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智白嗲們
全宇宙知名的女權主義者艾瑪·沃特森在還有不到半年就要30歲的時間點上,接受了英國版《Vogue》的專訪,在提到年底即將上映的新片《小婦人》中,自己的角色Meg拒絕妹妹的逃婚提議時,她說:「我愛他,這是我的選擇,我很快樂。我的夢想和你不一樣,並不意味著我們夢想沒有價值。」
《小婦人》劇照
很難想像,這是艾瑪會說出來的話。在這次採訪里,她甚至還感嘆自己沒有辦法用約會軟體,只能靠朋友們安排「相親」,最後常常跟相親對象成了好哥們
而採訪她的記者,是英國著名的變性媒體人,跨性別權利活動家帕麗斯·李斯。她是英國《Vogue》的第一位跨性別專欄作家,也是首位登上BBC的跨性別主持人。
同時,在帕麗斯還是一個男性的少年時代,曾經是個青少年罪犯,因為盜竊罪坐過牢。
在一場30分鐘的採訪里,我們看到了兩個女孩交織的人生,和這個時代的女性面臨的共同困擾。
艾瑪被要求做一個現在很流行的平行宇宙假設:如果9歲那年沒有被選中演赫敏,她的人生會如何?
她有些無奈地說,自己被選中的時候是9歲,現在是29歲,自己在這個身份里活了20年,而一個人對自己9歲之前的人生又能有多少記憶呢?
「我不記得了……」她的聲音里充滿唏噓,「我不記得我『不是赫敏』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了……」
帕麗斯的無奈則跟眼前這個「天之嬌女」截然不同。「他」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發現了兩件事:自己喜歡男人,自己想成為女人。
「他「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放手去真正追求這些事情,沒有誰真正給過「他」幫助和指導,「他」開始找一些途徑宣洩自己的困擾,比如嗑藥,比如犯罪。16歲那年,帕麗斯因為盜竊罪被判入獄。
艾瑪的少女時代,也有著同樣的身份迷失。
她說自己曾經需要周圍的人提醒,才能記起自己不僅僅是個小童星,而是別人的女兒、姐姐,除了扮演赫敏,她還有其它的身份。
她也會有青春少女的洋洋得意:「我過去總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那麼在意快要30歲了這件事?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啊!」
同樣是少年的帕麗斯這個時候進了監獄,帶著極度恐慌服滿了8個月的刑期。是的,大部分內心還有良知的少年犯,他們真正服刑的時候是很恐慌的。帕麗斯說在監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自己的人生。
出獄之後回到學校,身份的迷失又開始重新包圍他。
「我真的太想做變性手術了。」這是帕麗斯出獄之後考慮最多的事情,「我看到校園裡那些漂亮的女孩子們,她們可以開心地跟男生聊天,我好嫉妒啊。」
直到有一天,一直撫養帕麗斯長大的祖母去世了。「他」開始意識到人生苦短,何必要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呢?
