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其實這話在戰場也是適用的。
將士們在刀光劍影之中總會受些傷,有時甚至還會命喪於此。而若是再不幸一些,那不僅將士本人會前途無望,他的家人也會就此遭殃。否則,關羽的後人也不會與張飛的後人結局不同。
關羽與龐德的恩怨
建安二十四年(219),在漢水河畔的樊城,發生了一場經典的"以水為兵"的戰鬥。交戰的雙方是蜀漢的關羽和曹魏的龐德、于禁等人。
這場"以水為兵"的戰爭其實只是蜀漢和曹魏"襄樊之戰"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意外來臨的一場洪水,那關羽一家人之後的故事可能就是另一幅模樣。但現實就是這樣,漢水水位因上游大雨而猛然上漲,關羽抓住機會給了曹軍一擊重創。
在曹魏軍隊發現水位猛漲時,龐德和于禁等人自然而然地下令讓兵將們先向地勢更高的堤岸上轉移,再計劃下一步。而當時他們的選項主要有兩個,一是自己在關羽的攻勢下主動回樊城,二是等待曹仁的支援。前者,因軍中只有一些小船,而兵將有三萬餘人,所以顯然不可取。而後者,本該是龐德等的最大希望,但他們卻遇到了關羽這個意外。
許是早就得知了上游的雨情或是預測到了近期漢水水位可能高漲,關羽竟然早就命人備好了數條大船。和龐德手裡的幾條小船相比,關羽的大船自然才是適合軍隊離開漲水困境的好選擇。
但這船偏生是關羽的,且他還拿本該給龐德生路的船切斷了曹仁想要給龐德提供的生路。於是在自然與關羽的夾擊中,龐德、于禁,以及三萬曹軍幾乎全部成了有救命大船的關羽的俘虜。
在將龐德和于禁都活捉之後,關羽倒是大度地代表蜀漢向兩位名將拋去了橄欖枝。于禁看清了自己的處境,是順勢投降,不過後來也沒有得到蜀漢的重用,反被關押。而龐德懷著一身傲骨不願低頭,最終被關羽下令斬殺。
而關羽雖然在對陣曹軍時借水勢取得大勝,但在東吳後來橫插一腳的情況下還是敗走麥城,最後和兒子一起死在呂蒙部下的手中。
龐會為父報仇,關羽滿門被斬
關羽在建安二十五年(219)已戰死,這對死於關羽之手的敵將們來說或許算是"大仇已報"。但龐德之子龐會顯然不接受。景元四年(263),鍾會、鄧艾和諸葛緒等人奉司馬昭之命西進伐蜀,龐會亦為將領。
在鄧艾兵臨成都,後主劉禪主動投降之後,關羽尚且在世的家眷本不會遇到太多危險,但進城的龐會顯然打算將喪父之痛報復在這家人身上。
東晉史學家王隱在其寫著的《蜀記》中,只能用"(龐會)盡滅關氏家"來交代關羽家眷的結局,不忍詳說。而龐會,因為有先父的風範,則深得曹操和曹丕的重用,一路飛黃騰達。
曹魏優待蜀漢舊貴族,張飛後代得以保命
相比於關羽之後因為關羽結的仇而無人生還,張飛家眷的結局就要好得多。
作為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在蜀漢的地位,至少表面上是相差不大的。作為武將,關羽也沒少上戰場。但因為他那毫不懂禮賢下士的暴脾氣,他所樹之敵反倒更多是在軍內。是故張飛本人死於手下之手,而他在成都的家眷卻在龐會趁亂殺了關羽一家的時候沒被索命。
而在益州局勢漸穩,劉禪在別處過著樂不思蜀的生活之後,無論是東吳還是最終勝利的曹魏,都對已無反抗之勢的蜀漢舊貴族網開一面。這倒難算是張飛家眷剛好走運,而是在處理前代亡國皇帝和皇族這些人一事上,中國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傳統。
三皇五帝時期,政權的傳遞是依靠禪讓制。雖然大禹一家人打破了這種傳統,但禪讓的文化還是得到了傳承,後世並不缺禪位事件,雖然常常是一方強迫一方。
總之無論實際過程如何,禪位都成了一種正當的政權交接方式,受禪者天然地"繼承"了正統性。因而在受禪之後,上位者多也願意給讓位的人一分薄面,給其留一線生機,甚至與對方和平相處,留其貴族之位。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受禪還對前代帝王及皇族搞屠殺的,是在東晉之後的劉裕。所以如果一定要說張飛的家眷是幸運的,那他們也只是"幸運"地活在了尚且遵守這一傳統的東漢末至曹魏初。
故歸根到底,關羽後代的結局遠比張飛後代慘,"鍋"還得關羽自己來背。只是關羽一生正直,對劉備又忠心耿耿,最後卻因此搭上全家的性命,也是一種悲哀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Qm3BXMBnkjnB-0zkv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