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哪吒》,奧斯卡!
餃子帶著一支1600人參與過的國漫「混合部隊」花五年做出《哪吒》的時候,應該一刻也沒想到過,有一天這個丑兒子能得到這樣的榮譽。
但,天降大任於小爺,就是他。
10月8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公布「最佳國際電影」獎候選名單,宣布第92屆奧斯卡獎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選送影片衝擊該獎項,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代表中國內地「沖奧」。
有網民說,沒必要,真沒必要。
轉了一圈兒,發現質疑聲分為三類:
一種是看衰型,比如覺得《哪吒》這樣的動漫電影,完全不適合參選奧斯卡,應該把名額留給像《天長地久》等更有社會意義或者藝術性的片子;
另一種是「別人家的孩子」型,認為反觀韓國的「申奧代表」《寄生蟲》,咱們家的孩子還是不夠打。
還有則是冷嘲熱諷型,一句話,就是覺得小哪吒不配「沖奧」。
似曾相識。
之前《哪吒》北美票房300萬的時候,也有過一輪冷嘲熱諷,標題齊刷刷都是「《哪吒》出海為何遇冷?」如今這部國漫之光出海,依然不被網民看好。
與此同時,經過一個熱火朝天的國慶檔,《哪吒》的票房已經靜悄悄來到49.68億了,沖個50億沒問題。
哪吒配「沖奧」嗎?在我看來,這根本不是個問題。
看了《哪吒》和他的奧斯卡對手,我也承認這屆突圍有點難
今年小哪吒衝擊奧斯卡,會有92個對手。
目前已有93個國家及地區提交了衝擊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電影」獎(原「最佳外語片」)的候選影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其中加納、奈及利亞和烏茲別克首次參賽。
先說說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前史。
作為奧斯卡頒獎典禮最具看點的獎項之一,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正式設立於1956年(1947年-1955年稱為「特別榮譽獎」),用於嘉獎每年的非英語電影作品。1956年費里尼的《大路》獲得了第一屆的最佳外語片獎。
今年早些時候,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評委會投票決定將外語片類別更名為國際故事片,並將最終入圍名單從9部擴大到10部。
去年最後有87個國家及地區參與角逐,來自亞洲的《小偷家族》、《燃燒》都入圍了最後九強。但最終都輸給了代表墨西哥的《羅馬》。
本屆奧斯卡獎入圍10強名單將於12月16日公布,提名將於2020年1月13日揭曉,最終頒獎典禮將於明年2月9日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
小哪吒有沒有機會呢?先看一下它的對手。
歷史上費里尼得過四次獎,義大利得獎最多(31提14中),法國提名次數最多(32提12中),以色列提名次數最多且零獲獎(10提0中),葡萄牙申報最多且零提(30申0提)。
歐洲是奧斯卡外語片的大戶,1947年至今68部最佳外語片中有55部都是歐洲製造。義大利和法國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最近幾年勢頭相對減弱,比如去年歐洲的多部強片都敗給了阿方索的神作。
今年歐洲電影重振旗鼓,派出了捷克的《被塗污的鳥》,法國的《悲慘世界》,西班牙的《痛苦與榮耀》,與英國的《馭風男孩》等口碑影片。
尤其是佩德羅·阿莫多瓦的半自傳電影《痛苦與榮耀》獲得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惜敗金棕櫚獎,被認為是這次奪獎的大熱門。
但它今年最強的對手,依然是坎城的老對手——代表韓國征戰、創造韓國影史記錄拿下金棕櫚大獎的《寄生蟲》。
這也是韓國國寶級演員宋康昊連續兩年主演的電影代表韓國沖奧了。
目前韓國影壇上下都可謂信心滿滿,甚至是有點志在必得,畢竟韓國近些年來電影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幾位導演在國際上也受到了很大的矚目,商業文藝兩開花,過去報選的電影也是以高度類型片、充滿強烈社會議題的影片為主,但沒有任何一次,比這次更接近奧斯卡。
亞洲其他國家報送的影片還有印度的《印度有嘻哈》,日本的《天氣之子》,俄羅斯的《高個兒》等等 。
再看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
香港喜歡推送商業類型片,今年報的是劉德華、古天樂主演的動作劇情片《掃毒2》,在內地香港都票房大賣,但藝術性就很難講。
台灣電影的報選片依然偏向藝術片,偶爾夾雜轟動性的商業片(《海角七號》《艋舺》,今年推的是邱澤主演的《誰先愛上他的》。
綜合起來看,《哪吒》突圍的機會高不高呢?實事求是地說,並不會比去年姜文的《邪不壓正》機會更高,但,卻是一個非常合理選擇。
或者說,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說《哪吒》配得上代表內地衝擊奧斯卡?
許多影迷的疑點在於,是不是因為《哪吒》票房所向披靡,已經快要衝到50億,僅次於《戰狼2》,所以由它將代表中國內地,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如果僅僅因為商業的極度成功被選擇,引來質疑也非常合理。
但必須指出,這種質疑並沒有道理。
之前的《大唐玄奘》、《滾蛋吧!腫瘤君》、《戰狼2》哪一部不是備受爭議呢?
