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飲酒詩賞析:《鷓鴣天》《採桑子》《如夢令》

2019-12-21     語文夢工廠

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宋·黃庭堅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譯文

深秋的清晨,黃菊枝頭顯露出了陣陣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著斜風細雨吹笛取樂,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頭上。

要趁著身體健康努力加飯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盡情歡樂。頭上黃花映襯著斑斑白髮,兀傲的作者就要以這副疏狂模樣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們冷眼相看。

注釋

史應之:據黃庭堅《山谷詩內集》卷十三《戲答史應之三首》任淵註:史應之,名鑄,眉山人,落魄無檢,喜作鄙語,人以屠僧目之。客瀘、戎間,因得識山谷。

莫放:勿使,莫讓。

簪(zān)花:以花插頭。倒著冠:倒戴著冠兒。此句暗用山簡典故,表現不拘世俗、風流自賞的生活態度。《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日:『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茗芋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白接籬,頭巾。

且加餐:《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李白《代佳人寄翁參樞先輩》:「直是為君餐不得,書來莫說更加餐。」

黃花:同黃華,指未成年人。白髮:指老年人。牽挽:牽拉,牽纏。

付與:給與,讓。

冷眼:輕蔑的眼光。

鑑賞

此詞是黃山谷與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隱客」史應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詞通過一個「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現了山谷從坎坷的仕途得來的人生體驗,抒發了自己胸中的苦悶和激憤。詞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時也是那一時代中不諧於俗而懷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勸酒之辭,勸別人,也勸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歡樂。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是紀實,點明為重陽後一日所作。因史應之有和詞,故自己再和一首,當亦是此數日間事。賞菊飲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緣,借「黃菊」自然過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乾」。意即酒中自有歡樂,自有天地,應讓杯中常有酒,應該長入酒中天。「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著意寫出酒後的浪漫舉動和醉中狂態,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橫起笛子對著風雨吹,頭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時的狂放行為,只有酒後醉中才能這樣放肆。

下片則是對世俗的侮慢與挑戰。「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仍是一種反常心理,其含意於世事紛擾,是非顛倒,世風益衰,無可挽回,只願身體長健,眼前快樂,別的一無所求。這是從反面立言。「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則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開,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彌堅,故有黃花晚節之稱。這裡說的白髮人牽換著黃花,明顯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決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現給世俗之人看。這自然是對世俗的侮慢,不可能為時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詞以簡潔的筆墨,勾勒出一個類似狂人的形象,抒寫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憤懣,表現出對黑暗、污濁的社會現實無言的反抗。詞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樂自娛、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來發泄心中鬱結的憤懣與不平,對現實中的政治迫害進行調侃和抗爭,體現了詞人掙脫世俗約束的高曠理想。主人公曠達的外表後,隱藏著無盡的辛酸與傷痛。

創作背景

本詞大約作於元符二年(1099)重陽節之後數日,當時黃庭堅在戎州(今四川宜賓)貶所,此時處於貶謫中整整四年,心情抑鬱。本詞同調同韻共有三首,此為第二首。第一首有副題曰:「明日獨酌自嘲呈史應之。」之後史應之做了和作,這首詞是黃庭堅在宴席間對史應之和作的再和。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宋·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詞句注釋

多景樓:北固山後峰、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樽酒:舉杯飲酒。「樽」同「尊」。

琵琶語:指歌妓所彈琵琶能傳達感情如言語。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細捻輕攏: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攏指按弦。語本白居易《琵琶行》。

醉臉春融:酒後醉意,泛上臉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斜照:將要落山的太陽照著。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作品譯文

本來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於多景樓中。同在他鄉同舉杯,故友又重逢。回首當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業無成轉頭空。且停杯,側耳聽——琵琶聲聲訴衷情。細細地捻,輕輕地攏,醉了琵琶女,一臉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陽脈脈相輝映,江天一色晚霞紅。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十月,蘇軾從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不斷與朋友聚會,飲酒賦詩,非常痛快。行到潤州(今江蘇鎮江),與朋友孫洙(字:巨源)相遇,據《東坡詞》引《本事集》雲,這次他們又約上王存(字:正仲),同登多景樓,座中還有官妓胡琴彈曲助酒。孫洙對蘇軾說:「殘霞晚照,非奇才不盡。」蘇軾欣然命筆,做成此詞。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文學賞析

多景樓在鎮江多寶寺中,位於長江邊上,撒密安環水,登樓遠望,氣象萬千。由「多「字,出發了東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嘆。多情多感,是詩人的氣質,也是多病的緣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樓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開篇兩句,一連疊用四個「多」字,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產生出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時正是作者因為反對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時刻,這裡的「情」、「感」和「病」,都帶著政治色彩,深含著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於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藉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於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於李商隱《樂游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名家點評

陳洵說:「詞筆莫妙於留。蓋能留則不盡而有餘味,離合順逆,皆可隨意指揮,而深沉渾厚,皆由此得。」(出自:《海綃說詞》)

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東坡這闋《採桑子》,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的精品,但卻非常符合沈祥龍所總結的對小令的要求,當可為則。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注釋

疏:指稀疏。

捲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鑑賞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儘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捲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捲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講解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捲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dbcLW8BMH2_cNUgCk-n.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