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逛 | 喜歡三醫院的「天線寶寶」,和舊舊的小樓

2019-06-17     成都Big榜

「三醫院在成都的幾個醫院裡面比起來,條件是最撇的。」在一次瞧病的時候,我聽到邊上一位老頭喘著氣抱怨。

繞了一圈才找到自己要去的科室,他口中的條件,肯定是指建築格局。要是醫生的條件撇功力差,他怎麼又會「委屈」來三醫院瞧病。

當然有人會嫌棄現在的三醫院陳舊,但我很喜歡。和華西,省醫院一樣都是三甲,每次有啥事情前往,很好挂號;老式的格局,看完病沒事還可以當公園逛。

我知道,對任何病重求醫心切的人來說,很難有閒心把醫院當公園。

第69期

市三醫院

在不能動舊空間格局的條件限制下,三醫院已經在導視方面做得夠細緻,拐角處都有導醫台,每棟樓之間更有遮雨棚連接……你總能看到數量不少的「天線寶寶」在院區里溜達,為康復或下一次手術做身體上的準備。

他們除了頭髮很短,身上固定著器械,其實沒有什麼不同。這得益於骨科主任梁益建的努力,「2008年至今,梁益建讓2000多位極重度脊柱畸形的患者挺直了脊樑,打開『被摺疊的人生』。

看到「天線寶寶」們溜達聊天,去小賣部買冰淇淋,這樣的感動,其實和2016年上《感動中國》的時候,梁醫生曾經的患者康復後為他獻花送獎盃的感動一樣。

如果說高大鋼筋水泥的醫院大樓能帶給人醫療水平更加現代化的心理暗示,那麼三醫院那些舊舊的相對分散的小樓和花園,會直接了當給人底蘊深厚,資歷不淺的觀感。這對病人來說,其實依舊重要。

三醫院也的確算得上輩分極高。

在抗日戰爭時期,戰區大學內遷成都,1938年,中央大學醫學院、華西協和大學和齊魯大學在四聖祠的仁濟醫院組建「三大學聯合醫院」。三年之後,中央大學醫學院退出,在正府街122號組建附屬醫院,取名「成都公立醫院」。

後來經過幾次調整和更名,從成都公立醫院,四川省立醫院,川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到成都市人民醫院。在1955年,三醫院才更名成現在的名字。

而現在的省醫院,也算得上從三醫院分家出去的。三醫院在當時分了很多設備和人員給青羊宮附近新建的省醫院。

住院大樓門前落成的紀念像是戚壽南先生,他畢業於金陵大學,又在美國頂尖大學而歸,是我國現代內科醫學的奠基人。

戚壽南也正是三醫院的首任院長。他像所有偉大的醫學家一樣,醫術高明,培育人才,受人尊崇。還有很多名醫曾在這裡救死扶傷,三醫院得以穩穩噹噹在騾馬市這塊地上紮根了將近百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昔日的辦公樓留給醫院繼續發揮作用,也算是難得的好事。

兩三層高的小樓,診室分列走廊兩側,天花板是拱形狀,燈看起來也有年代感。實木的樓梯,曲線圓潤,輕輕用手一敲,每一下都穩當,只有木地板有嘎吱聲。

除了門口貼著醫藥代表禁止入內的標籤,整個環境都很像年代戲中才有的氛圍。將近百年的銀樺,這個樹種在成都應該也是不多見的。

這幾棟掛牌受到保護的小樓,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採用中西合璧式的風格設計,有著濃郁的天主教風格……」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這些小樓成為當時成都市委主要領導和機關的辦公場地。現在成為醫院的一部分,不過10來年的時間。

但望著那些暗紅的窗子和碧綠的爬山虎,好像這些建築一直都是以醫院的角色存在的,始終讓人心平氣和。

目前三醫院的現代化新大樓在修,就在住院大樓的隔壁,看起來快竣工。到時候一旦全都搬進去,對醫生對患者來說,各方面都挺好。

至少,步行穿梭在院子中,要問好幾個人才找得到醫生診室的窘迫會減輕很多。但這些舊的建築物和空間,又將拿來做什麼才不讓人失望,到時候再看吧。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us6RWwB8g2yegND7z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