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險真是「萬能」的嗎?

2019-07-17   譜藍保

原創: 譜藍君 譜藍保

前幾天,在《再見了,安邦保險!你好,大家保險集團!》中講到安邦被接管一事時,評論里有位朋友說到:




看來大家對帶有理財性質的保險產品真的很熱衷啊,買了2.1萬的萬能險……難怪這麼多保險公司喜歡發行分紅險、萬能險等理財型保險,市場大得很。

今天和大家聊聊萬能險吧,它真的萬能嗎?

說到這個問題,譜藍君想起幾年前有一個財經大家在一個公開節目中說:「保險都是忽悠人的,比如有的產品叫萬能險,結果買了這個產品還得買別的產品,根本就不是萬能的。」

譜藍君就納悶了,這樣一個「大家」,怎麼會犯這種常識性錯誤?

萬能保險是從外國流入國內時,直接從英文名稱翻譯過來的,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在英語中有「通用的」、「宇宙的」等意思,譯成中文時,發揮了中文的魅力,把它翻譯成了萬能險,其實並不是說它真的萬能。


所謂的萬能險,只不過是保單在基礎的保障責任之外,多了一個投資的帳戶。我們可以隨時調高調低保障額度。如果調高了保障額度,就意味著從積累的保險的帳戶價值中,多拿點錢來買保險;相反如果是調低了額度,就是少買點保險,多存點保費在我的帳戶裡面,產生收益。

通俗易懂地打個比方,它就像保險行業里的「餘額寶」。咱們在餘額寶中放的錢,隨時可以拿來在支付寶中去購買淘寶中的產品,當剁手黨。如果不買的話,就讓它自己躺在餘額寶里產生收益。

同理,你交的萬能險保費,就是把錢放在保險公司,一部分拿去買保障,另一部分保險公司拿去投資,給你收益。如果你想買高點保障,就從這個帳戶里撥點錢買點保險;如果你想調低保障,就撥點錢多來點收益,這就是所謂的萬能險。

所以,不要從字面去理解。萬能險當然不是萬能的,它只是比較靈活而已。


那麼實際上這種萬能險的投資收益能達到多少?

目前我國內地的理財型保險(萬能險、分紅險等),年化收益基本不會超過4%,很多甚至低於2%,只有極少數的會略高於4%,但也不會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

如此低效率,連通貨膨脹都抵禦不了,還能被當做萬能險嗎?

別驚訝,收益率就是這麼低,大家不信的話可以找的理財規劃師做個保單分析,用IRR計算一下實際的內部收益率,你就知道自己買的理財型保險的實際年化有多少了。

這就是譜藍君為什麼一直跟大家說沒必要買這種理財效率這麼低、鎖定期又如此長的理財型保險產品,應該用最少的錢,買性價比高的保障型保險產品,剩下來的錢,拿去做更高效的理財,獲得的收益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