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清晨,大家都是從一句「早食過沒?」開始。」
•••
早上六點,酣睡一晚的人伸了個懶腰後立即清醒,卻仍然比街頭巷尾的早點鋪醒得晚一些。
閩江上吹來的風,吹過街道上飢腸轆轆的行人,在人頭攢動的早餐鋪前被阻止,與不絕於耳的福州話和大口朵頤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四散的香氣綿延不絕。
閩江水穿城而過,散落下細密的支流。被支流劃分出不同區域的福州人,在蝦油味的浸潤中,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講究。但每一天的清晨,大家都是從一句「早食過沒?」開始。
沒有什麼能阻止福州人「食早」。38℃的高溫天氣,也要端上一碗鍋邊糊一盤蝦酥,在店門口汗流浹背。內澇時可以不出門,但早上必定在風雨中前進,即使是雙腳泡進水裡,也能吃完一份炒興化粉。
至於「食早」的種類,一周不重樣絕對是保守估計。老福州們有一套自己的搭配體系:拌面要配扁肉,鍋邊要就蝦酥等炸物,炒粉加蒜頭醬最好還能有份魚丸湯……很難一一列舉,只能粗暴分類一下。
拌面、扁肉
福州早餐的市井之氣,和拌面脫不了干係。一份拌面的製作時間不過幾分鐘,快速買好,拌勻醬汁後,混進「食早」大軍中,快速吸溜起來。空氣中急劇上升的醬香味,全方位地刺激著大腦皮層。
拌面必須用鹼面,水沸時下鍋。燙煮時,用長筷子輕輕翻動以防麵條打結,麵條入鍋後立即上浮,不過一分鐘即撈出,才能保證麵條的韌勁。剩下的時間,得趁麵條熱氣升騰時快速攪拌,稍有遲疑,就會相互糾纏難解難分。
在福州人心裡自有的標準體系中,拌面和扁肉必須是鎖死的「國民cp」。比起餛飩,扁肉皮薄而透亮,肉餡口感十分彈牙。
用木棒打成的肉泥,必須選用豬後腿上最緊緻的瘦肉。雖然由於產量大,如今市售的扁肉已經採取機器絞打,但肉餡的脆勁兒卻依然如故。
將煮好的扁肉淋上用豬骨熬成的高湯盛入碗中,撒上蔥花,從湯頭到扁肉,滿口咸香濃滑。
一口拌面一口熱湯,包裹著舌頭上打過的倦意的盹,連著福州人的胃,在清晨早餐鋪的煙火裊裊中清醒。
鍋邊、蝦酥、油條、芋粿、海蠣餅、炸春卷
大米磨成的漿,潑墨般勻進抹過油的鍋沿,鍋里是燒至微沸的蜆子湯。直徑80厘米的大鍋被煤氣灶迸出的火焰烤至滾燙,待米漿逐漸凝固成型,迅速鏟進鍋里。
撒蝦米、鋪紫菜、拋入蔥花和芹菜,淋入適量蝦油,最後快速裝進碗中。
老式的鍋邊店總會在門口架起一口大鍋直接烹煮,而煮鍋邊糊的師傅,就像是福州街頭優秀的魔幻藝術家。製作的過程,既是招牌,也是對食客們最直白的邀請。老福州們路過時,總是會眼前一亮,直奔鍋邊而去。
「要幾碗?」
「一碗。有無芋粿、蝦酥?」
「喏,在那邊,自己拿。」
鍋邊糊的絕配,是金黃酥脆的炸物天團——海蠣餅、蝦酥、油條、芋粿、炸春卷。
海蠣餅皮被炸得金黃酥脆,包菜餡吸飽了豬肉和海蠣的葷腥之氣。小巧的蝦酥挨個在濾油架上碼齊,咬下幾口咯吱咯吱地響,滿口油香。油條得是剛掰開就能聽見聲兒的,沾一點鍋邊的湯汁,細膩和酥脆搭配得相得益彰。外酥里嫩的芋粿被掰成小塊,淋上醬油,就是充滿榕城氣質的早餐。皮薄餡兒多的炸春卷不止豆芽菜一種內容,還能包上切碎的包菜、香菇、木耳、粉條,油炸後混著清香的湯汁,一邊怕燙嘴一邊卻完全停不下來。
舀起一大勺鍋邊,熱烈的香氣撲面而來。就一口炸物,熱氣順著口腔滑進胃裡,表情滿足無比。
「哇哈,好有味!」
魚丸、肉燕
一輛鳳凰牌二八自行車,后座的一頭是口鐵鍋,生著爐火,煮著暖融融的清湯;另一頭是個桶,桶里裝著小販凌晨起床打好的魚丸和肉燕。小販單手騎車,另一隻手拿著瓷碗,碗里有個瓷勺,邊騎邊敲。
