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9分+!國產醫療劇像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2020-02-11     票房俠

為什麼我們總是拍不出頂級的國產醫療劇?



從2001年的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開始,將近20年,破8分的國產醫療劇未及兩位數,同為鄭曉龍執導、最近因為「神預言」新冠狀病毒再度走紅的《急診科醫生》,豆瓣評分也僅為6.6分。

而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卻成為一匹黑馬,不僅引髮網絡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2分的高評。



豆瓣9.2背後,當然是許多觀眾在借著紀錄片,在表達疫情下對醫護人員的敬意。

但《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



這個特殊的時期里,除了《中國醫生》在愛奇藝平台熱播外,這些醫療紀錄片的播放量也都增長明顯,且都進入到各平台紀錄片的推薦首頁。

接下來,肖戰、楊紫、楊冪、白宇、陳曉等主演的醫療劇,將在今年完成霸屏。問題是,國產醫療劇,能破除口碑魔咒嗎?



也許答案就藏在這個問題里——國產醫療劇拍到現在,為什麼評分都不如TA們?

中國醫生

國產醫療劇怎麼拍?換個角度想——

為什麼這些聚焦我們平時嫌苦悶嫌沉重題材的醫療紀錄片,在近年來屢屢成為催淚和口碑擔當,甚至口碑碾壓國產醫療劇?也許是因為這些作品雖然有著不同的敘事手法和故事內核,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問題——

中國醫生,到底是群什麼人啊?



他們是一群聽話的人。用長相似沈騰,語速快於常人,頂著疊加了好幾層的黑眼圈,整日「盡瞎說大實話」的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話說,「第一批醫生,他們在對疾病的傳播性、疾病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把自己暴露在病毒面前,他們都是了不起的醫生,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所以我把他們都換了下來。」



一位全國都知道了他名字的醫生,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7日凌晨2點58分去世。年僅34歲。



從李醫生的身上,能看到千千萬萬中國醫生的縮影,就像紀錄片《中國醫生》里講述的那樣:

「所謂醫生的責任與擔當,不過是一群普通人穿上了白大褂,開始救死扶傷。」

《中國醫生》是國內首部聚焦醫生的作品。製作團隊將鏡頭對準全國各地 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手術室、ICU等科室,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和最普通的醫護人員,並聚焦這些「中國醫生」們在事關生死之時,每個決定和抉擇背後的情感涌動和人性博弈,帶領觀眾看到手術台之外,一個個有溫情、有責任、也有焦慮、有擔心的中國醫生。



整部紀錄片都以一種極度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還原了真實的醫患生態。相較於近年來醫療紀實節目逐漸戲劇化的創作趨勢,製作則採取了平實樸素的敘述手法,不僅沒有複雜運鏡和任何煽情配音,也刻意避開了過多生離死別的式的煽情場景,解說詞點到即止,以冷靜克制的敘述話語,還原醫生們直面病痛醫患的現場,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各個領域疾病救治的專業知識。

另一方面則聚焦於這些中國醫生們做每一個生死猶關決定時的背後動因,既呈現,又不動聲色帶著觀眾這個群體的「愛」與「怕」。

中國醫生怕什麼?紀錄片里的一位主任醫師,最誇張的時候,曾經手術做到凌晨12點,還有16台造影,一直忙到凌晨5點才休息。

好不容易下了班,脫下白大褂,他才開始後怕:「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



但轉念一想,「我不能死。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個這樣的。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這群中國醫生的擰巴之處就在於——嘴上說著「不敢死」,該熬夜做的手術一個沒少;

明知疫區情況兇險萬分,但還是義無反顧提交請戰書,哪怕到了現場,依然被憤怒的病人故意噴口水。

「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那是因為比起怕死,他們更怕救不活。

國產醫療劇,能不能這麼拍?

人間世,人世間

從故事角度看,國產醫療紀實節目既有「全景式」展現,也有「特寫式」描寫,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敘事視角。

《人間世》的片名,來自於莊子探討人生無常的短篇《人間世》。節目導演認為,「拋開醫生和病人的身份,他們都是人。醫院是尋找人性故事最好的地方。」



這部兩部豆瓣9.6分的紀錄片就以醫院為原點,聚焦醫生與患者雙方的大型醫療全景化深度紀實片。敘事場所延展到醫院的各個角落,紀錄對象既包括醫者,也包括患者,拍攝者用蹲點拍攝的手法,記錄了一個個發生在醫療行業真實感人的故事。

