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北方的兩大巨頭,袁紹和曹操終將一戰,作為小弟的張繡如何選邊站隊,可以說決定這自己未來的命運,一邊是強大的袁紹,一邊是和自己有仇的曹操,最終在其謀士賈詡的指導下,選擇了曹操,相當於選擇了勝利,賈詡為張繡選擇站隊的智慧,可以說對我們在職場選擇站隊一樣有指導性意義。
【出處】《資治通鑑》第63卷 漢紀55
【原文】袁紹遣人招張繡,並與賈詡書結好。繡欲許之,詡於繡坐上顯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冬,十一月,繡率眾降曹操,操執繡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
【譯文】袁紹派使者去拉攏張繡,並給張繡的謀士賈詡寫信,表示願與賈詡結交。張繡打算答應袁紹。賈詡在張繡招待袁紹使者時,高聲對使者說:「請回去為我們謝謝袁紹的好意,他與兄弟袁術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的英雄豪傑嗎!」張繡又驚又怕,說:「怎麼至於這樣!」他悄悄地對賈詡說:「像現在這樣,咱們應當依靠誰?」賈詡說:「不如依靠曹操。」張繡說:「袁紹勢力雄厚,曹操勢單力孤,而且我們以前又與曹操結過怨仇,怎麼歸附他呢?」賈詡說:「正因為如此,才應當歸附曹操。曹操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名正言順,這是應該歸附的第一條理由。袁紹強盛,我們以不多的人馬去投靠他,必定不會受到重視;而曹操勢單力薄,得到我們必然十分高興,這是應該歸附的第二條理由。抱有稱霸天下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私怨,以向四表明他的恩德,這是應該歸附的第三條理由。希望將軍不要疑慮。」冬季,十一月,張繡率部投降曹操。曹操握著張繡的手,與他一起歡宴,為兒子曹均娶張繡的女兒為妻。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上表推薦賈詡擔任執金吾,封都亭侯。
【解析】
1、政治合法性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賈詡給出的第一個理由,這個其實就是政治合法性的問題,不管曹操是不是權臣奸相,表面上發號施令的還是漢獻帝,這比起袁紹就更有更強的政治動員能力,能夠藉助400年漢朝積累的威望為己所用。所以,在選擇站隊的時候,表面是選擇實力,其實是選擇人心,看看那個領導能夠獲取更多的民心支持。這才是最為核心的。誰擁有最為廣泛的人心基礎,誰贏面更大!
2、自身重要性
「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這就話深刻的指出了自己的實力在對方陣營的比重,自己的實力是不變的,如果換取的比重越大,自然就越是受到重視。和強者合作,那叫做被吞併和吸收,而和弱者相當於聯合,能夠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事後也的確都封了大官,張繡為揚武將軍,而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合作中自己的比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3、主公霸王志
張繡殺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貼身侍衛典韋也為掩護曹操撤退而死,這樣的血海深仇,張繡著實不敢選擇曹操,但是賈詡說「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三國混戰剛剛開始,袁紹大兵壓境,如果曹操就計較私人恩怨,豈不是自斷臂膀?所以這個用人之際,任何人都不會計較私人恩怨,選擇主公一定要選擇有大志向的人,只有這樣理智的人,才能走的更遠。
這三點可以說是我們選擇站隊的基本原則,不能只看表面的強大,要看對方的民心基礎,領導志向,以及自身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大機率的選擇勝利和成功,小隊伍,小人物,自己很難獨立成功,所以這種選擇依附誰的智慧,就成為成功的基本素質!本問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