噹啷噹啷,早飯時光,魚丸肉燕湯。
一聽到這聲響,晨起買菜的依叔依伯、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街邊閒坐的老人,紛紛圍了上來。
「老闆,魚丸一碗。」
「大碗小碗啊?」
「小碗就夠咯哇。」
「要醋嗎?」
「蠻滴一點吧。」
一單點完,小販會熟練地把魚丸和肉燕投入滾水中,撒上蔥花和白鬍椒,憑喜好滴入白醋。滾圓的魚丸和飽滿的肉燕浮在湯中,升騰起辛香誘人的熱氣,這是上個世紀的福州人在早餐時度過的祥和時光。
手工做出的魚丸與機器捏制的不同,顏色並不完全雪白,表面也談不上光滑細嫩,帶著坑坑窪窪的痕跡,有一股粗糙的質樸勁兒。咬下去,魚香味在唇齒間回彈,偶爾能嘗到細碎的魚刺,十分有趣。
肉燕的終極奧義全在於燕皮,輕薄柔軟,煮熟後彈性十足,很難把它和豬肉聯想在一起,這是最接地氣的分子料理。
如今,福州的街頭巷尾依然找不見鳳凰自行車的蹤影,甚至連「行走中的魚丸攤」也不知所蹤。但魚丸和肉燕卻跨越早飯時間被端上了宴席的餐桌,並成功喊出了響亮的口號——無魚丸肉燕不成席。
炒粉、撈化
興化粉就像是一張包容性極佳的白紙,可炒可撈也可澆頭。炒粉鑊氣,撈化鮮甜,組成了一半熱烈一半溫婉的個性早餐。
炒粉純粹。早餐店裡一份4元的炒粉,加的配菜並不多,基本繞不開胡蘿蔔、豆芽、包菜的搭配。
簡樸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興化粉本身的米香味,口味帶點福州特有的微甜。做好的炒粉會放進保溫容器中,隨吃隨取。吃之前澆下一勺蒜頭醬,才是炒粉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福州,一千家早餐店能遇見蒜頭醬的一千般滋味。手工製作的蒜頭醬,既是炒粉上的點睛之筆,也是抓住老福州們的胃的靈魂。
與略顯狂野的炒粉相比,撈化就顯得精緻許多。香菇、腐竹、豆腐、黃花菜、金針菇……光是澆頭裡的素菜,就能占去菜單的三分之一篇幅,剩下三分之二,都融進了肉食愛好者們情有獨鐘的葷香里。
和日式拉麵的濃骨湯不同,撈化的湯用豬骨熬制,加上蝦油,浸泡著無數澆頭卻仍然清澈透亮。粉和湯的關係要恰到好處,若即若離。既不能少了湯底和碼子的味道,也不能因為湯味太重掩蓋米香。
一碗興化粉,有著福州人性格的縮影。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方式:精緻內斂,底蘊深厚。
花生湯、藕糕、糯米飯、馬耳、馬蛋
郁達夫在《飲食男女在福州》里說:「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因此福州人的牙齒,十人九壞。」
在「重糖」這件事上,我們絕對可以驕傲地挺直腰板。畢竟,精緻的福州食客們,早把甜食搬上了早餐的餐桌。
軟糯派如花生湯、藕糕、糯米飯。花生去皮,熬得綿密細軟。湯是清新的乳白色,浸在其中的花生仁顆粒分明,卻早已酥爛如泥。輕盈剔透的藕糕,在勺子和碗之間糾纏拉扯,好不容易掙扎著舀進嘴裡,才發現它甜絲絲冰涼涼的質地。芳香甜蜜的糯米飯,不加任何配料,米粒軟糯緊實地在小碗中擠擠挨挨,口感勁道卻不粘牙。
油炸派如馬蛋、馬耳。在福州,造型和名稱頗具個性的馬蛋和馬耳,與馬的聯繫絕對只有外形而已。外表裹滿芝麻的馬蛋,外皮糅雜著酥脆和柔韌的雙重口感。形似油條的馬耳,在紅糖或白糖的填充下竟有了烤麵包的口感。
在甜蜜包裹下的福州早餐,大約可以解釋廣東人為什麼愛吃福建人。畢竟,我們福州人超甜的哦!