「他」接受了一位醫生的建議,找了一家倫敦的診所,開始接受一系列「成為女人」的治療。
比起接受治療更痛苦的,是讓別人接受她。在帕麗斯成為「她」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敢告訴別人自己是變性人,她害怕別人看不起她,嘲笑她。雖然最終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但她依舊活在對別人眼光的恐懼里。
儘管今天已經可以坦然地用「我是個變性人,我超會自拍」這樣的開場來採訪艾瑪,但她仍然有些猶豫地小聲問了一句:「跟我這樣的人用同一個廁所,你可以嗎?」
艾瑪大聲回答著:「當然啦!」然後她緊緊握住了帕麗斯的手。艾瑪開始傾訴她對人群的焦慮,長年以來只要上街或者坐火車之類的,她都會異常緊張。
她說她最喜歡的節日是萬聖節,因為只有在那天,她可以扮演成任何人。
艾瑪沒有辦法對普通人傾訴,因為大家覺得那是個女明星的做作和矯情,她只能握住眼前這個變性女孩的手。因為她知道,那種時時刻刻活在別人目光中的痛苦。
帕麗斯剛剛變成女性那段時間,一度很難找到工作,連電話接線員那樣的工作也不行。其實比起變性人,人家更介意的是她「有案底「。
還好,念英文系的帕麗斯很有創作才華,她開始為LGBT媒體寫作。在這期間一直有一位精神偶像指引著她:英國作家拜倫。拜倫是19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和詩人,創作了長篇敘事詩《唐璜》。帕麗斯說她常常一個人跑去拜倫的故居紐斯台德莊園,那位19世紀的不羈才子,激勵著這個21世紀的變性女孩。
她開始為《衛報》之類的主流媒體創作稿件,為英國《Vouge》寫專欄,成為BBC記者,入選《獨立報》的LGBT影響力榜單「彩虹榜」,成為全英國最負盛名的跨性別運動領袖。
然後她坐在著名女權主義者艾瑪的對面,問她:「30歲還單身,你會焦慮嗎?」
艾瑪說:「我會。我曾經以為我不會,直到現在,我29歲零7個月了,那些大家都會有的想法——我還沒有一個家,沒有丈夫,沒有孩子,這些想法突然下意識地湧入我心裡。」
雖然事業上還算挺順利,但艾瑪很坦白地承認,那種焦慮依舊在。她甚至為此去做過心理諮詢,因為她覺得羞愧,自己是「艾瑪·沃特森」啊,是「獨立自主現代女性」的代言人啊,怎麼可以為30歲還單身焦慮呢?這好像跟自己的人設不符啊!
還好她是真的擁有赫敏的智慧,她後來漸漸想通了。她說長久以來,自己被塑造成一個「象徵」,她是大家想像中的,也甚至是她自己想像中的那種現代女性。但她最終跟自己和解了:「我也是個人啊。你們想要的那些東西,我也想要的。」
所以當她聊到扮演《小婦人》中賢妻良母的大姐Meg的時候,她說其實女權主義並非只有一種單一的方式可以實現,很多時候它是一種選擇權。每個女性都可以選擇她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有趣的是,在這段走心訪談的油管評論上,被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是:「她們在聊女性和這個世界,評論怎麼都在說『哇,她看起來不像30歲啊』。」
也許這個採訪加上這條評論,才是我們真正面對的現狀,但我們也不必過於消極,畢竟改變每天都在發生。
早年希區柯克的電影里,女性扮演的角色只有一種「花瓶受害者」。後來《哈利波特》里的「麻瓜女孩」赫敏聰慧勇敢,門門功課考第一。
格蕾絲·凱利在希區柯克電影《後窗》中非常典型的女性受害者形象
再後來瑪麗蘇故事的《摘金奇緣》里,女主角是個大學經濟學老師。如今是艾瑪接受一個變性人的採訪,像好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為她加油打氣。
還有下周即將上映第二部的《冰雪奇緣》,它代表著迪士尼曾經「公主需要被王子拯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的趨勢是「我當我自己的女王」。
《冰雪奇緣2》中國首映禮現場
Elsa就是個特別典型的大女主,同時她也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迪士尼公主」。Elsa和《冰雪奇緣》的現象級爆紅正說明了迪士尼塑造角色的與時俱進。
對了,已經看過首映的我忍不住偷偷劇透......第二部里的安娜會有大動作!並且倆姐妹目測要成為「年度C位帶貨女王」!
總之,我在閱讀艾瑪與帕里斯的對話時,腦袋裡蹦出這樣一個想法:該勇敢的時候就勇敢,像帕里斯那樣,想做女人就大方做個女人。該焦慮也可以焦慮,畢竟艾瑪都是她會焦慮了,那我們也沒什麼可覺得丟臉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註:
- 內容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聯繫公眾號 -
責任編輯:陳泰山 / 編輯:安達 / 設計: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