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起底自媒體稿件交易平台

2019-10-26     刺蝟公社

自媒體稿件交易平台不僅是什麼類型稿件都能買的「萬能淘寶」,還是聚集了幾十萬線上創作者的網絡版「新媒體村」。

作者 | 園長

編輯 | 石燦


「我們平台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稿件買方是KOL。」自媒體稿件交易平台「易稿」負責人兜兜向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透露了平台的部分買家來源。

你可以這麼理解自媒體稿件交易平台:一個大V想要一篇稿子,但是自己又寫不了,大V在「易稿」上看一看有沒有自己心儀的稿子,如果有,大V就把它買下來,自己使用。類似於自媒體行業的「淘寶」

是的,一個看似知識飽滿的大稿就是這麼來的。和刷量一樣,買稿也是大V們的一種「流量鍊金術」。

但稿件交易平台不算新產物。早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前,就有寫手網站、論壇從事稿件交易的業務。隨著自媒體的繁榮,這門「古老」的中介生意,逐漸成了內容供應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寫手們因為身處幕後不能「擁有姓名」,相對於它的成交量,稿件交易平台在自媒體內容行業顯得異常低調。

目前,國內活躍的自媒體稿件交易平台約有30-50家,平均成交量約在每天100-300單。再根據稿件單價(各個平台單價在15-50元不等,過百的很少)估算,可以發現國內稿件交易平台年交易量近億元,是自媒體時代重要的內容提供方。

也就是說,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篇稿件從寫手流向包括KOL在內的「創作者」,之後再被用戶當作「純原創」進行消費。

被你認為妙筆生花、風趣幽默、觀點獨到並且「高產似母豬」的那些KOL,也許正在花著用你的流量變「現」,直接買現成的稿子當原創給你看。

在稿件交易平台的幕後,又是誰在操盤呢?

不對稱競爭:個人、創業公司 VS 邊造紙邊做稿件交易的上市企業

在眾多稿件交易平台中,有一家從經營商務信息用紙(如電影票用的熱敏紙等)的工貿企業「孵化」而來。

並且,這還是一個A股上市公司,名叫「廈門安妮股份」。由它「孵化」的稿件平台叫「稿稿」,目前在安妮股份版權業務品牌「版權家」旗下。直到今天,安妮仍有近半業務和紙有關。

紙製品等業務占公司營收近半

圖源:安妮股份2018年年報

更多的入局者是一些新興創業企業,比如從公號內容公司轉型而來的「易稿」、主業是新媒體創作工具的「樂觀號」等等,甚至還有個「有文學夢想的程式設計師」自己創立運營了一個稿件交易平台。

這個細分市場聚集了很多不對稱力量:上市公司、創業公司和創業者,都想打造真正的「平台型」產品。不少創業者喜歡用電商平台自我類比,這體現在他們高度一致的「願景」上——成為稿件交易領域的「淘寶、京東、拼多多」。

做平台有他們的考慮:因為平台模式能「吃」到消費者和供應商兩端的流量紅利。它驅動著創業者們在擴大寫手群和買家資源上「兩開花」,尤其注重在兼職作者一端投入資源。

在建立之初,稿件交易平台往往面臨內容供給不足的問題,導致需求方體驗不佳,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環,不少稿件交易平台都「死」於這一環節。

因此,平台方一般通過增加網絡曝光和運營促活。「稿稿」平台負責人告訴刺蝟公社,平台的第一批寫手就是被搜尋引擎的競價排名廣告吸引過來,成為了平台的種子用戶。

另一個平台「易稿」的前身是做星座類內容的公眾號,很早就有固定的作者群供稿。雖然並不是完全的「冷啟動」,但平台負責人兜兜向刺蝟公社表示,他們每天都會做網絡推廣,以此增加曝光。

但平台對於稿件品質的要求並不會因此放鬆。目前,原創度檢測系統已經是各個平台的標配,人手相對充裕的平台,還會組建人工編輯團隊對稿件進行複查。並且,作者也往往會被納入等級制的管理體系,平台根據稿件的要求,匹配相應水平和可靠的作者群接受投稿。

某稿件交易平台的「徵稿令」 注意右下角的已投稿人數

一個典型的「徵稿令」是這樣的:字數1000-2000字(符合大多數自媒體文章的長度),儘可能多加沒有版權問題而且「鮮艷清晰」的圖片,還包括諸如「不要人云亦云」「有自己性格」等買家個人化的要求。

但有一個要求是共同的——禁止一稿多投、可以「借鑑」,但不能「無腦洗稿」「暴力搬運」。

儘管依靠目前的技術和檢測方法,很難區分它們的區別,平台仍制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一旦發現這類嚴重違規行為,寫手會面臨被平台「封殺」的風險。

甘於被「中間商賺差價」的寫手組成幾十萬人的線上「新媒體村」

對於成熟的平台而言,通常會選擇從控制質量的角度淘汰掉一些「不靠譜」的寫手,想要再找新一批寫手取而代之,並不難。

雖然平台一開始在擴大作者規模上投入很多,但自媒體稿件交易是一個徹底的「買方市場」——想要做兼職的人,實在太多了。

部分稿件交易平台報價低至每篇15元左右但還有很多更低報價的「徵稿令」

對於作者而言,這無疑是「殘酷」的。引起激烈競爭的眾包任務,單價也沒有多高——大部分平台的稿件均價在15-50元不等。這種低收入,低技術含量的眾包模式,堪稱線上版「新媒體村」

