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8到MP40的進化,德國人從形式主義到實用主義的改變

2019-11-06     瘋狗的輕武

挺早之前,狗子我寫了一篇關於Kar 98K在戰爭前期,中期和後期的變化。當然隨著戰爭越打越糟,98K也是越造越簡單,但核心的發射機構還是沒有減配。今天則和大家來看看德國二戰期間的衝鋒鎗的變化,從早期花哨的形式主義到後期注重實用的改變也一定程度反應了德國國力的逐漸衰弱。

我在這兒就不多介紹MP38/40本身了,相信大家對這款率先採用電木替代實木,自由槍機,500發射速,打9mm帕彈,摺疊槍托,人機功效不錯的德式衝鋒鎗不陌生。他們起源於後來被名為MP36的試驗原型槍,但內部結構上還保留著一戰時MP18的特徵。

到1938年,MP38正式定型並裝備德軍,並在波蘭戰役中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狗子先丟幾張MP38的清晰圖,方便待會講它於MP40的區別。

首先,MP38的機匣和彈匣井都是銑削的。這對於一把發射手槍彈的衝鋒鎗而言太奢侈了,銑削件雖然結構強度不錯,但手槍彈壓根不需要這種結構強度來支撐。而且銑削件比較厚重,因此德國人在MP38的機匣上鏤了很多長條,彈匣井上還打了孔以減重。先不說銑削本來就廢鋼廢時,光是鏤這些玩意也費工啊。

MP38的彈匣雖然和MP40的通用,但一開始的彈匣是整塊較厚的衝壓件製成,後來MP40為了節省材料,衝壓較薄,並用加強筋加固。

而且早期MP38的扳機護圈還是鋁合金制的,這在當時可比鋼貴得多,畢竟鋁這玩意是重要的航空材料。所以MP38總共產了4萬多支後就停了,到1940年,將其簡化為更便於生產的MP40。

MP40也分早期和晚期,一開始MP40主要是將銑削機匣改成衝壓。節省了鋼材也縮短了製造時間,彈匣井也同樣衝壓,然後不開圓孔了,扳機護圈也從鋁的改成了鋼的。

要分辨這兩直接看機匣就能認得出來。一個雕花、一個平滑。

但這批MP40沒多久之後就爆出個拉機柄導致的安全問題,這個鉤狀的拉機柄長得和咱們79沖似的,先不說這貨容不容易劃破手。因為它沒有限位措施,外加MP40是一款自由槍機、開膛待擊的衝鋒鎗,當這個鉤狀拉機柄勾住衣服或者下車的時候不小心掛住、拉開,就會導致走火。

所以後來的MP40將拉機柄改成下邊這樣,在不打算開火的時候將拉機柄按進去,鎖死,這樣就避免了不小心勾住導致的走火問題。後來德軍將早先那批MP40的拉機柄也做了這種修改。

後期MP40的另一個特徵則是在衝壓的彈匣井上也設置了數道加強肋。

還有一個細節是,MP38和MP40早期型的槍口上有個鉤子,這貨是用來加裝槍口罩以保護槍口和防塵的。

但到MP40後期型,德國人尋思仗都打成這樣了,還設計那麼複雜槍口罩和鉤子是不是傻。所以後期的MP40槍口罩就是帶個套,非常簡單,也見不到那個鉤。

總的來說,早期MP38上有諸如銑削鏤空的機匣和彈匣井,鋁製扳機護圈,複雜的搶口罩這些花哨又沒啥鳥用的設計,像極了德國武器一貫的風格。但隨著戰爭的推進,有限的材料和產能都得用到刀刃上,因此衝鋒鎗也從MP38的形式主義逐漸變成後期MP40的實用主義。
甚至在戰爭末期,還回過頭去模仿英國司登設計了MP3008這種水管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GKLQW4BMH2_cNUgC7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