但 「申奧影片」的標準一直都在那裡:1、文化輸出,能展現中國電影當下的風貌,能輸出中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形象;2、有一定社會話題度;3、要有正能量。
上世紀80-90年代,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屢屢代表內地沖奧,比如《紅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公認我們最接近奧斯卡的一次,在極高的呼聲中爆冷落敗。而且要是敗給李安的《喜宴》也就認了,可它輸給的是西班牙電影《美好時代》,沒聽過對吧,沒聽過就對了。
歷史已經證明奧斯卡的眼光也不是每次都好使。
進入2000年後,《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等武俠片等曾出征奧斯卡。
成績不差。《英雄》入圍了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服裝設計提名;《十面埋伏》則是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
近十年的選片類型則比較多樣,有主旋律題材《雲水謠》、有勵誌喜劇片《滾蛋吧!腫瘤君》,有動作類型的《戰狼2》。
換個角度說,就是近年的「沖奧」影片並沒有非常明顯的方向性,關鍵是哪部影片被認為最適合出戰。
而《哪吒》正是這樣的合理選擇。
首先,攜50億票房的《哪吒》能代表持續迅猛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的新高度,而且動漫題材突圍也能展現出國產類型片的發展。
從這一層面來說,《哪吒》在激發本土觀眾熱情的同時,主題也非常契合奧斯卡的口味。影片中除了哪吒、包括龍族敖丙、甚至大惡人申公豹,其實都是被身份成見所傷害的人群。
所以哪吒最後才會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的中二熱血言語,對抗的就是這個身份帶來的命運成見,而且從結果上看,他贏了。
這個放到奧斯卡評委當中也會具有一定的共鳴。光說《哪吒》就是一部中二幼稚的電影,顯然不公正。
《哪吒》另一個優點是,具備明顯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一個通俗易懂的中國歷史故事,但又有很強的現代感,比如李靖夫婦形象都逆轉了。
而在海外上映時,雖然《哪吒》票房成績不算非常出色,但其實並不算弱,是可以打入全美非美國影片票房前一百名。
其北美評價也相當不錯,爛番茄新鮮度83%,觀眾好評率98%。IMDB上評分也有7.8分,是近幾年國產動畫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所以,《哪吒》是當下能夠體現中國形象、民族文化、電影產業等綜合因素最恰當的選擇,從象徵意義來看,《哪吒》的成功,也能嚮往展現中國電影的最佳形象。
至於《哪吒》是否有機會獲獎?這本就不是現在應該考慮的因素。
有網民說《哪吒鬧海》肯定能獲獎,如果對照奧斯卡的標準,的確機會不低,但先讓《哪吒》出海,我們才能等到新的《哪吒鬧海》。
被群嘲出海不能打?小哪吒,我挺你到底
不客氣地說,《哪吒》沖奧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它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也符合申報的整體品味和標準。無論是否認可,它的確是現階段最正確合理的申報選擇。
那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嘲諷呢?
換個角度想一想,這幾年創造票房奇蹟的幾部影片,《戰狼2》也好,《流浪地球》也好,是不是都在熱映過後遭遇了影迷過譽的質疑呢?
當然有,這種質疑也非常合理,中國電影就是要在質疑中不斷前進。
但《哪吒》真的有某些質疑者說的那麼糟嗎?
比如製作,有影評人說比好萊塢差遠了,恕我無法同意。能看出創作者很花了特別多的心血,製作真的很不錯,尤其是動作場面,非常有想像力,也很好看。
而劇情方面更是用了心思,相當於是哪吒又一版的故事新編,做了很多新的變化,也很成功。
有影迷質疑的點是影片出征海外沒有大勝而歸,但國產電影近年來在海外市場整體的平淡局面不能指望一部爆款去解決。
據「好萊塢報道者」消息,2014年之後已有不少中國電影進入到全球年票房榜前20,但這些電影來自海外的票房收入平均不到1%,相比之下,同期的北美電影基本在海外市場的票房收入占到35%。
曾幾何時,華語電影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外語片。《臥虎藏龍》(2000年)是美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英雄》曾連續三周蟬聯北美票房冠軍。但當功夫武打不再是華語電影主流,華語電影的全球票房就不太能打了。
《哪吒》在北美的票房絕對不算差,但也不耀眼,重點在於國內爆款電影,如何被海外市場所理解。海外市場「破局」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課題,就像國產電影的進步也不是朝夕可成。
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國產電影出海之旅,不就好像當年《哪吒》預告片剛發布時遭遇的質疑嗎?
看電影之前,我們看著黑眼圈、大牙縫、無精打采的哪吒都想說——「哪吒都這麼丑?這會是一部好片子嗎?」
但後來我們看到哪吒變身的場面,又怎麼會不熱血沸騰?
但首先《哪吒》要被看到,才有反轉真香的機會。
所以,國漫之光征戰奧斯卡卻被群嘲,我為什麼要力挺?
答案就是在餃子導演的某次答記者問里——
有記者問:「這部電影你想表達什麼?」
餃子說:「打破成見,做自己的英雄。」
哪吒為什麼那麼燃? 因為「不服輸」!
國產片沖奧也好、出海也好,肯定都拿著並不完美的劇本,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勇於衝出去。
不一定是要拿獎,而是敢於向世界,秀出自己。
小哪吒這次還能逆天改命嗎?我的答案是:衝出去了,就是一種改變。
郎平有句話說的真好:女排精神不是一定要贏,而是竭盡全力。
小哪吒竭盡全力了,那我就挺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