鹹粥、甜粥、茶葉蛋、榨菜、肉鬆
我們對於清粥小菜的感情,總是那麼欲拒還迎。離近是嫌它平庸寡淡,疏遠久了,反而又懷念起那種抵得住歲月百般消磨的滋味。
福州人熬粥很有一套。一晚粥不僅僅是見水又見米,而是米粒熬到彎曲開花,水米融洽,柔膩如一,可鹽可甜。
青菜、香菇、豬肉、紅糖、荸薺、赤豆……把食材處理到它們舒展的當之際,以不大不小的火力,把它「糊化」,食材的風味便能完美地融於一體。稍稍放涼後,一層充滿張力的薄衣覆在粥上,這正是清粥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即使一碗粥熬得甜稠香糯上了天,沒有風味強烈的配菜又何以知足?當然是重口咸、開胃酸、少女甜都各來一點。
香味十足的茶葉蛋,只需輕輕一撥,蛋殼便盡數脫落。香辣爽脆的斜橋牌榨菜,嚼起來嘎吱作響。金黃酥香的肉鬆,置於粥飯中,鮮甜適中,口味恰到好處。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這句話用來形容清粥小菜,再合適不過。這純粹而質樸的味道,一直是福州人早餐桌上的鎮桌之寶。
食物對人的治癒,是平實而漫長的。
也許是因為那個當下嘗到的蝦油鹹味撞破了煩惱,或是因為只顧著味蕾的享受和剛進門的顧客爭奪最後一根油條,更是因為熟悉的早餐店老闆多贈送了一顆魚丸。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確幸。
而這次,有幾家在福州經營了數年的早餐店要推薦給大家,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中,幫大家找到生活的出口。
柴火鍋邊店
地址:台江區洋中路文景苑196號
時間:5:30開始營業
推薦:鍋邊、蝦酥、油條、芋粿
福嶼鮮撈小吃
地址:鼓樓區洪山鎮福二路40號
時間:8:00~2:00
推薦:撈化、拌豬雜、豬雜湯
得勝魚丸老店
地址:鼓樓區西洪路銀湖花園2座89號
時間:7:00~19:00
推薦:魚丸、肉燕、炒粉、炒麵
海鮮鍋邊大碗粥
地址:鼓樓區雙拋橋二里與大明路交叉口東北50米
時間:4:00~11:00,14:00~2:00
推薦:海蠣餅、油條、馬耳、馬蛋、芋粿
連江特色海鮮鍋邊
地址:台江區茶亭街道群眾路57號
時間:6:00~14:00,16:00~21:00
推薦:拌面、扁肉、豆芽煎餅、海蠣煎餅
沒牙伯花生湯
地址:台江區老藥洲街182號
時間:8:00~24:00
推薦:花生湯、芋泥、八寶飯、藕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