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蹺不蹺二郎腿?是誰發明的二郎腿,二郎神麼?

2020-02-13     國史拾遺


(風靡全國的「葛優躺」其實也在蹺二郎腿)

在不知不覺之間,只要我一坐下來兩條腿就會不由自主的要架在一起,擺出標準的「二郎腿」架勢,這是我讀大學甚至工作以後才逐漸獲取的權利,在此之前只要我敢架起二郎腿老爹都會一句責罵,接著命令「把腳放下去,怎麼這麼沒教養!」

(話說張小斐這腿都能擰成麻花了......)

對,二郎腿就是大人們的專屬,長輩們喝酒聊天,談笑風生,等到酒酣耳熱時清一色都蹺起了二郎腿;教導主任在訓斥學生時點起一支煙蹺起二郎腿也是慣常動作,不過他們雖然蹺得自然,蹺得爽快,卻對這個姿勢卻沒有什麼好感,畢竟從儒家的角度來說這是極為輕浮、不尊重他人的姿勢,你在同學朋友之間大可以無拘無束,但要是在領導或上司面前小腿一蹺,小鞋都不夠你穿的,所以二郎腿就如同是狗肉,雖然香得連神仙都站不穩,但終究上不得大雅之席。


額,好像也有例外,比如部分國家首腦在進行重大外交談判時也會蹺二郎腿......蹺二郎腿是人腿在自由狀態下的姿勢,這個姿勢的本質就是讓人舒服,其實也好理解,大家都規規矩矩的坐著,時間一長總覺得腰酸背痛,二郎腿一蹺,既放鬆了身體,也緩和了氣氛。

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個姿勢稱為「二郎腿」呢?難道這真的和二郎神有關?

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凳子傳入中原以前是絕對沒有所謂「二郎腿」的,為啥?因為那時候所有人都是席地跪坐,屁股坐在腳後跟上,就算是想蹺您也沒機會。那時候的不文明動作是踞坐,如同一個簸箕兩腿張開,因為那時候古人還沒有內褲,大家都圍個兜襠布,也就站著、跪著能有點防護作用,坐在地上兩腿一張,很容易就春光乍泄了。隨著凳子、椅子從北方游牧民族的傳入,中國人才逐漸染上了二郎腿的癮。

比如在河北正定縣興隆寺(宋朝時候修建)的觀音菩薩像就蹺起了正宗的二郎腿,可見在宋朝時二郎腿已經出現且極為流行,不然也不會體現在菩薩雕像上。而且蹺二郎腿也得有高凳子才行,鄰國日本在戰國時期大名們在指揮戰鬥時都喜歡坐小馬扎,但看馬扎高度,您要是蹺一個估計直接得從上面掉下來.......

不過日本人也不蹺二郎腿,在家他們跪坐榻榻米,根本沒法蹺。而且在他日本人的字典里二郎腿是很不禮貌的姿勢,即使是在地鐵上也老老實實的兩腿放好,不然很容易遭受皮肉之苦。前段時間就有這麼個新聞,一女子在地鐵中蹺二郎腿結果被老頭暴打。

在日本蹺二郎腿頂多算是不禮貌,您要是敢在泰國玩這套,那就活脫脫的找打了,在泰國人看來頭部是人體最尊貴的部位,不能輕易碰觸,而腳部則是人身體中最骯髒的部位(泰國人喜歡赤腳走路),您蹺二郎腿沒啥,要是這腳心或腳趾對準了別人,那可就是在赤裸裸的耍流氓。

近代詩人流沙河寫了一篇《二郎腿的解釋》對二郎腿做了一番考證「架腿而坐,蹺一腳,謂之二郎腿。不但川省有此說法,外省也有。這是二郎神的坐姿。鄙人故鄉川王廟正殿上所塑二郎神像,以及吾蜀都江堰二王廟舊時二郎神像,皆如此狀。」這個二郎神可不是《封神演義》里的楊戩,乃是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李冰修建都江堰時其次子協助父親鑿離堆,斬蛟除害,死後百姓們蓋起了二王廟並尊奉其為二郎神,二郎爺爺的塑像姿勢就是架腿而坐,一腳蹺起,不但在四川,其他省份的二郎神塑像都是這個姿勢,所以二郎腿在全國的推廣估計也跟著各地二郎神的姿勢密切相關。那麼問題就來了,塑造二郎神像沒問題,但為什麼要給他做成這麼一個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姿勢呢?

很簡單,人家這是模仿禹步,這個姿勢發明的時候還沒這麼多講究呢!啥叫禹步呢?其實就是大禹走路的步伐,相傳大禹治水盡心盡力,十年不入家門,常年辛勞得了中風偏癱之症,一隻腳僵死,走起路來只能一走一拖,人們把他走路的步伐命名為禹步—「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而禹步則被後世的巫師、道士們吸收沿襲,在作法祈神時用禹步一腳跳行一腳蹺起,按照七星排列方式來回跳轉模仿大禹以增加其神力,《抱朴子》就說「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

我們猜想一下,治理都江堰要開山鑿水,工程極為浩大,而巴蜀自古巫風盛行,為了穩定民心,估計李冰沒少祈神禳凶,懇求天帝保佑,其次子二郎就精通禹步,所以百姓們在修建塑像時才會將二郎的姿勢塑造成跳禹步的樣子。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所謂「二郎腿」其實是「吊兒郎當」話語轉變,二郎既「吊二郎」,吊兒郎當形容人儀容不整、作風散漫,二郎腿恰巧又犯了儒家的大忌,所以就把這種姿勢命名為「二郎腿」了。究竟是二郎神的禹步姿勢創造了二郎腿,還是人們穿鑿附會,把二郎腿硬往二郎神上套,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後提醒大家一句,二郎腿好蹺,記得換腿,有人可能覺得蹺二郎腿壞處多多可又戒不掉,我告訴您,變胖就能徹底根除二郎腿......

作者:雨目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dA9PHABgx9BqZZINq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