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車一狗,偷偷辭掉工作,只為撿垃圾

2020-12-11     Sir電影

原標題:一人一車一狗,偷偷辭掉工作,只為撿垃圾

最近丁真火了,他純凈陽光的笑容,成了藏區一張最好的名片。

有人開始查理塘的機票、酒店,有人開始規划起進藏路線。

旅遊宣傳當然是件好事,但Sir不得不擔心起另一個問題。

前幾個月寫過一次。

遊客需要一次洗滌心靈的旅途。

偏遠地區也需要旅遊創收。

但這些都結束後,藏區承受得起留下來的一切嗎?

這樣的新聞相信你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今年7月,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鎮。

8月,進藏的G318線。

9月,剛開放不久的新疆219國道,獨庫公路。

這些人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撿垃圾。

別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避而遠之。

他們是誰?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今天Sir想正式向你介紹這樣一群人——他們翻山越嶺,一路彎腰、俯身,卻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的心靈,而是為了那片雪域的潔凈。

他們就是:藏區環保志願者。

01

孤獨

哪裡都有垃圾。

為什麼唯獨青藏高原最需要志願者?

因為高原沒有自凈能力。

大多數的垃圾需要運出去處理。

如果處理不掉,就只能留下滿目瘡痍。

河南90後小伙武相宏,曾經是青藏線的騎友。

當年騎行時,他看到了壯闊的第三極美景。

遠山、藍天、捉迷藏一樣的浮雲。

天大地大,他偏偏被「小景」刺痛了眼。

騎行的道路兩邊,到處是隨意丟棄的空水瓶、罐頭、動物屍體。

可可西里無人區更是嚴重,明明周圍連牧民都沒有,可到處是人類留下的痕跡。

截圖來自@冬呱視頻

他受不了。

「這裡天大地大的,一看這些垃圾就不爽。」

於是他在今年7月偷偷辭職。

開了一輛紅色小三輪,帶上家裡的狗毛毛,背上補給,走了二十多天來可可西里。

兩個月只做一件事,撿垃圾。

一人一車一狗,聽著多酷,但其實更多是不為人知的孤獨。

白天撿垃圾,用麻袋包好,疊放在垃圾桶邊,等著不凍泉派出所來人的時候把它捎上。

到飯點了跟太陽搶時間,下碗熱面,放點胡蘿蔔、青椒就是難得的一頓熱乎晚餐。

入夜9點多,他把車停在路邊,脫掉已經十多天沒洗的鞋,跟這條路上唯一的同伴毛毛招呼了一聲晚安,隨即睡去。

我們理解的孤獨,是見不到人。

但有的時候,見到了人,說不定讓你更「孤獨」。

武相宏最害怕從過路人的眼裡看到兩種眼神。

一是可憐。

兩個中年男人停下抽煙,他們很詫異,這麼一個年輕小伙,在高原上過得這麼潦倒。

他們關切的語氣裡帶著可憐。

你有家嗎?

但這樣的關心,又不是真正設身處地的理解,只是一句簡單的寒暄。

寒暄過後,依舊我行我素。

知道小伙是環保志願者,也聽他在說要把垃圾帶走。

他們只留下一句「哦」。

和一地紙巾和礦泉水瓶。

說了再多,他們也只有讓他害怕的那第二種眼神,冷漠。

這是比孤獨更深的孤獨:

你遇到了再多的人,都只是讓自己顯得,可笑和徒勞。

你所做的事情,沒人理解,沒人理會。

一個人,還能堅持多久呢?

02

逆行

—真的有那麼多的垃圾嗎?

—西藏那麼大,幾個塑料瓶又能怎樣?

—真的不是在作秀嗎?

