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創業維艱
1 | 家族成員一起創業的利與弊 |
2 | 「原始合夥制」奠定新東方發展的基礎 |
3 | 包產到戶激發的潛力與局限 |
4 | 如何從家族企業中走出來 |
5 | 發展的制約:相關法規不明朗 |
6 | 險些沒命:錯誤行為帶來的後果 |
7 | 朋友同學一起創業的利與弊 |
8 | 新的力量加入新東方 |
今天這個主題就是朋友同學一起創業的利弊。其實我前面已經講到了一些,但是這裡作為一個主題來講。
現在我們依然有很多創業公司,是跟自己的朋友、同學一起創業的。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就要先搞清楚和同學、朋友一起創業的利弊關係,以及怎麼樣處理,我們才能夠在和同學、朋友創業時,能夠走得更加的順利。
首先同學朋友一起創業是有一個重大的好處,這個好處我說過了,因為互相之間知根知底,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擔心對方的人品和道德。因為你們既然能在一起創業的話,互相之間已經是認可的了。不管你們的人品道德水平多高,至少互相之間是一種絕對的信任狀態。
(2013年,新東方20周年慶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大家稍微想一下,我當初跑到國外去邀請王強、徐小平、包凡一他們回來,後來邀請我的中學同學周成剛、李國富他們回來,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就是我對他們的信任,這也就意味著溝通不需要太多的成本。為什麼不邀請所有的同學回來?因為有些同學跟你的溝通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這很明顯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和同學一起創業,有一個重要的預判,這個預判就是你結合的人一定是你認為能幹的人。你不會找一個不能幹的人,不管他人品多好道德水平多高,但他不能幹,你把他邀請回來,這件事情通常不會發生。
我當時到美國去邀請王強、徐小平回來,看的就是他們比我水平高。我當時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比我水平高的才能回來,比我水平低的肯定不能回來。這樣的話意味著你聚集的同學朋友,既知根知底,又水平比你高,創業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成功了。
同時由於大家原來在大學裡面,或者在中學裡面,都待了三四年,甚至七年,那就意味著大家互相之間可以有話直說,沒有上下級關係。就像我之前講王強、徐小平的時候講過的,我們這幾個人之間由於沒有上下關係,什麼都能夠直說,所以互相敦促進步這件事情就存在了。由於沒有上下的關係,互相之間可以通透,對事情的討論就能變得十分的充分。
比如說,我現在在新東方討論問題的時候,相對來說就不如當初跟王強、徐小平討論問題的時候更加充分。為什麼?因為現在新東方的重要管理者、核心人物,都是比我已經年輕了差不多20歲的人,他們把我當作長輩看,不管我怎麼鼓勵他們——儘管批評、互相坦誠,但他們是一定要給我留面子的。所以說話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的軟、更加的迂迴,解決問題也就更加不能直接了當。
那我說話的時候,由於他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小輩,所以也要更加注重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絕對不會跟他們以爭吵的方式來做事。所以這樣的話,在某種意義上互相之間就會有一定的阻隔。但是同學朋友之間創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
但是同學朋友之間創業也有很多問題,就像剛才我提到的,比如說上下級關係到底誰聽誰的,有的時候不太容易建立起來。因為上下關係不明顯,上令下達這件事情就會有障礙,就會造成企業的組織結構效率的下降,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非常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渦。為什麼?大家講著講著,講到的都是情感問題。我們是老同學,這件事情怎麼能對我這樣?這個利益你怎麼能少了我呢,對不對?所以到最後,很容易不是就事論事來干這個事情。
新東方後來到2001-2004年,三年改革變革時期,那個時候互相之間、同學之間的糾葛、打架,各種情感糾纏,甚至嚎啕大哭,這種情況只有在同學朋友之間才能夠發生,在上下級之間、正常的企業關係中間通常是不會發生的。
這個一方面是好事,因為大家情感豐富。但另外一方面就是壞事了,因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間,你注入太多的情感因素,那麼在某種意義上,情感因素就變成了發展的阻礙和障礙。
比如說《三國演義》中,劉備最後怎麼會打了一個大敗仗,氣死在白帝城?就是因為情感因素太濃。
關公被幹掉了,關公是他的兄弟,同生死,這個時候國家安危都放到了腦後,我要為關公報仇。從四川沿著長江三峽出來,一直要打到宜昌,結果700里連營被東吳的軍隊給燒得一點都不剩,整個蜀國的軍事基礎和國家基礎全部崩潰,最後自己還被氣死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這就奠定了蜀國後來一定第一個被滅掉的基礎。
所以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間,感情用事一定會成問題。新東方有很多年都是以情感來做事情,最後就越來越變成發展的障礙。一直到了2000年上市,王強、徐小平、包凡一他們退出董事會,新東方才進入了組織結構和管理結構正常化的階段。
這個裡面誰都沒有錯,但是誰都沒有對,就是因為情感太豐富、不能就事論事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由於前面說過的這些問題,包括管理結構也會陷入失效狀態,就不再重新提了。
那現在我來給大家一些建議,跟同學朋友創業應該有什麼樣的建議。就是幾個要素:
第一,利益結構一定要清晰分明。
如果幾個同學朋友來幹活的話,那麼一定要搞清楚,到底誰占了百分之多少。
第二,利益結構一定要動態。
為什麼呢?因為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間,誰出的力氣多少現在是不知道的,所以就意味著未來有動態。比如說除了固定的股權分配以外,三個同學每人分了30%。到未來,是不是三年以後還是30%?不一定。未來三年根據每個人崗位的重要性和幹活的多少,每年都要增加期權。隨著期權的增發,有的人增加到,有的人沒有增加到,這樣股份根據個人的貢獻就會有差距,大家也沒有意見。為什麼?因為根據貢獻來的,這是第二。
第三,一定要有清晰的上下級結構。
到底最終誰聽誰的決策機制一定要有。大家可以平時是同學,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比如說如果是五個同學,就三票來決策。或者說是三個同學,最後老大說了算,這個老大是大家公認的。比如說就是公司的CEO說了算,或者公司的董事長說了算,不能產生一種沒有人說了算的場景。新東方後來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到最後沒人說了算才產生的比較嚴重的問題。
把這幾件事情做好了,我覺得朋友同學之間一起合夥創業基本上就能避開這個毛病,最後又能帶來好的結果。
7月-9月,「老俞閒話」將在80天的時間裡,連載《蛋殼來了》APP上的「新東方成長曆程」音頻課程和由此出版的新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文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