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2019-10-23     人間是劇場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羅大佑可能就是一個拿著保溫杯,面部瘦削冷峻,談起孩子卻一臉慈愛的「老藝術家」,可是對於60後和70後來說,羅大佑這三個字代表著經典、青春、叛逆、理想、愛情......,是時代的標誌、偶像、教父、歌王……

1981年,內地歌迷最早開始聽到一個叫「羅大佑」的人的歌,於是,那個著黑衫戴墨鏡,冷冷地看著這個世界的羅大佑和他的歌曲就闖入到我們的內心:《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鄉愁四韻》、《鹿港小鎮》、《之乎者也》、《誕生》、《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主人翁》、《戀曲1980》《戀曲1990》、《你的樣子》、《是否》、《將進酒》、《野百合也有春天》、《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思念》、《愛人同志》、《東方之珠》等等,他那些膾炙人口的歌,像野火一樣燒灼了人們的青春,讓曾經年輕的心為愛情、為理想、為人生、為鄉土、為民族、為時代、為未來的命運而疼痛、深思、感喟。

尤記得2005年去看羅大佑在北京首體的演唱會,那年的羅大佑似乎要在他的演唱會上展現出一個燃燒的年代,整個舞台是徹底連天的中國紅,大銀幕在演唱會間隙發著幽藍的光芒,變成一隻巨大的鐘表,寂靜時滴滴答答的聲音,好像時光匆匆的腳步由遠及近。

在開場後,兩架碩大的鋼琴成為舞台矚目的中心,身著白色西裝的羅大佑坐在黑色的鋼琴旁,演唱了《野百合也有春天》、《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幾首老歌被演繹得尤為大氣,顯示著他不朽的才華與豐富的情懷。

迎著羅大佑的歌聲走,往昔拂面而過,《戀曲1990》、《鄉愁四韻》這些熟悉的歌曲讓人溫暖,這個戴著黑邊眼鏡、已經不再年輕的音樂人還是情緒激昂,仿佛一隻黑色的音樂精靈,在唱歌給你聽的同時,也在曲調中變幻出冷暖酸甜的人生百味,把人類共同的情感唱成一條寬寬的大河。環顧四周,是泛著柔波的光陰的汪洋,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周末晚間,可以憶起以前無數個夜晚與白日。而懸在舞台正中清晰如明鏡一般的大螢幕,映出的羅大佑親切得宛若光陰的倒影。

2005年時,羅大佑已是51歲的半百老人,距離他成名已經過去了20多年,我們的青春已經流逝,那些歌曲也已經被雕刻上了歲月的痕跡,當時有人說我們去看羅大佑的演唱會是去「祭奠」青春。

可是羅大佑不喜歡「祭奠」這個詞,他認為可以「重溫」這個詞更為合適。一方面,他不希望人們那麼痛快地承認青春的死亡;另一方面,祭奠青春是人生中一次最為隆重的儀式,而他的演唱會並不是唯一的一次,青春又如何能夠反覆祭奠?

與2003年同樣在首體舉行的「圍爐」演唱會相比,2005年羅大佑「之乎者也」演唱會已經缺少了太多的激情反饋,這個世界飛速的變化讓每一個人都不知所措,這種力量甚至讓曾經憤怒的羅大佑妥協,讓曾經喜歡懷舊的人們轉而迷於現狀。

於是,在那一年的那個夜晚,無數個窗口傳出「超女」的歌聲,首都體育館龐大的建築稍顯孤單,一個時代終究要遠去,人們也總會有新的選擇,只是某些時候我們有機會集體遙望遠去的歲月時,不妨微微一笑,對伴隨我們生命的那些人、那些事道一聲珍重和告別。

聰明睿智的羅大佑顯然更清楚這點,所以這位曾經的戰士,現在已經不再憤怒,他允許自己改變,也不再苛求人們傳唱他新的歌曲,他說:「世界的變化太快了,人們的選擇太多了。羅大佑是不斷在轉變,就好像我現在有一部手機,比我去年用的那部要好很多,它有些內容和功能是舊手機沒有的,人隨時都在變,因為改變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質。」

但是,羅大佑強調,寫歌抑或聽歌,都是被人的作品感動:「如果一首歌有4分32秒長,當你在聽這首歌時,它至少改變了你4分32秒的生命。」所以,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

學醫的羅大佑對於自己的被推崇始終保持清醒,在他最為走紅之時,遇到歌迷對他說「我特別喜歡你的歌。」或「你是我的偶像。」時,他總是回答:「不要這樣講,聽我的歌,你懷念的是你的青春。」

的確如此,如今的樂壇早已是潮起潮落,歌王歌后一代興盛一代衰老,但不管怎樣,羅大佑始終會在華語樂壇占據一席之地。

於我們而言,羅大佑的歌是我們不可復返的青春時光,縱然懷念,卻無法讓它停留,現在,我們只能在他的歌聲中梳理自己的青春,並且想一想,為什麼我們就這樣變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vecBG4BMH2_cNUgCA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