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家人發脾氣,是深到骨子裡面的教養

2019-06-28     野外花蕾

以前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總是把溫柔留給陌生人,卻把焦躁留給自己愛的、愛自己的人。

我相信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人內心的痛點,觸動了大家柔軟的神經。

因為大多的時候,我們確實就是這種人。

從感性的角度來看,這句話非常正確,無懈可擊。

大家一開始,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同一個頻道內。

隨著工作圈子的不同,見識的千差萬別,時間推移下,就形成了思考維度的差異,認知程度的差異。

彼此之間的不理解,自然就產生了。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對方給自己的束縛或壓力太大,或許是自己對對方的希望落空。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都是這樣一個狀態:把禮貌、溫柔、微笑留給陌生的人;把憤怒和傷害留給最親近的人,總是因為對他們不滿而大發雷霆。

那是因為我們對親近的人太過苛刻。

我們希望父母、伴侶、好朋友,成為我們肚子裡的蛔蟲,想我們之所想,急我們之所需,對我們無限包容。

一旦對方達不到就會大發雷霆,可你知道嗎?

你的脾氣只能傷害到愛你的人。

我們很清楚對親近的人發脾氣,他們不會怎麼樣,但如果對外人發脾氣,那麼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事實上真是這樣。

對老闆發脾氣,你可能會失去工作;對同事發脾氣,你可能會受到排擠;

對路人發脾氣,你可能會遭到報復;對客戶發脾氣,你可能會損失利益;

對一直傷害你的人發脾氣,你可能會身陷囹圄。

亦舒說:

我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似乎我們就是這樣,也許能對陌生人客客氣氣的,可一面對親人,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所有的負能量瞬間爆發。

小時候,跟小夥伴一起玩耍,無論吃什麼都會平均分配。

可回到家面對兄弟姐妹的時候,就連一盒糖果也會爭得你死我活。

長大後,對同事,我們謙讓有禮,偶爾也會請客吃飯。

對不熟的人,我們畢恭畢敬,偶爾也發條節日祝福的簡訊。

可唯有對身邊的親人,可能連一句節日問候也都不會記得。

世間流傳著一句話,孩子的出世就是對父母進行的一場報復。

其實想想,不無道理。

小時候捧在手心,為其人生一步步鋪陳擔憂;在孩子的每一個的人生關節點榮辱與共;養大之後,目送孩子的背影離開;然後在年老的時候,期待著孩子每一次的回家看望。

但是孩子卻那麼倘然地接受著他們的愛,還容易對這種愛發脾氣。

友人經常跟父母打電話的時候,總是不歡而散。

話說著說著,就開始出現不耐煩的語氣,慢慢地開始生氣,慢慢地開始出現以下的話。

「我跟你說了你也不懂」

「我不跟你說了,我沒法跟你說」

「我跟你有代溝,你知道什麼是代溝嗎?」

每一句這樣漫不經心的話不知道用怎樣的姿勢鞭打著父母的心。

我們的知識、我們的見識,不是為了算計愛我們的人。

我們的父母有很多是處於特殊時期和知識斷層的一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優越感凌駕於父母身上。

有教養的方式決不是發脾氣,不懂就再說,沒法溝通就換種方式。

千萬不要把自己和父母各自畫地為牢,把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區別理解成難以跨越的汪洋大海。

對愛你人發脾氣,是每一個年輕的心,都會遇到的迷途。

但是,每一個理智,成長、懂事的人們,都應該逐漸理解到,愛應該投桃報李,而不是帶著挑剔地坦然接受。

讓愛你的人心疼,讓愛你人受傷,絕對是世界上最毒的計策。

長大了,慢慢就會知道,對愛你的人發脾氣,不過是一場殘忍至極的兩敗俱傷。

真正的教養不過是不對愛你的人發脾氣。

我一直認為,那些深到骨子裡的教養,不僅是在外彬彬有禮、落落大方,而是面對愛自己的人,也給予尊重、關切和理解。

那些愛你的人,通常對你更加的寬容,對你更加寵溺,但是不要讓他們對你愛的縱容,成為你發脾氣的成本。

因為,真正的教養就是不對愛你的人發脾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uNVCmwBmyVoG_1ZJ7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