還有節目會選取一個特別的切口進入。例如國內首個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提名的《生門》,就以罕見的生育題材為主線,在武大中南醫院對80多位產婦進行跟蹤拍攝,之後確定了40個成型故事,再從這40個故事中選出4個驚心動魄、最具代表性的生產故事剪輯成片,最終記錄下了這些產婦生育孩子的過程及其背後家庭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將生命的誕生呈現於觀眾眼前。



「國產醫療紀實節目的手藝正在快速追趕全球紀錄片頂尖水平。」有觀察者認為,從不同的敘事手法出發,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基本都採用客觀冷靜的旁觀者身份來記錄醫院裡的真人真事,普通用深度報道、沉浸式拍攝的方式進行創作,又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手法。

例如《生門》是一部少有的沒有旁白的紀錄片,全靠鏡頭的語言來訴說故事本身。節目中用了很多長鏡頭,俯拍鏡頭和特寫鏡頭,也完整記錄下了現場的聲畫。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節目開場,就是攝像機緩緩穿過醫院走廊,紀錄了婦產科這一獨特「生門」。

《人間世》則使用了許多鏡頭記錄者對於生命感悟的旁白,以及較為豐富的藝術手法,從口碑上看,節目連續兩季豆瓣9.6的評分,也在所有國內節目中居於首位,但多元藝術手法也會引發爭議。



例如被網友稱作大型催淚彈的《人間世》第二季第一集,把鏡頭對準罹患惡性骨腫瘤的孩子們,其中有一個描述患者夢境的場景,在她的夢裡,孩子們變身成為自己喜愛的動漫人物,舉起武器向病魔發動攻擊並獲得重生。 許多網友認為在一部本該冷靜客觀的紀錄片中插入這樣的電影化藝術煽動手法,尷尬讓人跳戲,並不妥當。



紀錄片去拍,也許存在爭議,但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好故事,為什麼從沒有國產醫療劇去拍呢?

國產醫療劇像這麼拍,就對了

在醫療紀錄片掀起一輪收視高潮的時候,今年的醫療劇也出現了井噴之勢,楊冪、白宇主演的《謝謝你醫生》著重展現ICU(急診重症監護室)醫生的日常;楊紫、肖戰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里,男主的身份是外科主刀醫生……



戚薇、楊祐寧主演的《一起深呼吸》是中國首部援外醫療群像劇;陳曉、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聚焦的是兒科;董子健、張嘉倪主演《小大夫》聚焦的是婦科。



但縱觀這個片單,還是讓我們的期待值降低了很多,從主演的配置來看,不乏當下頂流,但問題還是那個問題——怎麼拍?

是像《急診科醫生》一樣,雖然也有張嘉譯、王珞丹「蘿莉愛大叔」這樣的俗套戲碼,但仍有大部分的劇情是在集中呈現現實的急診室中可能上演的真實故事,比如第一集的神經病患鬧事,超級細菌爆發、傳染病房產子等等,就像鄭曉龍說的,很多劇情都是來自於醫院中的真實案例改編?

還是像甜馨媽和賈乃亮拍攝的《婦產科醫生》,女主穿著高跟鞋,全身金光燦爛的走進手術室?


整部劇還是以「青春都市偶像劇」的路數搶收視?


不妨看一看我們的醫療紀錄片怎麼拍醫院,怎麼拍醫生的。

「因為主題、選材和敘事角度的不同,醫療紀實節目的故事內核也往往存在差異,但最終又往往有異曲同工之妙:醫療故事,是死生大事,最終還是人的故事。」評論者指出。

醫患關係幾乎在所有醫療紀實節目中都有涉及,《人間世》第一季更是直接著眼醫患話題,而第二季鏡頭則較多聚焦於病患本身和其家庭,故事內核更多轉向了對生命的思考。



在面對醫患關係時,所有贏得高口碑的節目又都將視角對準了醫患關係中的「融冰」。

一方面,節目並沒有迴避在當代中國現有的醫療資源和體制、社會保障體系等多重利益關係之下,醫院是諸多矛盾和人性最直接碰撞之地的現實,借用《中國醫生》第二集中燒傷科醫生徐曄的話,「往往是醫術的瓶頸還沒遇到,人心的瓶頸就遇到了」。

但節目最終都將矛盾衝突作為了解、尊重、理性的起點,並通過節目,將各種標籤下的「白衣天使」還原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渲染悲情,不做道德綁架,也不塑造全能英雄,反倒讓許多觀眾對醫生產生了更直觀的理解。



《中國醫生》最初播出的片名是:醫心。醫生們向鏡頭坦言:「最難的事情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儘量換位思考。」

國產醫療劇,能做到嗎?