這件事實際上可不好做,稿件交易平台的作者還要面臨「比稿」壓力。由於「僧多粥少」,一個徵稿令會收到多個作者的投稿,在截稿日之前上不封頂。最終,只有一個或者少數幾個作者的作品能夠被選中,其他的創作者將一無所獲。

被買主選中的少數「幸運兒」,還不能完全拿到買方支付的稿酬,平台一般會抽取其中30%兼職費用,這在行業中是個「慣例」。

但依然有相當龐大的兼職作者群體,願意冒著無償勞動的風險寫稿子。「我們從來都沒有遇到過作者(數量)這方面的壓力。」稿稿平台負責人對刺蝟公社說,目前,他們的兼職作者已達8萬人。

相對而言,稿件交易平台對作者比較公平,收益也更有保障。平台一般會對徵稿方收取保證金,也有一套買賣信用體系,相比一些兼職平台或者論壇「靠譜」許多。稿件平台的需求也更加集中,這也能降低找寫作兼職的時間成本。

另外,自媒體的「下沉」浪潮,也讓稿件需求更為豐富多元,讓更多作者「有的寫」。一位稿件交易平台負責人舉例,「比如三四線城市冷門景點的圖文介紹的稿件需求,就為(景點)當地的作者提供了機會。」

平台對兼職作者的抽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易稿」平台負責人兜兜透露,他們會隨著作者等級的提升,降低對作者的抽成比例,直到完全免費。

這種「績效」上的動態管理,也讓一些兼職作者看到了希望,也成了提升創作者水平的動力。

某稿件平台報價較高的「徵稿令」,專業性較強

刺蝟公社探訪多個稿件交易平台作者群發現,作者群體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來自三四線城市大學的學生,占活躍人數的一小半。

他們的時間相對充裕,但當地比較缺乏這類高自由度兼職機會。許多人因此選擇在稿件交易平台上,做起了「內容眾包」鏈條中最底層的一環。

甚至有人把稿件兼職當做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在平台上大量寫稿、投稿。「稿稿」負責人表示,在他們平台,有一年收入6、7萬的兼職作者。根據稿件平均單價推算,收入達到這個水平的作者一年之內至少寫了200-300篇稿子,即使是全職進行寫作,這個量也堪稱高產。

稿件買家:可以自由比稿的「甲方爸爸」

有時候,乙方的毒藥就是甲方的蜜糖。許多需求方正是看中了稿件交易平台可以「比稿」的優勢,才選擇讓素不相識的兼職作者寫稿子。

「稿稿」平台負責人向刺蝟公社表示,他們的需求方有一部分來自公關公司。在營銷活動中,公關公司往往需要在各個渠道大量鋪稿,稿件需求多且集中,如果公關公司的「產能」有限,就會來稿件交易平台買稿。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做慣了乙方的公關公司,這時成了甲方。「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受夠了被客戶比稿的公關公司,終於可以體會自己比稿的樂趣了:能夠在眾多成熟的定製化方案中優中選優,真是價廉物美、物超所值,相當於花一篇稿子的錢,能買到三五篇甚至幾十篇。

這種「樂趣」,其他稿件需求方同樣能享受到。

比如需要定製商業軟文或者品牌故事的商家和品牌方。在稿件交易平台上,他們也是主要的客戶來源。在這裡,他們可以不再面對對比稿「深惡痛絕」的公關公司,稿件交易平台早有規定,作者自行承擔稿件落選的風險,商家和品牌方也能名正言順地「挑挑揀揀」。

甚至有影視劇行業的劇本創作公司,也到稿件交易平台進行劇本「眾創」。

「稿稿」平台負責人還告訴刺蝟公社,他們曾和一家劇本公司合作,劇本公司發布「眾創徵稿令」,給出故事梗概,內容由稿稿的創作者和劇本公司共同完成。

這種「眾創劇本」的模式是這樣的:創作者圍繞相同劇本梗概進行創作,劇本公司在其中進行選擇,並根據選定的情節走向,提出新的續寫徵稿令。

「到最後,很可能每個章節的作者都是不一樣的。」稿稿平台負責人這樣說。

除了能夠比稿,許多需求方也將稿件購買作為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式。最多只需幾百塊,就能享受到多個作者的定製化服務。

KOL和官方微信仍是數字化營銷的重點公關公司的稿件需求也少不了 來源:AdMaster

此外,稿件交易平台對於需求方發布徵稿令完全免費。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

稿件交易平台往往還在版權存證上有一定技術優勢,接受刺蝟公社訪談的「稿稿」和「易稿」,都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存證。這可以保證需求方買到的稿子不僅在原創度上過關,而且能夠在可能出現的版權糾紛時,拿得出足夠的證據,證明版權的歸屬,規避風險。

但稿件交易平台越來越同質化,不論是經營模式還是服務配置,大家都越來越像了。一些相對頭部平台的模式,很容易被後來者模仿。

平台想要脫穎而出,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一方面,稿件交易平台正在擴展交易品類的寬度,短視頻腳本、笑話段子等新形式的內容供給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平台也不甘於只做底層服務,想要藉助自身的原創能力,直接和品牌方合作,建設自媒體矩陣號等傳播渠道,在內容營銷的鏈條上形成閉環

「剛創辦稿稿的時候,全國有2000萬個自媒體。」稿稿平台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判斷,如果一家拿出1000塊買稿子,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比較大的市場了。」

直到今天,稿件交易平台的市場規模遠遠不到預估的200億,但他們所提供的「底層服務」,一直潛藏幕後,對於包括自媒體在內的內容行業影響頗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H2cUm4BMH2_cNUgcm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