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抓住機遇、釋放潛力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2020-08-17     成都科技

原標題:觀點| 抓住機遇、釋放潛力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5月22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是中國公認的三大經濟增長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將有希望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在中西部形成引領發展格局。

內陸開放發展需「第四極」崛起

成渝雙城經濟圈處於東西結合、南北交匯的中間地帶,是「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戰略的交匯點,有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是中央對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安排。

2019年中國GDP前十的城市中,長三角有3個、粵港澳有2個、京津冀有2個、成渝有2個,足可見成渝雙城在中國頭部中心城市中的地位與作用。成渝城市群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8年該片區常住人口近億人,地區生產總值5.63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93%、6.89%和6.25%,已是中國中西部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群之一。

在國家區域經濟布局中,作為中西部引領的中心城市與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毫無疑問要發揮「第四極」的作用。

國家經濟迴旋空間
需要「第四極」崛起

成渝地區歷史上一直是國家的戰略大後方,是中國經濟最大的迴旋空間。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建設將帶動周邊乃至西部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助力中國經濟發展並增強發展韌性,以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未來成渝地區將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和長江經濟帶在地理空間布局上共同形成一個巨大的菱形經濟圈,大幅提升成渝在全國發展版圖的戰略地位和節點地位,有助於實現先進生產力的有效牽引,構建起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盤」,最大限度實現全國區域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

內陸開放發展
需要「第四極」崛起

隨著網際網路的虛擬連接和航空、高鐵的加速建設,內陸開放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當前我國採取陸海內外互動,東西雙向互濟,開始進入海權、陸權並重的階段,開放局面逐漸從「向東是大海」式的開放過渡到「向西是高地」「向東開放與向西開放並舉」。

成渝雙城經濟圈處於東西結合、南北交匯的中間地帶,是「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戰略的交匯點,是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有北向渝新歐和蓉歐班列、南向陸海新通道以及東向長江黃金水道等大通道資源,2018年成渝兩地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占全國所有城市的47.7%。成渝雙城經濟圈將是開放的「第四極」,有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

在新經濟發展上「動得快」

成渝地區正在大力集聚人才、技術、資本、信息、數據等要素,釋放場景、制度、文化與市場的潛能,具備成為新經濟地理高地的潛力。

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成渝地區雖深居內部,但在新經濟發展上「醒得早、動得快」,成都是全國第一個把新經濟作為核心發展戰略的城市,重慶基於製造業基礎優勢提出「大數據智能化」戰略。成渝地區正在大力集聚人才、技術、資本、信息、數據等要素,釋放場景、制度、文化與市場的潛能,具備成為新經濟地理高地的潛力。

成渝雙城經濟圈
有一批新賽道蓄勢待發

新賽道具備跨界屬性,有爆髮式增長潛力和海量市場前景。例如,成渝地區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崛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未來將成為大數據智能化技術的重要試驗場,有望實現更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賽道的崛起。

成渝雙城經濟圈
創新創業生態加速完善

優良創新創業生態是新經濟的土壤,是高質量增長的動力源。成渝地區擁有良好的創新創業基礎,成都是第四屆全國雙創周活動主會場,成都的「菁蓉匯」「創交會」及重慶的「智博會」「英才大會」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創新創業平台。

當前,成渝雙城經濟圈被賦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任,中國西部科學城、成渝科創大走廊、「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等創新平台正在統籌謀劃中。兩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協同創新,成都高新區、重慶高新區明確提出「一城一廊一高地」「一區一港一機制」的聯動舉措,共建科技創新中心。

成渝雙城經濟圈
在場景創新方面走在前列

場景是新技術的實驗室、新生態的聚合器、新經濟的超級孵化器,已成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的新競爭點。當前,成都率先提出並發布「城市機會清單」「疫情防控能力清單」「1000個新場景計劃」,重慶大力推進智能城市、智慧港口、智慧港區建設。

成渝地區擁有1億多人口、近7萬億經濟總量,成渝兩地常駐人口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四和第一,汽車保有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和第三,雄厚產業、大量人口、海量需求下將有巨大的場景空間。

努力提升區域整體發展勢能

強化區域優勢產業規劃協作,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試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與供應鏈體系,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要變化。

成渝地區要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必須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推動新賽道、新場景、新基建的布局,攜手打造創新創業與新興產業發展共同體,開展立體式、全方位的跨區域協同創新試驗,提升區域整體發展勢能,以新經濟引領中國第四增長極的崛起。

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培育新賽道新增長點

世界級產業集群是經濟中心形成的重要標誌,鼓勵建設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協調整個地區港口、物流、金融等產業配套資源,圍繞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優勢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規劃協作,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試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與供應鏈體系,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

賽道是發展新經濟的新抓手,要重點圍繞網際網路醫療、數字文創、智慧物流、網際網路教育等主賽道,培育「AI+」「物聯網+」「文化+」「生物+」「區塊鏈+」等跨界融合新業態,大力開展產業創新,通過產業網際網路平台等形式推動成渝地區產業能級提升。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建設科技創新中心

統籌布局科技創新地理空間,建設全球重要的創新經濟帶,以高新區、科學城、科技城為重點打造科技創新極核,以創新型城市、創新城區、大學校區、創業街區為重點構建科技創新網絡,以大科學裝置、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為重點提升科技創新能級。

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和地區產業發展需求,吸收多方參與,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中國西部科學城,布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平台。

建設成渝科創大走廊,布局成渝科創資源共享平台、成渝產業技術研究院、成渝科創母基金等創新平台,策劃舉辦成渝創新創業系列活動,組建成渝高新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雙創示範基地等各類聯盟。四是加快培育一批引領性新經濟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隊伍,加快挖掘培育新經濟高成長性企業。

打造改變世界級的原創場景

成渝地區要把握新基建機遇,布局信息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偉大企業主導的改變世界的特色場景。

圍繞智慧城市、文化創意、能源經濟、生物醫藥、農業經濟等打造城市大腦、數字文創大腦、能源大腦、健康大腦、農業大腦等,打造數字大腦場景。

依託天府新區、東部新區、兩江新區、重慶科學城等新區建設,打造智慧生活、公園城市、城市綠道等場景,這些新區有望成為成渝地區最新生活技術「試驗場」。

打造現代消費場景,打造一張臉刷成渝的「無人無接觸」消費場景。

開展新經濟治理與制度創新
釋放發展活力

加大新經濟制度與政策供給。針對數字文創、數字診療、網際網路教育、人工智慧應用等制度創新需求較強烈的賽道,進一步感知企業的制度需求,感知新場景的發展變化,提供包容審慎監管制度,運用數字化技術推動精準預測、敏捷治理。

開展監管創新。針對新場景內的新業態,適當放鬆監管約束,推進有彈性的差異化監管。

打造統一的市場平台,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規則體系共建、創新模式共推、市場監管共治、市場信息互通、信用體系互認等,破除體制機制和政策對跨區域市場化的局限和約束。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王志輝 周濤 周雪)

圖據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_BQ-nMBd8y1i3sJzd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