國產頂流,如何演好中國醫生?

接下來肖戰、楊冪、白宇、李伈、陳曉、董子健等都將在螢幕上演出同一個角色——中國醫生。

怎麼演?



不妨看一看醫療紀錄片里的真實醫生,是如何成為全民爬牆的新老公。

抖音上一條《溫柔又帥氣的醫生什麼樣?》收穫137萬點贊,近7萬評論,一夜之間,年輕醫學博士、燒傷科醫生徐曄吸引了大批粉絲。



在節目播出後,他很快被媒體稱作「現實版江直樹」,並引發了進一步的「破圈」討論,有許多網民在微博轉發中留言表示,「28歲的醫學博士,長得好還善良,絕了」;也有網友說,「從此醫療文男主都有了臉」……

面對公眾的關注,徐曄在微博發了一篇長文說:「我是一名醫生,並不是公眾人物。我會繼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一名好醫生,並且向大家不斷輸出醫學科普知識,為民眾健康貢獻我的一份力量。當下,無數『逆行者』在超高的工作負荷和幾近生死的風險當中,為國人築起一道堅牆,他們是這場疫情真正的英雄。」

他們也是普通人,不過穿上了白大褂,就註定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生死兩忘,冷暖不休。

說說紀錄片中,我內心完爆所有國產醫療劇的一場「人間戲劇」。

59歲的老劉,因煤氣爆燃導致全身95%燒傷,植皮手術加康復治療,保守估計需要100多萬。



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窮死的,沒有人比醫生更了解這句話了。

徐曄一邊找家屬談話,一邊向基金會申請援助。

在聽到院方「同意「的剎那,緊繃了好幾天的徐曄仿佛突然鬆了口氣,終於笑了。



可老劉的兒子最終還是決定暫緩手術。



沒辦法,積蓄已花光,該借的都借了……老人的家人漸漸經受不住,有了醫院的兩萬元,還是差得遠。

而拒絕植皮、直接出院對老劉意味著什麼,徐曄十分清楚。



那天夜裡,他在醫院的走廊里站了很久。最後狠狠一拍,繼續回去工作。

這真是一場最好的醫療戲。

透過紀錄片,你很容易從徐曄身上看到理想主義者的一面:

「我們中山大學醫學院有一個牌匾,

上聯是救人救國救世,

下聯是醫病醫人醫心。」

《中國醫生》的原名,正是醫心。

這些豆瓣動輒9分+的醫療紀錄片,從沒有刻意神話醫生這一職業,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記錄著職業背後常人難以想像的:


辛勞與掙扎、矛盾與堅持、風險和收穫……



沒有任何獵奇展現,但透過醫生們的日常,我們能看到醫生的無奈與隱忍的情感宣洩,但無論面對何種境遇,醫生們始終都是把病患的安危和醫生的責任放在第一位。

醫療紀實節目帶給觀眾的,不止於淚點和知識點,更為重要的是,已經引發社會對醫患關係的思考,以及觀眾對生死、對人生的反思。正如《生門》導演所說,這是「一個高度濃縮了的滾滾紅塵」。「

透過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展現出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既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生的無奈和人性的矛盾,而當這些極端情緒匯聚在醫院這個熔爐內,醫心、醫德自然而然被更加凸顯出來。



近年佳作頻出的醫療紀實節目,記錄的不僅是醫院裡的生老病死,更有社會的人情百態,還成為醫患雙方的一面鏡子, 而無論採用何種敘事手法和角度,醫療紀錄節目打動人心的關鍵依然是真實。以旁觀者身份客觀冷靜地記錄醫院裡的真人真事,以真實觸動人心是此類作品成為口碑擔當的根本。

醫療紀錄片好評如潮。一位網友的評價代表著大多數觀眾的心聲:「拍攝視角非常容易讓人有共鳴,真誠地展現這份職業背後,常人難以承擔的辛苦,和不得不直面的死亡、人性。沒有理由不打5星。」

國產醫療劇什麼時候能這麼拍,就對了。

至於頂流們如何演好中國醫生?除了學會那些醫療常識,關鍵還有這句話——

「醫生最怕的,其實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頂流們像這麼演中國醫生,才算是演明白了。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這些豆瓣9分以上的醫療紀錄片,值得大火。

而國產醫療劇像這麼拍,才真的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82KNnABgx9BqZZIn1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