最新大女主:薩沙·露絲。
與以往呂克·貝松簡單直接的片名一樣,這部新作被定名為:
《安娜》
與以往呂克·貝松暴力華美的風格一樣,這部新作依舊炫麗:
殺人如真人吃雞,做愛狂野而奔放。
毫無疑問,《安娜》是呂克·貝松近幾年來,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好看分三個層面:
女主,好看。
動作,好看。
劇情,好看。
呂克·貝松鏡頭下的女人。
有特點。
1990年的《女囚妮基塔》是盧貝松成名作,他的前妻安娜·帕里約在劇中飾演的妮基塔一角。
與《安娜》的劇情相似,妮基塔在法國情報局安排下,成為國家的秘密殺手。
1994年,《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娜塔莉·波特曼,混合著憂鬱與成熟的氣息。
瑪蒂爾達在殺手裡昂的幫扶下獲得成長,並伺機復仇。
1997年,科幻電影《第五元素》里的米拉·喬沃維奇,又一個呂克·貝松的前妻。
米拉飾演的生化人莉露,帶著拯救世界的神秘特質,動作風格凌厲乾脆。
2014年票房大賣的《超體》,斯嘉麗·詹森成了不斷進化的超能者。
露西除了超概念的酷炫設定之外,更有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終極思考。
看懂了嗎?
呂克·貝松對女性的欣賞與審視,從始至終都帶有一種從皮到骨的「酷」勁兒。
但在這層外衣之外,又展露出身處男權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常以女性的「被拯救」或「自我拯救」為母題切入。
在上一部作品《星際特工》嘗試科幻巨製慘遭滑鐵盧之後,呂克·貝松又將目光轉回到高挑冷艷的女特工身上。
這部《安娜》既是他最擅長,也是他最中意的題材。
女主薩沙·露絲此前沒有多少拍戲經驗,只在《星際特工》中有短暫出演,飾演珍珠族的公主。
在《安娜》中,貝松為露絲安排了雙重身份,既是克格勃的特工,也是本色出演的超模。
與此同時,影片對安娜內心的挖掘也是淺嘗輒止,很明顯,露絲也並不是衝著表演獎去的。
影片從始至終貫徹一個字:「爽」就完了。
從殺人到秀場,從街上到床上。
攝影機在瘋狂尋找著各種刁鑽角度,用以表現女主的逆天大長腿。
連續幾場動作槍戰戲,安娜都是以一敵眾。
槍聲響起時血漿飛濺,女殺神動作凌厲,場景調度華麗,令人大呼過癮。
這次的《安娜》,從視聽層級徹底釋放出呂克·貝松對商業美學的詮釋。
主演薩沙·露絲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不是一個愛好運動的人,我原以為我的舞蹈功底可以有所幫助,但事實證明完全幫不上忙。」
薩沙·露絲為了飾演女特工安娜一角,提前完成了為期兩個月的艱苦武術訓練,保持每天訓練6小時,每周5天的高強頻率。
「美女+暴力」的視覺情緒,誰能頂住?
呂克·貝松,真的是越老越妖。
文章開頭,我連說了三個「好看」。
除了美女和動作,還有劇情。
陳舊的特工題材,陳舊的間諜陰謀,陳舊的四角戀情,陳舊的女性救贖。
這麼多陳舊的元素,怎麼能變得好看呢?
呂克·貝松就是一個字:
剪。
《安娜》充斥著閃回交叉的非線性敘事,讓本片變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燒腦大片。
影片不僅要讓你過足眼癮,還得思考著拼湊破碎的情節。
雖然閃回倒敘手法的重複運用,有些顯得過於刻意,但還是成功挽救了這個原本平庸至極的劇本。
「5年後」。
「3年前」。
「半年後」。
……
時間線每被打亂一次,情節就會發生相應的反轉。
導演一直採用限知視角敘事,不到影片的最後一刻,觀眾根本就不會了解整個故事的全貌。
這種如森林迷宮般的劇本遊戲,讓《安娜》的娛樂性和商業性大為提升。
但眾所周知的是,呂克·貝松的身體里,一直還住著一個文藝的靈魂。
比如,安娜對「自由」苦苦求索:
克格勃隨口而出的俄國文學:
這些都是貝松在商業與文藝的天平,試圖尋找微妙平衡的最佳證明。
呂克·貝松電影常常對準社會邊緣化的人物,如小偷、殺手、騙子等等,他通過對這些特殊人物的刻畫,用以宣揚人人都認同且追隨的普世價值。
隨著法國新浪潮轟轟烈烈的進行,法國電影卻在其後幾十年逐漸走向沒落,單一的電影類型,讓法國電影被束縛在一個看不見的牢籠中。
作為如今法國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呂克·貝松在好萊塢商業電影中找到了出路。
在借鑑大量好萊塢通俗情節後,貝松將這類元素成功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看似搖擺不定卻又個性中和的「商業文藝片」,成為了這位法國導演的最大標籤。
注意看。
「商業文藝片」,商業在前。
這部集合了動作,暴力,愛情,間諜,特工,懸疑,文藝等多重元素的《安娜》,將呂克·貝松縱橫影壇的看家本領都亮了出來。
如果這是一部純粹的商業片,安娜的最終目的將會是為了金錢而搏命。
如果這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安娜的最終目的將會是為了愛情而周旋。
但在呂克·貝松的字典里,他給出的答案是「自由」。
自由到底有多可貴?
沒說。
影片大篇幅充斥著商業訴求,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反倒退居其次。
而安娜殺人如麻的姿態,也倒是看出了瀟洒與享受。
或許,她只是單純的厭倦了當一個特工社畜。
心累。
為什麼會拍《安娜》?
這還得從上一部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說起。
號稱足以與《阿凡達》相媲美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僅製作投資就高達2.1億美元,是法國影史上最貴的電影。
結果,賠了個底兒掉。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全球票房僅收穫1.85億美元。
這也成為了歐羅巴電影公司和呂克·貝松事業的重要轉折。
今年5月,歐羅巴公司因為2.7億美元的未償債務,正式被法國政府列入破產保護名單。
而呂克·貝松近來陷入的性醜聞風波,更是讓這家公司雪上加霜。
如今,歐羅巴公司已經拋售出了500多部電影的版權,賣掉了電視制播小組,大幅進行裁員,重組,但依舊未能讓財務狀況有所好轉。
投資僅3000萬美元的《安娜》,是呂克·貝松雄心勃勃的翻身之作,影片中酷爽過癮的橋段比比皆是,預示著他渴望重新獲得市場的認可。
然而,《安娜》284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又讓殘酷的實現又擺了貝松一道。
呂克·貝松曾言,自己一輩子只拍10部電影。
很明顯,他食言了。
但如今身陷多重困境,呂克·貝松的職業前景不容樂觀。
好怕《安娜》將會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