每次說到環保問題,哪怕照片就擺在眼前,依然有人會質疑。

但事實上,志願者撿起的垃圾,和過往車輛留下的相比,簡直杯水車薪。

在每天來來往往的公路上。

鏡頭捕捉到公路上的一次堵車,不到10秒,一個紙團從敞開的白色小車窗里扔出。

在鏡頭看不到的地方,還有貨車司機扔出的帶有黃色液體的塑料瓶,以及各種車裡的遊客吃剩的薯片包裝、礦泉水瓶、自熱小火鍋、某牛罐頭。

製造一個垃圾,只是「舉手之勞」。

但要消除它。

志願者必須每天拿著袋子去公路兩邊撿垃圾。

撿回來後給它們分類,能賣的做好統計,找人幫忙運到驛站。

圖片截自@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別的工作,你或許能看到進展、成果。

但在這裡撿垃圾,卻像西西弗的巨石一樣令人無望。

「綠色江河」的志願者陸琴,曾經以為垃圾撿了一次,高原從此就會變得更加純凈。

可當她幾個月後再來,發現曾經收拾乾淨的同一處地方,又扔來了垃圾。

她只能嘆氣。

「我們撿得再快,也沒有大家扔得快」。

他們才發現,垃圾是撿不完的。

於是在每一個休息區當人形宣傳牌,向大家普及不亂丟垃圾的環保觀念。

背著宣傳牌,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好像是在洶湧的人潮前,孤獨的逆行者。

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打破「人的悲歡並不相通」的那道壁壘。

扔垃圾的,總是不以為然。

因為他們隨丟隨走。

只有真正生活在那裡的人,才會知道後果是什麼。

遺留在草地上的塑料製品,會被放出來覓食的牛羊誤食,牛羊吃了沒法消化,個把月後就會死去。

一頭牛,從小養到能賣錢,得花6年。

而這些牲畜,對於沒有其他收入的牧民來說,就是一家的命根子。

每年青藏線上,每戶牧民家至少有3頭牲畜會因誤食垃圾而亡。

你覺得污染的只是藏區?

垃圾隨著消融的雪水,也會從源頭流入下游的大江大河……只要,你擰開一個水龍頭,那些千山萬水之外的垃圾,就註定不會與你無關。

在過去一年裡,西藏接待了4000萬名遊客,留下了約3.6億個垃圾瓶。

這個數字,會年年疊加。

只靠志願者們去撿嗎?

又只是他們的事嗎?

03

沒有盡頭的朝聖

志願者武相宏和陸琴在做的是環保工作。

但大多數人對這件事的第一反應。

是髒。

眼神裡帶著鄙夷,身體下意識地閃躲。

是的。

我們都想要乾淨。

進藏還是為了心靈的乾淨。

但乾淨怎麼能只留給自己,卻把污穢留給別人,和那片踩踏過的凈土?

3年前,有一部用紀錄片形式拍攝的劇情片。

《岡仁波齊》。

敘述的是11人的朝聖之旅。

不論老少、男女,每個上路的人,都有一個理由。

有為守住傳統,為完成親人遺願,為減輕內心罪孽,或者,為未出生的孩子祈福。

一行人從芒康出發,沿川藏線到拉薩,再從拉薩繼續向西到岡仁波齊,全程2300公里。

不藉助任何騎行工具,懷揣著一分篤信,他們全身伏地,三步一磕。

哪怕是孩子,哪怕遇到水坑。

好髒的他,看到一隻蟲子,都會慢慢等對方爬過。

不打擾,不干預,不剝奪。

我們都驚訝於,他們為了那麼簡單的初衷,可以忍受那麼多的困難。

這一路風塵僕僕,臉上和衣服上都髒兮兮的。

但內心卻格外乾淨純粹。

現在3年過去了,他們仍在路上。

他們雖然到達了信仰的目的地——拉薩。

可是另一場「朝聖」,卻沒有盡頭。

2020年,《岡仁波齊》的原班人馬有了一部「續集」——《沒有盡頭的朝聖》。

當年那個總是依偎在奶奶懷裡的小女孩扎扎。

已經長成了大姑娘。

不再是以前有樣學樣,跟著大人磕長頭。

她的每一次彎腰俯身。

都有了自己的目標——拾起了最直接的一種純凈,向大自然朝聖。

其實早在《岡仁波齊》拍攝時(2013年),環保就已經在路上了。

在2300公里朝聖路上,演員們經常看到遊客從車窗隨手拋出垃圾。

一次次虔誠地跪地、匍匐時,還有心痛。

因為旁邊,就是水瓶、罐頭,和因誤食垃圾死去的氂牛屍體。

於是電影拍攝完成後,他們加入了「美麗公約·G318擦亮天路」行動。

G318,是進藏最熱門的自駕游線路。

人最多,承擔的壓力也最重。

扎扎那聲「我特別歡迎你們來西藏,但是希望你們保護好環境」的懇求,明明質樸純真,聽起來卻刺耳。

他們的願望單純又實際:

用善意,換一份自然的潔凈。

這份善意,值得被看見和傳遞。

環保的種子,需要在更多的人心裡生根發芽。

「如果不能引發大家對於環保的重視

我們是撿不完大家扔下的垃圾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Uj-UHYB9j7PxaI7P-Lk.html