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什麼天生嗓門大,說話聲音的大小,足以見人品

2019-05-15     S的魔鏡

我很喜歡看午夜場的電影,因為那時候孩子都睡了,來看的都是成年人。

不會有吵鬧聲,不會有哭聲,不會有不加掩飾的笑聲。

我相信,即使在公共場所,大家也都希望能有一片寧靜的私人空間。

前段時間跟一個朋友出去玩,一起坐動車。

旅途漫長,朋友上車不久,就拿起手機放音樂,抖音熱歌。

聲音放得挺大,很多人往我們這邊看。

我覺得影響到別人,挺尷尬的,於是拿了個耳機給他。

朋友卻說:「這個耳機是入耳式的,不舒服,不想戴。」

我說:「那你小聲點,影響到別人了。」

朋友笑說:「這有什麼,自由的國度,他們也可以放歌聽啊。」

我無語,他卻得意洋洋,愜意半躺,聽著歌睡了。

音樂就這樣放了一路,後來我受不了偷偷拿起來關了。

01

記得小學的時候,教「自然課」的老師跟我們解釋噪音。

「不管多悅耳的聲音,在不適宜的時候影響人,都屬於噪音。」

對此,我一直有很深的感受。

我可愛的父親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晚上都要聽閩南語歌,就是那種「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的歌。

我念書的時候,睡得比較早,就經常被歌聲吵得睡不著,深感痛苦。

好幾次,我衝出來把電視關掉,然後就會被父親追著打。

後來父親也覺得這樣不好,就很少聽了。

還有就是我可愛的母親,祖傳的大嗓門,只要是跟她對話的人,距離她超過兩米,她就得向陝北人吼山歌那樣。

「誒!那個誰!你聽到了嗎?」

「聽到了!不過我要聾啦~你可以小聲點嗎?」

「好的~」

別說我,村那頭的狗都能別嚇醒。

我相信,在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修路的,施工的,樓上裝修的,講話大聲的,外放音樂的...

煩不勝煩。

用這類噪音給他人造成影響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很自私的表現。

人們在聊八卦、說隱私的時候,都會竊竊私語,生怕聲音大點,被別人聽了去,對自己造成影響。

但是,有一些自私的人,說話總是那麼嘈雜刺耳,絲毫不注意自己身處什麼場所,會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說話的音量大小,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層次。

02

很多人在吵架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把聲音放大。

想起《奇葩說》裡面的范湉湉,每次辯論,都會用壓倒性的音量,讓對手沒辦法開口說話,以此來獲得勝利。

在我看來,其實范湉湉有很多觀點,也很犀利獨到,完全沒必要用「潑婦罵街」的方式,去贏得比賽。

對手在表達的時候,經常硬生生被打斷,也影響了觀點的表達,這樣得來的勝利,實在有點勝之不武。

音量大,不代表你說的話就是正確的,只能說明,你是一個性子急,急於表達,卻不願意傾聽的人。

很多人欣賞那些「讀書人」,溫文爾雅,處變不驚,其實他們的風度,都來源於「只講道理,願意傾聽」。

雖然,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秀才的理才是正確的,胡攪蠻纏的人,只是在拚命挽留自己的尊嚴。

越胡攪蠻纏,越說明這個人不講理。

所以說,如果有一天你跟別人爭辯,對方願意聽,你就慢慢講,對方不願意聽,不妨保持沉默。

就像孔子說的:「夏蟲不可語冰。」

03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經常出現在職場、學校。

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比較調皮,不愛學習。

班主任經常會在課堂上點名批評,而且話都說得特別難聽,嘲諷的味道十足。

一次,班主任抽查作業,那個同學找不著作業。

班主任覺得,他就是沒寫,故意這樣說的。

同學在書包里找了又找,在課本里一頁一頁翻,就覺得自己明明是有帶的。

班主任走過去,把他的書包扔到走廊,讓他在走廊慢慢翻,找到了再進教室。

同學赤著臉,翻著包,耳朵里聽著教室里傳來班主任的話:「不學習,還撒謊,這樣的人,人品和智商都有問題。」

他依舊翻著包,臉更紅了。書散落一地,啜泣聲,越來越大。

當師長的,當然有資格,也有義務批判學生,只是,學生也有尊嚴,也有人格。

在教室里坐著的,有他最好的朋友,有他暗戀的女同學,這樣的教育,真的合適嗎?

況且,他真的有做作業,真的丟了,忘了帶,該怎麼辦?

指責的聲音,最好是在私下發出,而且,一定要知曉了真實情況,再發聲。

妄加指責,不分場合,很容易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這也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行為。

04

人與人之間,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換位思考,可以讓身邊的人,感覺舒服一點,過得愉快一點。

最簡單做法,就是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

正如蔡康永說的:

講話時最好自覺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S的魔鏡

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吧

【今日話題】你覺得在公共場所外放歌曲,是沒素質的表現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d5R-2sBmyVoG_1ZWH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